- 3.73 MB
- 2021-05-26 发布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工业区
考点一
工业地域的形成
【
基础知识
·
过关测
】
1.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
(1)
工业联系。
读汽车生产过程中产品之间的工业联系图
,
回答问题。
①
工序上的联系
:
如上图所示橡胶厂、玻璃厂等工厂的
产品成为汽车制造厂的
_____,
即
_____
与原料的联系。
②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
共用
_________
、共用当地廉价劳
动力等
,
如我国很多地方的
_______________
。
原料
产品
基础设施
经济技术开发区
(2)
工业集聚
:
有工业联系的企业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
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
其意义如下
:
信息交流与技术协
作
生产
建设
利润
(3)
工业地域。
自发形成
2.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
(1)
分散原因。
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
_________
。
②有些生产企业所需的零部件不可能在
_________
生
产。
区位优势
同一地区
(2)
分散结果。
引发工业
的地域联系
,
促进地域之间的
_____________
_____
等的流动。
(3)
适宜类型
(4)
支持条件。
①现代化的
_____________
。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人员、物质和
信息
交通运输方式
轻薄短小型产品的生产企业
复杂产品的生产企业
【
高频考点
·
互动研
】
【
典题升华
】
(2016
·
浙江高考
)
根据下列材料
,
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图
1
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图
2
为
2014
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 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
,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
,
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
,
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
,
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
❶
。在十三五规划中
,
两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
❷
。
(1)
某汽车制造企业拟在重庆建设生产基地
,
说出其有利条件。
(2)
分析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
,
并说明其意义。
【
思维流程
】
【
尝试作答
】
(1)
工业基础好
,
配套完善
;
交通便利
;
人才丰富
;
接近市场
;
政策支持。
(2)
思路
:
发挥各自优势
,
实施汽车产业链分工
;
侧重于生产不同类型或不同档次的汽车
,
实施产品分工
;
生产汽车不同零部件
,
实施生产协作。
意义
:
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
;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
增强集聚效应。
【
知识详解
】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对比
原 因
优 点
缺 点
工业集聚
运输量大的核心厂与协作厂之间存在投入
—
产出的联系
;
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资源
减少运费和能耗
,
降低成本
;
加强信息交流与技术协作
环境污染严重
,
能源资源供应紧张
原 因
优 点
缺 点
工业分散
工业企业过度饱和
,
地价、工资上涨
,
资源紧张
,
污染严重
;
产品的运输价格低或产品的零部件种类繁多
利用廉价土地、原材料
,
占领市场
,
寻求最优区位
,
利于环境保护
增加运输成本
,
难以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
拓展提升
】
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分散
类型
原 因
实 例
目 的
地域联
系方式
老工
业区
过度
饱和
地价、工资上涨
,
资源短缺、污染严重
不少企业由美国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
利用廉价土地、劳动力、原材料
,
占领市场
,
寻求最优区位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通信技术手段
电子
工业
产品轻薄短小且价格昂贵
,
适宜空运
硅谷企业在东南亚、墨西哥设分厂
跨国
公司
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
;
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运输技术的新发展
福特汽车、波音飞机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
跟踪检测
】
(2017
·
武汉模拟
)
下图表示某地区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与销售情况。读图
,
回答
1
、
2
题。
1.
阶段
Ⅰ,
该地区企业生产特点有
(
)
①
专业分工程度低 ②总体生产能力强
③各企业团结协作 ④各企业之间联系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阶段
Ⅱ
与阶段
Ⅰ
相比
,
该地区企业发展的优势有
(
)
①
环境污染减轻 ②原料渠道拓宽
③规模效益增强 ④交易成本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解析
】
1
选
D,2
选
C
。第
1
题
,
阶段
Ⅰ
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少
,
说明专业分工程度低
,
企业间协作少。第
2
题
,
阶段
Ⅱ
与阶段
Ⅰ
相比
,
各企业之间建立了联系
,
专业分工加强
,
销售量增大
,
所以在阶段
Ⅱ
该地区企业发展的优势有规模效益增强
,
内部交易成本降低。
【
加固训练
】
1.
读下图
,
完成
(1)
、
(2)
题。
(1)
中关村软件园区之所以布局在此位置
,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交通便利
B.
水源充足
C.
市场广阔
D.
附近科研院所较多
(2)
下列关于园区的说法
,
错误的是
(
)
A.
企业能源需求量大
,
电力紧张
B.
交通运输便利
,
四通八达
C.
许多
IT
产业布局于此
,
产生集群效应
D.
软件园区环境优美
,
污染轻
【
解析
】
(1)
选
D,(2)
选
A
。第
(1)
题
,
软件园区内是技术导向型企业
,
图中所示地区高校、科研院所较多
,
科技力量强。第
(2)
题
,
软件园区内是技术导向型企业
,
对能源需求量较小。
2.20
世纪
80
年代初
,
某国
W
汽车公司开始在我国合资生产汽车
,
我国为此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近几年
,
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
且增长依然强劲
,W
公司逐步把在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据此完成
(1)
、
(2)
题。
(1)W
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
)
A.
研究
B.
设计
C.
零部件生产
D.
组装
(2)
近几年
,W
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
主要目的是
(
)
A.
加快新车型的研发
B.
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C.
扩大新车型的产量
D.
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
【
解析
】
(1)
选
D,(2)
选
B
。第
(1)
题
,20
世纪
80
年代初
W
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
,
当时我国经济不发达
,
科技水平
低
,W
公司不可能转移汽车生产的研发、设计和零部件
生产环节
;
可借助我国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优势
,
进行
汽车的组装和装配等环节。因此最先转移至我国的汽
车生产环节是经济附加值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组装
环节。第
(2)
题
,
我国人口众多
,
经济发展速度快
,
汽车
消费市场广阔。
W
汽车公司将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至我
国
,
有利于生产符合我国市场的新产品
,
能提升新产品
的竞争力
,
提高企业利润。
考点二
工业区的形成
【
基础知识
·
过关测
】
1.
传统工业区
:
典型地区
其他代表性地区
分布
德国鲁尔工业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
国
_____________
、中
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形成条件
丰富的
_____
资源
丰富的煤、铁资源
主要工业
部门
_____
、
_____
、机械、化工等
以钢铁等大型工业企
业为核心
,
工业分布
_________
东北部工业区
煤炭
煤炭
钢铁
高度集中
2.
新工业区
:
典型地区
意大利新工业区
美国硅谷
分布
意大利的
____________
地区
美国西部城市
:
_______
主要特征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
_____
_____
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以
_______
工业为主导
共同特点
以
___________
为主
,
工业呈分散分布
,
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东北部和中部
旧金山
工业
小区
微电子
中小型企业
【
高频考点
·
互动研
】
【
典题升华
】
(2014·
山东高考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现今
,
中国已超过美国
,
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❶
。
材料二
吉林省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近年来
,
该省汽
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部分配套零部件生产由长春市向
周边地区转移
,
带动了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
快速发展
,
形成了以长春市为核心的汽车工业“整零协
作”模式
❷
。下图为长春市及其周边地区汽车工业空间体系图。
(1)
指出与美国相比
,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
试分析汽车工业
“
整零协作
”
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
【
思维流程
】
【
尝试作答
】
(1)
市场需求量大
(
市场潜力大
);
生产成本低
(
劳动力成本低
;
土地成本低
)
。
(2)
有利于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
分工协作
),
优化了产业结构
(
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
当地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多
,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
扩大了当地经济规模
);
增加了就业机会
(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
。
(
若有其他答案
,
言之有理
,
可酌情给分
)
。
【
知识详解
】
两类新工业区的比较
典型类型
美国“硅谷”
意大利新工业区
共同点
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交通便利
;
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
;
中小型企业为主
典型类型
美国“硅谷”
意大利新工业区
不同点
生产结构
高新技术产品
轻工业产品
生产特点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
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
,
资本集中程度低
分布特点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劳动力
技术条件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廉价劳动力
政府因素
军事订货
政府的大力支持
【
解题技法
】
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的方法
(1)
自然条件。
①能源资源丰富
(
煤炭、油气、水能等
);
②
矿产资源丰富
(
铁矿、有色金属等
);
③
水资源丰富
(
临河流、湖泊
)
。
(2)
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场广阔
(
人口密集、城市众多
);
如上题中与美国相比
,
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广大。
②交通便利
(
邻铁路、河流
;
沿海、高速公路
;
近航空港等
);
③
劳动力
(
人口密集
-
丰富廉价
,
有高等院校
-
有先进的技术
)
。
(3)
特殊区位。
①工业基础
(
老工业基地
);
②
农业基础
(
邻商品粮、棉基地
,
乳畜业发达等
)
。
【
拓展提升
】
传统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分析
(1)
分析区域特征。
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
;
(2)
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
多数资源型工业基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①
生产结构单一
;②
能源或资源面临枯竭
;③
环境污染严重
;④
用地紧张、地价高。
(3)
“
对症下药
”
提出整治措施。
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应从存在问题入手分析
,
一般途径如下
:
①
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
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
,
同时对原有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
,
促进其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
调整工业布局
,
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
,
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
③发展、建设交通运输
,
完善交通运输网。
④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
,
关闭或转移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
,
开展大规模的植树种草活动
,
美化环境。
【
跟踪检测
】
(2017
·
武汉模拟
)
读长江下游某市制造业空间构成的主要要素分布图
,
回答
1
、
2
题。
1.
该市的化学工业园是我国重要的石化基地
,
化学工业园最有可能位于图中的
(
)
A.③
处
B.④
处
C.⑤
处
D.⑥
处
2.
图中开发区的分布反映出影响制造业的因素主要有
(
)
A.
交通、环境
B.
信息、科技
C.
原料、能源
D.
劳动力、地价
【
解析
】
1
选
D,2
选
A
。第
1
题
,
化学工业会造成空气污染
和水源污染
,
图中⑥地地处河流下游
,
不会对城区造成
水污染
;
该地盛行东南风
(
夏季
)
和西北风
(
冬季
),⑥
地
位于和盛行风向垂直的远郊
,
不会造成城区空气污染。
第
2
题
,
图中开发区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
,
反映出影
响制造业的因素主要是交通
;
还有主要分布在环境优美
的河流附近的郊区
,
因此影响制造业的因素还有环境。
【
加固训练
】
1.
读中国攀枝花工业区
(
甲
)
和德国鲁尔区
(
乙
)
图
,
回答
(1)
~
(3)
题。
(1)
两工业区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
A.
煤炭资源丰富
B.
水能丰富
C.
铁矿资源丰富
D.
廉价劳动力丰富
(2)
从图中看
,
两工业区钢铁工业生产的共同运输方式是
(
)
A.
海洋运输
B.
管道运输
C.
铁路运输
D.
航空运输
(3)
图示两工业区均有河流流经
,
但乙区的内河航运发达
,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地表形态
B.
资源分布
C.
城市规模
D.
市场需求
【
解析
】
(1)
选
A,(2)
选
C,(3)
选
A
。第
(1)
题
,
影响钢铁
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燃料、市场等
,
仔细
读图可知中国攀枝花工业区煤、铁资源丰富
,
德国鲁尔
区煤炭资源丰富
,A
对。两地的水资源都比较丰富
,
中国
攀枝花地处阶梯交界处附近水能丰富
,
德国鲁尔区处于
平原
,
落差小
,
水能资源贫乏
,B
错。攀枝花铁矿资源丰
富
,
鲁尔区的铁矿石需要进口
,C
错。德国鲁尔区劳动力
价格高
,D
错。第
(2)
题
,
从图中看
,
两地都在内陆地区
,
中国攀枝花工业区位于长江上游
,
河流落差大
,
水运难
以到达
,A
错
;
管道运输只适宜运输特殊物品
,
如天然
气、石油等
,B
错。图中两工业区都有铁路通过
,
所以铁
路运输是两工业区钢铁工业生产的共同运输方式
,C
对。航空运输运费太高
,
运量小
,
不适宜钢铁工业中原
料及产品的运输
,D
错。第
(3)
题
,
由于甲工业区位于我
国西部山区
,
地形起伏大
,
故河流落差大
,
航运价值低
,
而乙区域内地形平坦
,
故河流落差小
,
航运发达。
2.(2017
·
汕头模拟
)
柳州汽车制造业起步于
20
世纪
60
年代
,
现在柳州已成为国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读柳州辐射区域图
,
结合所学知识
,
完成
(1)
、
(2)
题。
(1)
柳州市发展汽车工业的区位优势有
(
)
①
交通便利
②科研力量雄厚
,
人才优势明显
③汽车工业基础好
④距离市场近
,
市场广阔
⑤铁矿石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2)
造成上汽、通用等汽车公司生产基地向柳州集中的主要因素是
(
)
A.
劳动力丰富廉价
B.
当地市场广阔
C.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D.
政策
【
解析
】
(1)
选
B,(2)
选
C
。第
(1)
题
,
读取材料可知柳州汽车制造工业起步较早
,
工业基础较好
;
而且由图可以看出该地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近。柳州目前人才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
,
同时无丰富的铁矿石资源。第
(2)
题
,
劳动力丰富廉价和政策是中西部很多城市共同具有的优势
,
柳州本地市场并不广阔
,
结合材料可知吸引上汽、通用等汽车公司生产基地向柳州集中的主要因素应该是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相关文档
-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差2021-05-26 10:34:124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2021-05-26 00:50:33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25 23:05:5229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易2021-05-25 21:41:55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5 20:36:043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5 20:26:205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13-1中国地2021-05-25 19:11:0610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5 15:20:085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5-25 12:48:264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5 03:05:1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