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9.50 KB
- 2021-05-26 发布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中国式农民理想的“天国梦”——太平天国运动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原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被激化的结果,所以说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二、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4.军事全盛
(1)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征:西征军不断打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变乱:1856年发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天京变乱的必然性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在资本主义成为发展潮流的时代,太平天国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内乱是必然的。
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
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纲领
主要内容
评价
《天朝田
亩制度》
(1853年)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1)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1859年)
(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3)开设新式学堂等
(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地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制定的,它不是农民阶级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更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四、评价
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史料一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思考] 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读] 史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的基督教发动组织群众以及从初期的“毁儒”到后期“尊儒”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持政权。
[试答] 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发动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持政权。
史料二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思考]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运动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解读] 史料二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空想性。
[试答] 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太平天国运动六大特点
(1)爆发背景: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发生;而太平天国运动则是因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而发生。
(2)起义形式: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本土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宗教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教。
(3)革命任务: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4)先进思想: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意义。
(5)对外交往:太平天国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起义所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6)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用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近年来,在研究深入的同时,人们努力对太平天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
——《近代史史学新观点》
试评论材料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如何看待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即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是起推动还是阻碍作用。大体分两步:首先明确态度,即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找史实论据进行论证,过程中往往采用正反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
答案:观点一: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太平天国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调整和更替,客观上为洋务派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太平天国肩负时代的使命,在反封建的同时还反侵略,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在思想上提出了《资政新篇》,勾勒了中国近代化蓝图,具有开拓性的划时代意义。
观点二: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从太平天国的领导阶级、主力、政策等方面来看,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天朝田亩制度》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历史潮流;运动长期集中在长江流域,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颁布的《资政新篇》虽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文件,但并没有付诸实践。
用唯物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1)促进作用
①从社会经济来说,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阶级经济的萎缩,部分农民因此而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进一步瓦解了占领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土地租佃制度,从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客观上对于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②从社会政治方面看,清朝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的统治出现自立的倾向,并且汉族官僚的地位不断上升,从而改变着清朝统治集团力量分配格局。
③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使得长江流域传统的封闭状态被进一步打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④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影响。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借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接受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反面教训。
(2)阻碍作用
①《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严重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②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昆明诊断)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宣称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但他在1851年制订的《太平礼制》中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这反映了洪秀全( )
A.逐渐放弃平均主义理想原则
B.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C.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与清朝的对峙
D.日趋走向腐化及堕落
B [材料信息“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到“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等级、礼制,说明洪秀全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故选B项;平均主义与题干信息关联不大,排除A项;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实现了与清朝的对峙,排除C项;材料强调洪秀全建立礼制是为了加强控制,而不是强调其走向腐化与堕落,排除D项。]
2.(2019·南通二模)《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 “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
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
D [题干中“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剩余归公”体现违反农民作为小私有者的阶级属性,故选D项;“剩余归公”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意图建立的是小农经济,排除B项;按照《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剩余产品是归公的,并不是平均分配,排除C项。]
3.(2019·兰州一模)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 )
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
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的平均主义
D [“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表明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选D项;材料中洪仁玕的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不同,排除A项、C项;由“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可知洪仁玕仅是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而非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B项。]
4.(2019·唐山一模)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 )
A.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场
B.由评价者所处时代决定
C.可用唯物史观加以整合
D.有待更多史料验证对错
C [题干表明,有人从内外因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这本身并没什么问题,但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其加以指导和整合,故选C项;不同观点并未表明人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看出观点持有人所处的时代,排除B项;从不同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应是有据可依的,排除D项。]
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条件
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5.组织
(1)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酝酿
1.起义推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三、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占领武汉三镇。
四、高潮
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目的:巩固共和政体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权利;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泽东
五、结局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2.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六、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习俗:推动了社会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5.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料一 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思考] 如何理解史料一中的观点?
[解读] 史料第一句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功绩,第二句反映的是其局限性。
[试答] “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清廷瓦解之表征”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意义;“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
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史料二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思考] 根据史料二,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解读] 史料二一方面体现了小学教科书内容的变化,即由重儒到重共和,二是反映了教科书改革的目的,即提高民众素质。
[试答] 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4)生活上: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和局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项目
美国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
49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38人,留学日本和有欧美经历的40人,40
参与制定者
人从事制造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
岁以下的37人(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35岁以下的30人
时间
4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
从起草到颁布经历2个多月
主要内容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及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制度
总统制
责任内阁制
实施
历经200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的崇高地位
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年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世纪2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
特点
浓厚的法治色彩
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
——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
上表为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解析:表格中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分别从参与制定者、时间、主要内容、制度、实施和运行特点等几个方面分析,有相近或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确定论题可以从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深受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来说明。也可以从不同点,即二者的差异和差异的原因来确定论题。在确定论题后,要联系表格中的内容,结合史实,通过比较分析进行论证。
答案:示例一:
话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关系。
论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制定形式、主要内容、主要制度等方面,明显借鉴了1787年宪法的部分做法,并得以实施;但由于两国国情差异极大,
时代相距久远,导致两者的命运迥异。
示例二:
话题: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差异分析。
论证:参与制定者,前者更为多元化,历时较久;后者以革命派和欧美化的留学生为主,制定仓促;前者在妥协中得以制定,后者因人定法;前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因此能够持久;后者因自然经济、社会性质、社会环境不同,而未实施且很快被破坏。
示例三:
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行特点成因分析。
论证:前者是移民国家,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基础薄弱。前者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封建传统;后者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前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后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劣势;前者分权明确,后者机制不明,因人定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民主精神和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精神:
①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②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③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袁世凯而设的,有“因人设法”之嫌;从中国后来的历史来看,它未能防止袁世凯的专制,就这一点来看,未能达到初衷。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桂林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
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
B [由材料“多次……沿用……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孙中山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进行革命活动,故选B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非孙中山的封建残余思想,也非宣传革命思想,排除A、C两项;由材料“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可知“天运”纪年法并非正统,排除D项。]
2.(2019·南通二模)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武昌据天下上游……北通燕赵。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其在此举矣。”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英雄四起,光复神州。得南京则东南定矣。”叶圣陶评论的应是( )
A.定都天京 B.辛亥革命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B [材料反映的革命发生在武昌,推翻了清政府,即1911年的辛亥革命,故选B项;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排除A项;北伐战争从广州誓师北伐,排除C项;南昌起义是打响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D项。]
3.(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最能体现这一制度特点的是( )
A.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总统行使主要权力需经参议院同意
C.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和否决总统的提案
D.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统公布法律及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赋予国务员副署权,体现的是对袁世凯权力的限制,确保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体现了责任内阁制,故选D项;A项体现的是主权在民原则,排除;B项体现的是分权制衡,排除;C项体现的是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排除。]
4.(2019·成都一模)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D [根据“盲目西化”“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辛亥革命之后,国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心态,因而主张取缔星期制,故选D项;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排除A项;星期制普遍推行与大众舆论无关,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代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2020·山东学业水平等级模考·4)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 )
内容
出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天朝田亩制度》
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
洪秀全《幼学诗》
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
《慕维廉牧师的一封信》(1861年)
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
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
明立意:本题以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为切入点,通过表格形式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抓关键:明确表格主题;理解表格内史料反映的综合信息。
理思路:表格史料共有3则,第一则和第三则强调“妇女和男子享有同等权利分到土地”和“妇女是天足,摆脱了缠足的束缚”,第二则强调“妇女要服从丈夫”,所以C项正确;A项指的是新中国土地改革,B项和D项从表格第二则史料可以看出不对。
练点1:太平天国改革科举制
(2018·海南卷·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A [根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知,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知,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知,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
练点2:太平天国的影响
(2014·海南卷·1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当时财政主要来源于税收,故A项错误;题干时间1862年以及“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财政调度”说明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的正常运转,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洋务派,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不出“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的信息,故D项错误。]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汕头毕业班质检)清政府于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共调兵13600名并放银超过一百六十万两到广西。该举措的目的是( )
A.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镇压大规模反清运动
C.防范英法发动全面战争
D.阻挡法国殖民者侵略
B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宣布起义,故“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清政府往广西调兵应是镇压起义,故选 B项;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是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英法发动战争是1856年,排除C项;中法战争开始于1883年,排除D项。]
2.(2019·石家庄一模)下表为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表。这反映出( )
A.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B.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不同
C.清末改革对各地的影响程度有别
D.新文化运动在各省发展存在差异
C [1901—1911年,清廷为巩固统治正推行一场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措施使新学教育兴隆,但1909年全国大学生分布直隶占比最多,江苏、广东等地依次递减,这说明清末改革影响有差别,故选C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的区域、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控制范围均和大学生分布没有关系,排除A、B两项;新文化运动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2019·新疆一模)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力,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 )
A.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
B.三民主义在理论上存在最大缺陷
C.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D.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
C [由材料“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力,也……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可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故选C项;由材料“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可知“各自为政”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非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排除B 项;列强支持军阀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D项。]
4.(2019·蚌埠一模)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这段记叙表明当时( )
A.南京民众反对移风易俗
B.南京临时政府军纪涣散
C.民众抵制南京临时政府
D.民众思想觉悟有待提高
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民众对于象征专制统治的发辫被剪除仍然具有相当的排斥和反对,故选D项;剪辫并不等于移风易俗,排除A项;浙军剪除行人发辫与军队暴行没有任何的关联,排除B项;民众反对剪辫并不等于其抵制南京临时政府,排除C项。]
相关文档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5-26 11:19:3012页
- 2020_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5-26 10:28:3418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古代2021-05-26 03:27:4231页
- 2020_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5-26 00:36:0514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中国古代和2021-05-25 23:54:558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四中2021-05-25 23:47:34112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现代中国2021-05-25 21:25:007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2021-05-25 21:12:0222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2021-05-25 20:46:198页
- 2020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主题282021-05-25 20:43:53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