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 MB
- 2021-05-25 发布
重温民族痛史 祈愿和平永驻
新闻播报
新闻播报
2018
年
12
月
13
日上午
10:01
,警报声准时响彻南京上空,一瞬间整个城市仿佛“静止”了。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
《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
》
将“默哀一分钟”写入法规后的首个公祭。
当天,
《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
》
正式施行,这是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法规。
《
条例
》
明确要求,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其他机动车、火车、船舶等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同时,为保证悼念活动的庄重感和仪式感,国家公祭设施周边禁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
新闻播报
10
时
01
分,警报声响彻南京全城。一瞬间,路口的红绿灯一律变成红灯,路上的车辆全部停驶鸣笛。形色匆忙的人们纷纷停下脚步,脱帽肃立,垂首默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政府设立的纪念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
30
万同胞。
热点解读
1.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把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有利于在中日之间积累正能量。处理好中日关系需要双方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寻求广泛的共同利益。
热点解读
2.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今天是第
5
个国家公祭日,以公祭的形式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热点解读
3.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对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鼓吹中国威胁论,国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热点解读
4.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举办国家公祭日纪念仪式活动,有利于人们通过参与各种公祭活动,激发人们牢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强国、爱国情感。
热点解读
5.
弘扬民族精神。举行国家公祭日活动,就是要大力弘扬以抗战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在全国人民心中厚植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凝聚磅礴力量。
创新演练
1.2018
年
12
月
13
日上午
10:01
,警报声准时响彻南京上空,一瞬间整个城市仿佛“静止”了。今天,是第五个南京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
《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
》
将“默哀一分钟”写入法规后的首个公祭。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体现了( )
①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
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
④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B
创新演练
2.2018
年
12
月
13
日,是第五个南京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多数城市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捍卫人类的尊严。这启示我国政府应当( )
A.
积极履行职能,增强综合国力
B.
坚持为人民服务,行使国家权力
C.
坚持科学执政,促进世界发展
D.
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导世界和平
A
创新演练
3.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有助于培养大国公民应有的历史价值观,让全国人民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弘扬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创新演练
参考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精神能够转化为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每一次社会变革中,中华民族精神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
谈细则 为
《
巴黎协定
》
填充“血肉”
新闻播报
新闻播报
2018
年
12
月
2
日,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波兰卡托维兹开幕,来自近
200
个国家的代表将在未来两周就
《
巴黎协定
》
实施细则进行谈判。在此期间,将举行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第
24
次缔约方会议、
《
京都议定书
》
第
14
次缔约方会议、
《
巴黎协定
》
首次缔约方大会第
3
阶段会议等多个相关活动。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完成
《
巴黎协定
》
实施细则的谈判。
波兰环境部副部长库尔蒂卡接替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担任本轮气候变化会议主席。库尔蒂卡说,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各方需要展现创造力和灵活性,合理利用时间,从而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新闻播报
根据
《
巴黎协定
》
,各方以“自主贡献”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
2
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
1.5
摄氏度之内而努力。
2015
年
12
月,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近
200
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通过
《
巴黎协定
》
。
2016
年
11
月,
《
巴黎协定
》
正式生效。这是继
《
京都议定书
》
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为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
热点解读
1.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气候投融资助力全球低碳转型,这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政府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展现了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
热点解读
2.
联合国坚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宗旨。今年大会的最大任务是完成
《
巴黎协定
》
实施细则的谈判,避免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这是联合国组织召开此次会议,履行自身宗旨的表现。
热点解读
3.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国家之间分歧乃至对立的根源。气候谈判的压力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但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有利于维护彼此的共同利益。
热点解读
4.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
24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大任务是完成
《
巴黎协定
》
实施细则的谈判,此次会议前主办方罕见地发表了共同声明,呼吁各国采取“决定性行动”,应对迫在眉睫的威胁。说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热点解读
5.
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如果气候变化以目前的趋势恶化,人类恐怕将面临“灭绝危机”,我们必须即刻行动,为下一代负责,这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创新演练
1.
第
24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2
日起在波兰卡托维兹召开。由于去年的波恩气候大会就应对气候变化的
《
巴黎协定
》
的“骨骼”框架进行商讨后便收场,今年的大会将肩负起填充“血肉”的重担。由此可见联合国( )
①对世界发展肩负首要责任
②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持续发展
③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④承载国际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C
创新演练
2.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务实行动,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加剧、一些国家减排雄心降低、国际政经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分析人士认为,大会将面临多重压力。能否在“共同的未来”面前进一步达成共识,将考验与会各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条件制约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C
创新演练
3.
卡托维兹气候大会或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节点,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并同各缔约方一起努力,争取如期完成
《
巴黎协定
》
实施细则谈判,妥善解决资金问题,向国际社会发出落实
《
巴黎协定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在我国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企业必须( )
①加快低碳管理制度创新和政策的制定
②加快低碳产品的开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③加快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
④树立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