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00 KB
- 2021-05-26 发布
[基础全练]
1.下列哪项不能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不可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
色体变异。
答案:C
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C.一个草原上所有的羊是一个种群
D.一个树林中的全部马尾松是一个种群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 正确;种群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
着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
传给后代,B 正确;一个草原上的所有的羊不是一个种群,因为羊是总称,有许
多种类,C 错误;马尾松是同一个物种,所以一个树林中全部的马尾松是一个种
群,D 正确。
答案:C
3.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基因库的组成
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
上具有差异,所以不可能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A 正确、C 错
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所以基因库不会因个体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
传,B 正确;可遗传的变异均可能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 正确。
答案:C
4.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总数的
24%,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总数的 72%,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总数的 4%,那
么,基因 A 和基因 a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24%和 72% B.36%和 64%
C.57%和 43% D.60%和 40%
解析:根据一对等位基因中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 杂
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知,基因 A 的基因频率为 24%+1/2×72%=60%,基因 a
的基因频率为 1-60%=40%。
答案:D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子)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解析:因为近亲个体有相同的基因来源,所以含有相同基因的可能性增大,故近
亲繁殖出现纯合子的比例会升高,A 项正确;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
材料,有害突变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也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B 项错误;某种
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可改变基因的频率,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 项
错误;一个随机交配的小群体,即使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发生可遗传变
异,基因频率也会改变,D 项错误。
答案:A
6.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2.32 7.36 0.32 46 4
则该校学生中 XB 和 Xb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8% B.92%、8%
C.78%、92% D.8%、92%
答案:B
7.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
体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C.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 的基因频率大于 a
的基因频率
D.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
解析:男性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Y 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
因此男性只要携带致病基因便患病,故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与女性群体中
色盲的基因频率相等;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而非基因型频率的改
变;Aa 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 A、a 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
种群中 A 和 a 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
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生物发生进化。
答案:D
8.埃及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
蚊种群数量减少了 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
洒相同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 40%的斑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斑蚊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原来的斑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第一年的斑蚊种群没有基因突变
解析:密集喷洒杀虫剂后,种群数量减少了 99%,说明该种群中有少量个体有抗
药性基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杀虫剂不能导致斑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只是对抗药个体起到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C
9.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 1 表示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 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X、Y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
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该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 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
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 2 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 小 岛 上 食 物 短 缺 , 联 趾 蜥 蜴 个 体 比 例 反 而 逐 渐 上 升 , 其 原 因 可 能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 2 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
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解析:(1)蜥蜴原种产生了新性状是突变的结果;具有适应环境突变性状的个体
生存下来和具有不适应环境突变性状的个体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过程。(2)种群
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许多个
体组成了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
部基因的总和为一个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
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型蜥蜴能通过游泳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
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答案:(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
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
10.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 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
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 b 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
比例分别为 10%和 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
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在这一
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2)预测上述 b 植物中 D 基因频率可能会如何变化。
①若 D 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 D 控制的性状对环境适应性差,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环境对各性状无选择作用,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使 b 植物的后代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了具有足够大的种
群外,还应具有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第一年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0%,则
Dd 所占的比例为 20%,由此可以计算出 D 的基因频率为 10%+20%×1/2=20%,
d 的基因频率为 80%;第二年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
和 64%,则 Dd 所占的比例为 32%,由此可以计算出 D 的基因频率为 4%+
32%×1/2=20%,d 的基因频率为 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
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进化。(2)根据自然选择情况的不同,基因频
率的变化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上升、不变、下降。(3)基因频率维持不变的条
件有:①种群足够大,②没有迁入和迁出,③没有突变,④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⑤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
答案:(1)否 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变化
(2)①D 基因频率上升 ②D 基因频率下降
③D 基因频率基本不变
(3)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个体间随机交配,无突变
[素养提升]
11.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
已知某隐性基因纯合致死,预测该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应该是(纵坐标表示
该隐性基因频率)( )
解析:由题目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可知,该果蝇种群中隐性基
因的频率为 0.5,若没有特殊原因,其基因频率不变,但由于“隐性基因纯合致
死”这种情况会使隐性基因的频率下降,但不会降到 0,故选 C 项。
答案:C
12.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的抗性及对维生素 K 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
境中获取维生素 K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型如表。若对维生素 K 含量不
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 )
基因型 rr Rr RR
对灭鼠灵的抗性 敏感 抗性 抗性
对维生素 K 的依赖性 无 中度 高度
A.基因 r 的频率最终下降至 0
B.抗性个体 RR∶Rr=1∶1
C.RR 个体数量增加,rr 个体数量减少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Rr
解析:由于环境中维生素 K 含量不足,所以对维生素 K 依赖度较高的 RR 个体
数量较少,长期使用灭鼠灵,rr 个体数量大量减少,所以 Rr 个体的数量最多,R
和 r 两种基因频率都不为 0。
答案:D
13.某科研小组用面粉甲虫研究人工选择的功效,他们称量甲虫蛹的体重,并选
择部分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者在每个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
B.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
C.体重越大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
D.该实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
解析:由图可知,持续选择条件下,甲虫蛹的体重会持续增加,故实验者在每个
世代中选择了体重最大的部分蛹作为亲本,A 正确;该实验中人工选择的方向与
自然选择的方向是相反的,B 正确;从停止人工选择的曲线可以看出,甲虫蛹体
重下降,故体重越小的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越强,C 错误;该实
验中每一代甲虫的基因库与上一代都有所差异,因为存在选择,D 正确。
答案:C
14.如图表示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①类个体大多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某种杀虫剂是否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杀虫剂,抗某种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①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且此选择作用应
属于自然选择而不是人工选择
解析:观察题图可知,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抗性基因
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②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
个体,也可能来源于自身的基因突变;若连续施用杀虫剂,则抗该种杀虫剂的基
因频率会逐渐增大;杀虫剂直接选择对象是昆虫的表型。
答案:B
15.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
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若某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 AA 和 Aa 分
别占 20%和 40%,则 a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坐标图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
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
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选取若干只尾羽长度相
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 A、B、C 三组,做了相关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本实验应如何操作以实现对自变量的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1-20%-40%=40%,a 的基因频率为 40%+
1/2×40%=60%。(2)由于 aa 的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 aa 个体将减少,a 的
基因频率将降低。绘图时应注意起点和趋势。(3)由图可知,A 的尾羽最短,C 的
尾羽最长,B 的尾羽长度在 A、C 之间,所以是将 A 组鸟的尾羽剪下粘在 C 组
鸟的尾羽上,B 组鸟作为对照;雌鸟筑巢数是 C>B>A,由此得出雄鸟的尾羽越
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答案:(1)60%
(2)
(3)①雄鸟尾羽的长度 将 A 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粘在 C 组雄鸟
的尾羽上,B 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
②尾羽长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