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50 KB
- 2021-05-26 发布
第二章 第 3 节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色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B.父亲不色盲,儿子一定不色盲
C.母亲不色盲,儿子和女儿一定不色盲
D.女儿色盲,母亲一定色盲
[解析] 女子色盲 XbXb,则其父亲一定给他女儿 Xb 配子,所以父亲一定是色盲。
2.菠菜是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已知菠菜的抗霜与不抗霜、抗病与
不抗病为两对相对性状。用抗霜抗病植株作为父本,不抗霜抗病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子
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下列对杂交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B )
不抗霜
抗病
不抗霜
不抗病
抗霜
抗病
抗霜
不抗病
雄株 3/4 1/4 0 0
雌株 0 0 3/4 1/4
A.抗霜基因和抗病基因都位于 X 染色体上
B.抗霜性状和抗病性状都属于显性性状
C.抗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抗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D.上述杂交结果无法判断抗霜性状和抗病性状的显隐性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子代中抗病和不抗病在雌、雄个体中的比例都是 3∶1,无性
别差异,可判断出抗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再根据“无中生有”(亲本都为抗病个体,后
代出现不抗病个体),可推出不抗病为隐性性状。子代中,雄株全表现为不抗霜性状,雌株
全表现为抗霜性状,子代性状与性别相关,可判断出抗霜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父本为子
代雌性个体提供抗霜基因,母本为子代雌性个体提供不抗霜基因,而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
抗霜性状,可推出不抗霜为隐性性状。
3.果蝇的红眼(R)对白眼(r)是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现用一对果蝇杂
交,一方为红眼,另一方为白眼,杂交后 F1 中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眼色相同,雌果蝇与亲
代雄果蝇眼色相同,那么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 B )
A.XRXR×XrY B.XrXr×XRY
C.XRXr×XrY D.XRXr×XRY
[解析] 根据题意,F1 中雄果蝇与亲本雌果蝇眼色相同,因此,亲本雌果蝇一定为纯合
体,由此排除 C 和 D 项;若选 A 项,则子代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的眼色会不同。因此,只
有当雌性亲本为隐性个体,雄性亲本为显性个体时,才符合题中条件,即 XrXr×XRY。
4.人的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
段(Ⅰ、Ⅲ),如图所示。若统计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发现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则该病
的致病基因( B )
A.位于Ⅰ区段上,为隐性基因
B.位于Ⅰ区段上,为显性基因
C.位于Ⅱ区段上,为显性基因
D.位于Ⅲ区段上,为隐性基因
[解析] 若致病基因位于Ⅱ区段,一般情况下男性患病和女性患病的概率相等。若致病
基因位于Ⅲ区段,则只有男性患病。若致病基因位于Ⅰ区段,即为伴 X 染色体遗传,有两
种情况: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特点之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伴 X 染色体显性
遗传病,其特点之一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5.研究发现,鸡的性别(ZZ 为雄性,ZW 为雌性)不仅和性染色体有关,还与只存在于
Z 染色体上的 DMRT1 基因有关,该基因在雄性性腺中表达量约是雌性性腺中表达量的 2 倍。
该基因的高表达量开启性腺的睾丸发育,低表达量开启性腺的卵巢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B )
A.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 ZO 个体性别为雌性
B.性染色体增加一条的 ZZW 个体性别为雌性
C.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 WO 个体可能不能正常发育
D.母鸡性反转为公鸡可能与 DMRT1 的高表达量有关
[解析] 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 ZO 个体 DMRT1 基因表达量低,性别表现为雌性;性染
色体增加一条的 ZZW 个体的 DMRT1 基因高表达量开启性腺的睾丸发育,其性别为雄性;
性染色体缺失一条的 WO 个体没有 Z 染色体,也没有 DMRT1 基因,可能不能正常发育;
已知 ZZ 个体中 Z 染色体上的 DMRT1 基因表达量高表现为雄性,ZW 个体中 Z 染色体上的
DMRT1 基因表达量低表现为雌性,故母鸡性反转为公鸡可能与特殊条件下 DMRT1 的高表
达量有关。
6.某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的动物从出生到成年,雌雄个体在外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仅
凭肉眼难以区分性别。在 X 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 BA(灰红色)对 B(蓝色)为显性,B 对 b(巧
克力色)为显性。现有一只灰红色个体和一只蓝色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了一只巧克力色的
个体。则亲代灰红色、蓝色与子代巧克力色的性别可能分别是( C )
A.雄性、雌性、雌性 B.雌性、雄性、雌性
C.雄性、雌性、雄性 D.雄性、雌性、不能确定
[解析] 若亲本中灰红色为雄性(XBAY),则蓝色个体为雌性(XBXb),后代中可出现巧克
力色的个体(XbY);若亲本中灰红色为雌性(XBAXb),则蓝色个体为雄性(XBY),则后代中也
可能出现巧克力色的个体(XbY)。
7.(2018·福州市高一期中)在人类中,双眼皮对单眼皮为显性遗传,有一对双眼皮的夫
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男孩和一个双眼皮的女孩,若该女孩与一个单眼皮的男人结婚,生一
个单眼皮的女孩的概率是( B )
A.1/2 B.1/6
C.1/3 D.1/4
[解析] 依题意可推知,该对双眼皮的夫妇均为杂合子,所生的一个双眼皮女孩,为纯
合子的概率是 1/3,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2/3。该女孩与一个单眼皮的男人结婚,生一个单眼
皮的女孩的概率是 2/3×1/2×1/2XX=1/6,B 项正确,A、C、D 三项均错误。
8.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 Y 染色体
[解析] 性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与性别决定有关,A 项错误。X、Y 是同源染色体,减
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分离,B 项正确。生
殖细胞同样要进行细胞呼吸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相对应的染色体上的基因同样要表
达,而不是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C 项错误。初级精母细胞是由精原细胞复制后形成的,
所以 X、Y 染色体都存在;次级精母细胞是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的,在减数第一次分
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有 X 和 Y 染
色体中的一种,D 项错误。
9.(2018·兰州一中高二期末)某夫妇妻子表现型正常,丈夫为色盲患者,生下一性染色
体组成为 XXY 的色盲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D )
A.女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B.女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C.女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D.女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或男方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解析] 由题干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 XBXb×XbY,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 并伴
有色盲的男孩的基因型为 XbXbY。①该男孩可能由基因型为 XbXb 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 Y 的
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 XbXb 的卵细胞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含有基因 b 的子染
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②
该男孩可能由基因型为 Xb 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 XbY 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 XbY 的
精子是由于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对同源性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即父方减数第一
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 XY 未分离。D 正确。
10.下图是具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若Ⅱ7 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C )
A.甲病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若Ⅲ8 是女孩,则基因型只有 2 种
D.Ⅲ10 不携带甲、乙两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2/3
[解析] 因为患甲病的Ⅰ1 和Ⅰ2 生了不患甲病的儿子Ⅱ6 和患两种疾病的女儿Ⅱ4,所以
甲病为显性遗传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若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4 的父亲Ⅰ
2 应该是乙病患者,这与题目条件不符,所以可排除乙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可能,
结合题意可判断甲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就甲病而言,
因Ⅱ6 不患甲病,Ⅰ1 即为杂合子,所以Ⅱ4 的基因型有两种(纯合子或杂合子)。如果Ⅲ8 是女
孩,当Ⅱ4 为纯合子时,Ⅲ8 有 2 种基因型;当Ⅱ4 为杂合子时,Ⅲ8 有 4 种基因型。因为Ⅱ7
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Ⅲ10 只能从Ⅱ6 得到致病基因,且只能是乙病的致病基因,概率为
2/3×1/2=1/3,则不含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1/3=2/3。
11.雌雄异体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
位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其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
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是( A )
A.全是雄株,其中 1/2 宽叶,1/2 狭叶
B.全是雌株,其中 1/2 宽叶,1/2 狭叶
C.雌雄各半,全为宽叶
D.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雌株∶狭叶雄株=1∶1∶1∶1
[解析] 由题意可知,杂合宽叶雌株(XBXb)可产生等量的 XB 和 Xb 两种配子,而狭叶雄
株(XbY)只能产生 Y 一种配子,因此子代全为雄株,表现为宽叶和狭叶各占一半。
12.如图显示某种鸟类羽毛的毛色(B、b)遗传图解,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D )
A.该种鸟类的毛色遗传属于性染色体连锁遗传
B.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 B 对 b 完全显性
C.非芦花雄鸟和芦花雌鸟的子代雌鸟均为非芦花
D.芦花雄鸟和非芦花雌鸟的子代雄鸟均为非芦花
[解析] F1 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不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属于性染色体连锁遗传,A 正
确;亲本均为芦花,子代出现非芦花,说明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基因 B 对 b 完全显性,B
正确;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非芦花雄鸟(ZbZb)和芦花雌鸟(ZBW)的子代雌鸟的基
因型均为 ZbW,表现型均为非芦花,C 正确;芦花雄鸟(ZBZB 或 ZBZb)和非芦花雌鸟(ZbW)
的子代雌鸟的基因型为 ZBW 或 ZbW,表现型可能是芦花或非芦花,D 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有两种罕见的家族遗传病,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一种是先天
代谢病称为黑尿病(A、a),病人的尿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黑。另一种因缺少珐琅质
而牙齿为棕色(B、b)。现有一家族遗传图谱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棕色牙齿是位于__X__染色体上的__显__性基因决定的。
(2)写出 3 号个体可能的基因型__AaXBY__。7 号个体基因型可能有__2__种。
(3)若 10 号个体和 14 号个体结婚,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的概率是__1/4__。
[解析] (1)由 3、4、6 可知,黑尿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棕色牙齿为
伴 X 遗传,由 6 和 11 可知,该病不是伴 X 隐性遗传,所以遗传方式是伴 X 显性遗传。(2)
由图可知,3 为 A_XBY,6 为黑尿病患者,所以 3AAaXBY,4 为 AaXbXb,所以 7 为 AAXBXb
或 AaXBXb,有两种基因型。(3)由 5、6 可推知 10 号为 AaXBXb,由 8、9 可推知 14 号为 AaXbY,
生育一个棕色牙齿的女儿(XBXb)的几率为 1/4。
14.小家鼠的正常尾与弯曲尾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 A、a 表示),灰身与黑身是
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 B、b 表示)。现有 10 只基因型相同的灰身弯曲尾雌鼠与 10 只基
因型相同的灰身弯曲尾雄鼠分别交配,得到的后代的表现型和数量如下表所示。
灰身弯曲尾 灰身正常尾 黑身弯曲尾 黑身正常尾
雄鼠 76 74 24 26
雌鼠 149 0 51 0
(1)请据上述杂交结果回答问题:
①写出亲本中雌雄小鼠的基因型组合:__BbXAXa×BbXAY__。
②在上述子代中,灰身弯曲尾雌鼠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1/6__。
③假如让上述子代中的灰身雄鼠与黑身雌鼠交配,则后代中灰身小鼠所占的比例为
__2/3__。
(2)某野生型果蝇种群中,一只雌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
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让该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交配,F1 的雌雄个体中均既有野生型,又
有突变型(设相关基因用 R、r 表示)。
①在野生型和突变型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突变型__,隐性性状是__野生型__。
②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的结果能否确定突变基因是在 X 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__不能__。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__在 Rr×rr 和 XRXr×XrY 两种情况下后代雌雄个体均有
两种表现型__。
③若要通过一次交配实验确定突变基因是在 X 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最好选
择 F1 中雌性为__野生__型,雄性为__突变__型的个体作为交配的亲本。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灰身弯曲尾雌鼠与灰身弯曲尾雄鼠交配,就体色来讲,后
代雌雄中灰身与黑身的数量比都约等于 3∶1,因此亲本的基因型都为 Bb;就尾形来讲,后
代雄性中弯曲尾∶正常尾约为 1∶1,而后代雌性全是弯曲尾,因此可以推断亲本的基因型
是 XAXa、XAY。综上所述,亲本中雌雄小鼠的基因型组合为 BbXAXa×BbXAY。子代中灰
身弯曲尾雌鼠占 3/4×1/2=3/8,纯合的灰身弯曲尾雌鼠占 1/4×1/4=1/16,因此,灰身弯
曲尾雌鼠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6)/(3/8)=1/6。子代中的灰身雄鼠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1/3BB、2/3Bb,黑身雌鼠的基因型全为 bb,它们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灰身小鼠所占的比例为
1/3×1+2/3×1/2=2/3。(2)该雌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的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的是原来基
因的等位基因,性状由野生型变成突变型,因此突变型为显性性状,野生型为隐性性状。若
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突变型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 Rr、rr;若突变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突变型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 XRXr、XrY。无论
突变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 染色体上,交配后代中雌雄个体均既有野生型,
又有突变型。如果要通过一次交配实验确定突变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 染色
体上,选择的亲本中雌果蝇为隐性性状(即野生型),雄果蝇为显性性状(即突变型)。
15.如图为果蝇的性染色体简图,X 和 Y 染色体上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 I 片段);一
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的Ⅱ、Ⅲ片段)。
(1)科学家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完全显性。现有各种纯种
果蝇若干,某研究小组欲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
区段上还是仅位于 X 染色体上,请补充完成推断过程。实验方法:选用纯种黑腹果蝇作亲
本进行杂交,雌、雄两亲本的表现型依次为__截毛、刚毛__;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若子代雄果蝇表现为__刚毛__,则此对等位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②若子代雄果蝇表现为__截毛__,则此对等位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
(2)现有若干纯合的雌、雄果蝇(雌、雄果蝇均有显性与隐性性状),已知控制某性状的一
对等位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请补充下列实验
方案以确定该基因的位置。
实验方案:
选取若干对雌、雄个体表现型分别为__隐性性状、显性性状__的果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
F1 中雌、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再选取 F1 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 F2 的表现型。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__雌、雄个体中均有表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__,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
色体上;
②若__雄性个体全部是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雌性个体中表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
体各占 1/2__,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解析] (1)选用纯种的表现型为截毛(♀)和刚毛(♂)的两亲本杂交,若子代雄果蝇表现
为刚毛,则此对等位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若子代雄果蝇表现为截毛,则此
对等位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2)判断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Y 染色体
同源区段上,可让纯合的隐性个体(♀)与纯合的显性个体(♂)杂交,得 F1,再让 F1 雌、雄个
体交配,如果 F2 雌、雄个体中均有表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
常染色体上;如果雄性个体全部是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雌性个体中表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
状的个体各占 1/2,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