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50 KB
- 2021-05-26 发布
课题 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基础巩固
1 制作泡菜所利用的乳酸菌最初是( )
A.人工加入泡菜水中的
B.所选蔬菜自身带有的
C.腌制过程中自生的
D.水中的
解析:制作泡菜所利用的乳酸菌最初是所选蔬菜自身带有的。
答案:B
2 乳酸菌与酵母菌相比,后者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点是( )
A.无细胞器
B.有成形的细胞核
C.无 DNA 分子
D.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乳酸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
器。酵母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有多种细胞器,可以进行无氧呼
吸。
答案:B
3 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是为了( )
A.获取乳酸 B.获取能量
C.氧化分解有机物 D.获取热能
答案:B
4 制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是( )
A.先减少后增多
B.先增多后减少
C.逐渐增多
D.逐渐减少
解析:泡菜腌制过程中,开始时坛内硝酸盐还原菌繁殖,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含量增多,但随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
原菌繁殖,亚硝酸盐的产生量逐渐下降,同时已生成的亚硝酸盐被分解,亚硝酸盐
含量逐渐减少。
答案:B
5 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 4∶1 的比例配制盐水
B.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 5∶1 的比例配制盐水
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
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解析:泡菜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制作时要保证无氧环境,同时还要
防止污染,以防泡菜腐败变质。制作泡菜时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 4∶1。
答案:B
6 以下关于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配制溶液 ②制备标准显色液 ③制备样品处理液
④比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解析: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操作顺序: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
液、比色。
答案:A
7 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必须密封的原因是( )
A.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掉
B.防止水分过分蒸发
C.防止坛内蔬菜萎蔫
D.防止氧气进入坛内抑制发酵
解析: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
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
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如果有空气进入,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
答案:D
8 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
料
B.制备的标准显色液中亚硝酸钠含量最少是 1 μg
C.制备样品处理液时,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营造碱性环境
D.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
解析: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
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制备的标准显色液中,有一支试管中无亚硝酸钠,作为空白对
照。温度和食盐用量影响亚硝酸盐含量。
答案:C
9 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 。为了缩
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作用
是 。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 的过程。该
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 中。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 、 和
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
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 ,原
因是 。
解析:(1)盐水中可能存在微生物,因此需要煮沸;制作泡菜时,加入陈泡菜液可增加
乳酸菌数量。(2)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该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3)在泡菜制作过
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腌制时间和食盐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
时间过短,都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4)开始时,乳酸菌和其他杂菌都繁殖,随着
时间延长,乳酸菌产生的乳酸逐渐增加,抑制了杂菌繁殖,泡菜坛中乳酸菌逐渐增
多,其他杂菌逐渐减少。
答案:(1)杀死盐水中的微生物 增加乳酸菌数量
(2)无氧呼吸 细胞质
(3)温度 腌制时间 食盐用量
(4)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 乳酸菌比杂菌更耐酸
10 家庭中泡菜的制作方法: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洗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
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
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
(1)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 。密封菜坛的原因:
①
;② 。
(2)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
是
。
(3)乳酸菌与酿制果醋的菌种在代谢方式上的主要区别
是 。
(4)某同学在家制作泡菜时,为避免杂菌污染而向泡菜坛中加入了青霉素,结果发
酵失败,原因可能是 。
解析:(1)泡菜制作过程中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目的是消毒。密封菜坛的原因:乳酸菌
是厌氧细菌,密封可以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乳酸提供无氧环境,也可防止杂
菌进入。(2)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是加入的食盐过多,大量的食盐抑制
了乳酸菌发酵。(3)乳酸菌的代谢方式是异养厌氧型,酿制果醋的菌种是醋酸菌,其
代谢方式是异养需氧型,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乳酸菌是厌氧细菌,醋酸菌是好氧细
菌。(4)青霉素杀死杂菌的同时也杀死了乳酸菌。
答案:(1)消毒 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密封以提供无氧环境 防止杂菌进入
(2)加入的食盐过多,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发酵
(3)乳酸菌是厌氧细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
(4)青霉素杀死了乳酸菌
能力提升
1 制作泡菜的过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乳酸菌的呼吸作用原理。将原料放入泡菜坛
后应当怎样处理才能得到可口的泡菜?( )
A.马上密封,保持温度 30~40 ℃
B.一直通风,保持温度 30~40 ℃
C.先通风后密封,保持温度 30~40 ℃
D.马上密封,保持温度 60 ℃以上
解析: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中才能进行发酵。其代谢的适宜温度为 30~40 ℃。
答案:A
2 下列有关泡菜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B.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主要分解蛋白质和果胶
D.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解析:在泡菜发酵的中后期,随着泡菜发酵中产生的乳酸的量不断增加,硝酸盐还
原菌的代谢被逐渐抑制,亚硝酸盐的产生量减少,同时亚硝酸盐的分解增加,亚硝
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发酵过程中主要是乳酸菌起作用,另外,酵母菌和硝酸盐
还原菌等也起一定的作用,如酵母菌有改善产品风味的作用。发酵中的乳酸菌主
要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以保持坛内无氧状
态。
答案:D
3 测定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氢氧化铝乳液的作用是( )
A.与亚硝酸盐发生颜色反应
B.提取泡菜样品中的亚硝酸盐
C.吸附泡菜汁中的杂质,使泡菜汁变得无色透明
D.用于制备标准显色液
解析:测定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氢氧化铝乳液的作用是在制作泡菜溶液
时吸附泡菜滤液中的杂质,使泡菜液变得无色透明。
答案:C
4 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由于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 )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
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
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有氧时乳酸菌的生长繁殖受抑制,氧气促进了需氧腐生
菌的生长和繁殖,这些需氧型微生物分解泡菜中的有机物而使泡菜腐烂。
答案:B
5 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所用原料的有机物总量及有机物种类的变化分别是
( )
A.减少、增多
B.减少、减少
C.增多、增多
D.增多、减少
解析: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有机物,有机物总量减少,但有机物分
解时又产生新的物质(尤其是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有机物的种类
增多。
答案:A
6 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
酸盐的含量
C.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
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在反应过程
中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D
7 下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
题。
(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原因是 。
(2)为保证既无杂菌,又能使乳酸菌等发酵菌正常发挥作用,应如何处理所用盐
水? 。
(3)为测定泡菜内的亚硝酸盐含量,某同学用比色法进行了实验,他在制备标准显
色液时做了如下操作:
①用刻度移液管量取一系列不同体积的亚硝酸钠溶液,分别置于 50 mL 比色管中;
②在各管中分别加入 2.0 mL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紧接着再分别加入 2.0 mL N-1-
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③观察各比色管中溶液颜色的梯度变化。
请指出该同学操作的失误之
处:
。
解析: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低。将盐水加热煮沸的目的是杀死盐水中的微
生物,冷却后使用是为了保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
可利用比色法,应注意实验中显色剂的配制和相关对比操作。
答案:(1)新鲜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2)先将盐水煮沸灭菌,然后冷却至室温再使用
(3)步骤①中还应再添加一支比色管作为空白对照;步骤②中在各比色管中加入
2.0 mL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后应静置 3~5 min,再加入 2.0 mL N-1-萘基乙二胺
盐酸盐溶液,然后再添加蒸馏水,使各比色管中溶液的体积达到 50 mL
8 在泡菜发酵期间,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发酵产物乳酸不断积累,因此可以
根据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和乳酸积累量,将泡菜发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发酵初期:蔬菜刚入坛时,其表面带入的微生物中,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等较为活泼。其中的酵母菌最初的细胞呼吸方式是 ,相应的反应式
为 。发酵初期会有气泡从坛沿水槽内间歇性地放出,从而使坛内
逐渐形成厌氧状态,乳酸发酵开始。试说明这些气泡的来
源: 。
(2)发酵中期:由于初期乳酸发酵使乳酸不断积累,pH 下降,厌氧状态形成,乳酸菌开
始活跃,并产生大量乳酸,乳酸的积累量可达到 0.6%~0.8%,pH 为 3.5~3.8。这一时
期为泡菜完全成熟阶段,泡菜有酸味而且清香。试分析此时坛内其他微生物的活
动情况及原因: 。
(3)发酵后期:在此期间乳酸菌继续进行乳酸发酵,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可达 1.0%以
上。当乳酸含量达到 1.2%以上时,发酵速度会逐渐变缓甚至停止,主要原因
是 。此阶段泡菜酸度过高,风
味已不协调。
(4)在泡菜制作的初期,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乳酸菌与乳酸菌之间的
以及乳酸菌与杂菌之间的 上。中期以后坛内的生存斗争集中表现
为 。
解析:在泡菜发酵期间,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发酵产物乳酸不断积累,发酵液的
pH 逐渐下降,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杂菌的活动受到抑制。到了后期,随着泡
菜液酸度的进一步加大,乳酸菌的活动也受到抑制,泡菜的味道也变得越来越酸。
发酵初期乳酸菌含量相对较少,乳酸菌个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种内互助,乳酸
菌与杂菌之间因争夺养料和空间而进行竞争。中期以后,随着 pH 的改变,微生物
生存的环境条件越来越恶化,这时坛内的生存斗争集中表现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斗争。
答案:(1)有氧呼吸 C6H12O6+6O2 6CO2+6H2O
坛内需氧型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大量的 CO2;坛内氧气耗尽后,酵
母菌酒精发酵也会产生 CO2
(2)由于 pH 不适宜,大肠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的活动受到抑制;由于氧气耗尽,需
氧型微生物的活动受抑制现象尤为严重
(3)pH 过低,乳酸菌的活动受到抑制
(4)种内互助 竞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