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MB
- 2021-05-26 发布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条主线: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两大阶段: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与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
四大标志:古希腊智者运动(起源);文艺复兴(兴起);宗教改革(发展);启蒙运动(高潮)。
第24讲 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与文艺复兴
蒙昧中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智者学派
1.背景
经济基础
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奠定了经济基础
政治基础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思想基础
哲学家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本身
2.概况
(1)出现时间:公元前5世纪。
(2)探索主题: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思想主张
①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④批判传统、否定权威,反对奴隶制度,追求平等。
⑤注重实利,关心个人利益。
智者学派只是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主张以人为中心,但没有否定神的存在。
3.评价
积极作用
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消极作用
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道德,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智者学派纵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二、“希腊三贤”
1.苏格拉底
(1)背景
①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②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主张
①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②“美德即知识”: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
③“认识你自己”:人之所以作恶出于无知;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影响
①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②其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
主张
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代表作
《理想国》
影响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影响:创立了逻辑学,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智者学派的启蒙和苏格拉底的智慧
史料一 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定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
——黑格尔
史料一反映了智者学派怎样的主张?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智者学派的主张。史料中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由希腊英雄们制定,表明智者学派强调个人的主观意志和作用。
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们主张以人为中心,也说明具有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
史料二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史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捍卫思想自由的原则,请指出这一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结论的理解。
史料二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的主张。史料以省略为界,省略号前苏格拉底形象地比喻自己唤醒人们“认识自己”,省略号后则强调人们要捍卫自身的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原则:苏格拉底强调自己是一个不断纠正存在社会问题的人,如果处死他,就没有人再敢对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即思想自由不再存在,最终会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失败。
理解: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遵守法律、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的人文精神。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都关注社会、关注人,都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本质。
(2)不同点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哲学研究的重点
关注人(外在的)与法律的关系,“认识社会”
关注人(内在的)的伦理道德,“认识你自己”
对知识的看法
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演讲的基础
强调道德以知识为基础,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提倡“美德即知识”
对真理的看法
认为真、善、义、美都是相对人的需要和兴趣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没有正确和公平永恒的标准
认为善、正义、真理都是实在的,重视道德修养,经常讨论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问题
对政治的看法
基本上适应民主政治的发展
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历史地位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
A.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B.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C.持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D.仍抱有传统神学观念
B [根据材料“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
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可知,在普罗泰格拉看来,道德是以欲望和追求为培养目标的,故A项错误;普罗泰格拉作为智者学派的领军人物,强调的自然是人的价值和作用,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哲学知识可知,人的感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而非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传统神学观念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外界的环境和人事常常变化,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人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梳理,不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这反映了他的主张是( )
A.肯定美德即知识 B.人不必遵守法律判决
C.人要追求自由平等 D.人要不断地认识自我
D [材料“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不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符合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思想观点,故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美德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人不必遵守法律判决,故B项错误;“追求自由平等”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
3.“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材料反映苏格拉底主张(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D.认识你自己
B [由材料“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应该有知识、有智慧,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故B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故A项错误;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材料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认识你自己强调的是对自己的认识,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4.某位古希腊哲学家“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由此可知,这位哲学家是( )
A.伯利克里 B.苏格拉底
C.普罗泰格拉 D.康德
B [伯利克里是古希腊政治家而非哲学家,
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把他全部兴趣集中于人的道德哲学,提出“美德即知识”,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故B项正确;普罗泰格拉的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与生活、道德、善恶等无关,且作为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主张讲求功利忽视道德,故C项错误;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哲学家,宣扬思想自由,故D项错误。]
欧洲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兴起(14-16世纪)
1.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工商业兴起,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阶级因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
(3)历史根源:意大利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4)人才基础:意大利拥有人才优势。
(5)外来因素: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极大地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6)导火线:黑死病恐慌促使人们反省宗教影响下生活的麻木。
2.性质
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是自古希腊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1)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
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4.成就
(1)文学艺术方面
领域
代表人物
作品及思想
文学(三杰)
薄伽丘
《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
《神曲》,表达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
彼特拉克
《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美术
达·芬奇等
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
文艺复兴在当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并没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社会文化运动,其根源就是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2)科学方面: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激励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方式探索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是从天文学革命开始的。
二、扩展
1.概况: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2.代表人物:英国的莎士比亚。他创作了《哈姆雷特》等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教材补遗]__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积极影响
思想
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精神
为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动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文学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的文学艺术成为人类文学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自然科学
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消极影响
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史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史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史料一说明,中世纪后期的封建神学地位受到冲击,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自身的培养。
思潮:人文主义。
背景:中世纪西欧教育被教会神学垄断的地位发生动摇;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史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根据史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对待宗教的态度。
史料二说明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利用宗教进行反封建神学的斗争,宗教是他们的主题和外衣。
反对神学对人的束缚;利用基督教,将古典思想、哲学与基督教相结合;宗教是作品的主题(或作品中有很多宗教内容,以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做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该历史学家得出这一结论,
主要是因为文艺复兴运动( )
A.使罗马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B.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C.把人性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D.促进民主法治思想的发展
C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对教会的批判,多采取故事、夸张的形式,并未进行“理性”的批判,故A项错误;西欧中世纪时期,人们生活在封建神学统治下,受到宗教束缚,陷入“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中,而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将人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C项正确;B、D两项均属于启蒙运动的特点,故排除。]
2.下面是两幅欧洲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女神》画像。图一到图二绘画风格的变化( )
图一 图二
A.摆脱了宗教信仰束缚
B.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C.宣告了理性时代到来
D.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B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世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图一《三女神》呆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图二《三女神》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3.在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诗和喜剧中,古希腊式的爱欲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早期历史剧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
,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
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B.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C.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C [由材料“古希腊式的爱欲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新旧交融,故C项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故错误;B、D两项均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2015-2019年考情统计
年份
命题角度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T15:文艺复兴
命题规律:从内容看,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从题型看,主要考查选择题;从考查方式看,从批判天主教会的视角体现人文精神。
趋势: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来分析不同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背景、实质和影响。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1.(2019·江苏高考·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
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B [材料“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表达诉求,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反对罗马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主张灵魂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
2.(2014·江苏高考·13)“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D [根据题干信息“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一方法”可知,人文主义者赞同对财富的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说法错误,此时还未公开揶揄上帝,故排除。]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来雅典讲学的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普罗泰格拉被控“不敬神”,只好逃离雅典并死于途中。由此可见古代雅典( )
A.人文主义思想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人们心中神的地位至高无上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A [由材料可知,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不受认同,说明人文主义思想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正确;普罗泰格拉不是雅典公民,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材料未提及统治阶级对神权的利用,故D项错误。]
2.(2020·南京期初摸底)中世纪某艺术家“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和自然,
并在作品中表达它们,新人的形象在他的壁画中站立起来,而艺术中禁欲主义的浓眉大眼和蜡黄消瘦的面庞、夸大了比例不准确的人物形体,在他的作品中被革了命”。据此推断,该艺术家生活在( )
A.古希腊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宗教改革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B [根据材料“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和自然,并在作品中表达它们,新人的形象在他的壁画中站立起来……被革了命”可知,材料中强调的是关注现实的生活和自然,出现了新人的形象及艺术中禁欲主义被革了命,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幸福,反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主张,故B项正确;古希腊时期的智者运动没有反对禁欲主义,没有新人的形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人,与宗教改革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开始关注现实的生活和自然,并在作品中表达它们,新人的形象在他的壁画中站立起来……被革了命”可知,材料关注的是现实的生活和自然,与启蒙运动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3.(2020·省前黄中学、如东中学、姜堰中学联考一)恩格斯说:“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这主要是指意大利( )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 D.最先开展宗教改革
C [根据材料“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最先兴起的地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使得意大利的思想文化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而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和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城市几乎同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意大利在这方面没有独创性,故A项错误;率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故B项错误;最先开展宗教改革的主要国家是德意志,故D项错误,]
4.文艺复兴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如人数有限的城市或是贵族精英)为对象;而不像路德宗教改革那样,以没有受过教育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由此可知 ( )
A.文艺复兴运动影响范围有限
B.文艺复兴缺乏思想理性
C.宗教改革仅为下层人民带来福音
D.宗教改革有利于激发革命
A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根据材料“受过教育的阶级”可知文艺复兴主要集中在社会上层,而宗教改革则是社会改革运动,因此,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范围有限,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均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排除。]
5.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A [材料中“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的是教会的虚伪腐败,未涉及基督教会的基本理论和根基,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会对文艺复兴的压迫,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重视人性和人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打击了神学统治,故D项错误。]
6.(2019·南京、盐城二模)杰里·布罗顿在其《文艺复兴简史》中发现:19世纪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与20世纪西方学者眼中的文艺复兴,形象大相径庭。前者喜欢颂扬文艺复兴的辉煌,后者则热衷于揭示文艺复兴的黑暗。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学术竞争导致观点分歧
B.后人对前人的不断超越
C.文艺复兴运动的两面性
D.时代变迁影响研究结论
D [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学者对文艺复兴的不同看法,不能体现出学术竞争导致观点分歧,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与19世纪西方学者对文艺复兴的看法截然相反,不能体现出后人对前人的不断超越,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虽具有两面性,但与材料“前者喜欢颂扬文艺复兴的辉煌,后者则热衷于揭示文艺复兴的黑暗”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与20世纪的时代特点不同,影响到学术领域,
因而导致西方学者对文艺复兴的关注重点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 2020_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5-26 00:36:0514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4中国古代和2021-05-25 23:54:558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四中2021-05-25 23:47:34112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单元现代中国2021-05-25 21:25:007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2021-05-25 21:12:0222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2021-05-25 20:46:198页
- 2020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主题282021-05-25 20:43:5323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现代中国的2021-05-25 20:21:395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能力提升卷19世纪2021-05-25 19:19:497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古代和现2021-05-25 19:16:0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