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00 KB
- 2021-05-25 发布
第一章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5 分)
一、选择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中,对性状分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F2 中,有时出现父本的性状,有时出现母本的性状的现象
B.F2 中,有的个体显现一个亲本的性状,有的个体显现另一个亲本的性状的现象
C.杂种后代中,只显现父本的性状或只显现母本的性状的现象
D.杂种后代中,两亲本的性状在各个个体中同时显现出来的现象
[解析] 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下列对实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A.有耳垂的双亲生出了无耳垂的子女,因此无耳垂为隐性性状
B.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C.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所以高茎是显性性状
D.杂合子的测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解析] 有耳垂的双亲生出了无耳垂的子女,即发生性状分离,则亲代中有耳垂的个体
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的肯定是显性性状,A 正确;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可出现纯合子,B 错
误;亲代和子代都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无法判断显隐性,C 错误;杂合子的测交后代中也可
出现纯合子,如 Aa×aa→Aa、aa(纯合子),D 错误。
3.(2019·湖北十堰市高二期末)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细胞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两大遗传定律的提出过程均使用了假说—演绎法
C.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真核生物的遗传也未必遵循
D.两大遗传定律的提出离不开孟德尔严谨的思维,与其所选实验材料关系不大
[解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
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A 正确;两大
遗传定律的提出过程,使用的研究方法均为假说—演绎法,B 正确;病毒和原核生物的遗传
不遵循分离定律,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细胞质基因的遗传不遵循,C 正
确;两大遗传定律的提出离不开孟德尔严谨的思维,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是孟德尔实验获得
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D 错误。
4.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 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 个体间相互交配,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若 M、N 为控制相关代谢途
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 A )
[解析] 根据“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 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 个体间
相互交配,F2 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可以知道,野鼠色
是由双显性基因控制的,棕色是由双隐性基因控制的,黄色、黑色分别是由不同的单显性基
因控制的。
5.下表是豌豆五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用 A、a 表示控制茎高的基因,D、d 表示
控制花色的基因):
组别 表现型 高茎红花 高茎白花 矮茎红花 矮茎白花
一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627 203 617 212
二 高茎红花×高茎白花 724 750 243 262
三 高茎红花×矮茎红花 953 317 0 0
四 高茎红花×高茎红花 925 328 315 108
五 高茎白花×矮茎红花 517 523 499 507
据上表判断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C )
A.可以同时判断高茎、红花为显性性状的是第三、四组实验
B.第一组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 AaDd、aaDd
C.每一组杂交后代的纯合子的概率都相同
D.最容易获得双隐性个体的杂交组合是第五组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三、四组实验可同时判断高茎、红花为显性性状,A 正
确;第一组实验红花与红花杂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说明亲本红花都是杂合子,高茎与矮
茎杂交,后代高茎∶矮茎≈1∶1,说明亲本高茎是杂合子,因此亲本基因型是 AaDd、aaDd,
B 正确;实验一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AaDd、aaDd,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是1
2
×1
2
=1
4
,实验二
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AaDd、Aadd,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是1
2
×1
2
=1
4
,实验三亲本基因型分别
是 AADd、aaDd,后代全是杂合子,实验四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AaDd、AaDd,后代中纯合子
的概率是1
2
×1
2
=1
4
,实验五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Aadd、aaDd,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是1
2
×1
2
=1
4
,
可见各组杂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不相等,C 错误;五组杂交组合,后代中获得双隐性个体
的 概 率 分 别 是 AaDd×aaDd→aadd = 1
2
× 1
4
= 1
8
, AaDd×Aadd→aadd = 1
4
× 1
2
= 1
8
,
AADd×aaDd→aadd=0,AaDd×AaDd→aadd=1
4
×1
4
= 1
16
,Aadd×aaDd→aadd=1
2
×1
2
=1
4
,
可见第五组的后代中双隐性概率最高,D 正确。
6.在小鼠染色体上有一系列决定体色的复等位基因(A1 控制黄色、A2 控制灰色、a 控制
黑色),A1 对 A2 和 a 为显性,A2 对 a 为显性,已知 A1A1 个体会在胚胎时期死亡。小鼠有短
尾(D)和长尾(d)两种,且与体色独立遗传。若取两只基因型不同的黄色短尾鼠交配,F1 的表
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则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D )
A.亲代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 A1A2Dd、A1aDd
B.F1 中的四种表现型个体均为杂合体
C.若 F1 中灰色短尾鼠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色长尾鼠占1
4
D.若 F1 中的灰色长尾鼠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不会出现黑色鼠
[解析] 由题干可知,两只基因型不同的黄色短尾鼠交配,后代出现灰色长尾鼠,则亲
代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 A1A2Dd、A1aDd,A 选项正确;只考虑体色,F1 的基因型为 A1A2、
A1a、A2a(A1A1 在胚胎期死亡),都是杂合体,因此 F1 中的四种表现型个体均为杂合体,B
选项正确;由 F1 中短尾∶长尾=2∶1,可推出 D 基因纯合致死,则 F1 中灰色短尾鼠的基因
型为 A2aDd,因此它们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灰色长尾鼠(A2_dd)占3
4
×1
3
=1
4
,C 选项正确;F1
中灰色长尾鼠基因型为 A2add,其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会出现黑色鼠(aa),D 选项错
误。
7.(2019·曲师附中高一期中)某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 4 种类型的配子,即 Ab∶aB∶
AB∶ab=4∶4∶1∶1,这个生物如自交,其后代中出现纯合子的概率是( C )
A.1/16 B.4/25
C.17/50 D.1/100
[解析] 根据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是 Ab∶aB∶AB∶ab 为 4∶4∶
1∶1,可求出 Ab∶aB∶AB∶ab 的比例分别是 4/10、4/10、1/10、1/10;因此,这个生物
进行自交,其后代出现的纯合体有 AABB、AAbb、aaBB、aabb,比例分别为 1/10×1/10=
1/100、4/10×4/10=16/100、4/10×4/10=16/100、1/10×1/10=1/100,则后代中出现纯
合子的概率是=1/100+16/100+16/100+1/100=17/50,故选 C。
8.下列关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B.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
C.F1 细胞中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相互融合
D.F1 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 4 种,雌雄配子有 16 种结合方式,F2 有 9 种遗传因
子组成和 4 种性状表现
[解析] 孟德尔对 F2 中两对相对性状之间发生自由组合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
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
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 1∶1∶1∶1,雌雄
配子间随机结合,F1 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 4 种,雌雄配子有 16 种结合方式,F2 有 9
种遗传因子组成和 4 种性状表现。
9.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
150g 和 270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 中重量为 190g 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 D )
A.3/64 B.5/64
C.12/64 D.15/64
[解析] 隐性纯合子 aabbcc 和显性纯合子 AABBCC 杂交,则 F1 为 AaBbCc,自交后 190
克的应为只有两个显性基因、四个隐性基因的后代。故为 15/64,选 D。
10.(2019·福州市高一期中)某生物的三对等位基因(A/a, B/b, E/e)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
色体上,且基因 A, b, e 分别控制①②③三种酶的合成,在三种酶的催化下可使一种无色物
质经一系列转化变为黑色素。假设该生物体内黑色素的合成必须由无色物质转化而来,如图:
现有基因型为 AaBbEe 的两个亲本相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C )
A.1/64 B.8/64
C.3/64 D.27/64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由图可知,基因型 A_bbC_的个体能将无色物质转化成黑色素。因此基因型为
AaBbCc 的两个亲本杂交,出现黑色子代的概率为:3/4×1/4×1/4=3/64,C 正确。
11.(2019·河南郑州一模)已知一批基因型为 AA 和 Aa 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
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 1∶1,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
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B )
A.7∶1、7∶1 B.7∶1、15∶1
C.15∶1、15∶1 D.8∶1、16∶1
[解析] 由题意知,豌豆的基因型是 AA、Aa,且比例是 1∶1,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自
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因此豌豆间行种植后,其自交后代中显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是 A_∶
aa=(1/2+1/2×3/4)∶(1/2×1/4)=7∶1。玉米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1∶1,玉米在
自然状态下自由交配,玉米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1/2+1/2×1/2)∶
(1/2×1/2)=3∶1,因此玉米间行种植后,自由交配后子代中显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是 A_∶aa
=(AA+Aa)∶aa=(3/4×3/4+3/4×1/4×2)∶(1/4×1/4)=15∶1。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45 分)
二、非选择题(共 45 分)
12.(15 分)(2019·安徽合肥二模)牛群中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 A 和 a 控制,有一条染色体上带有致死基因(致死基因的表达受性激素的影响)。
实验一 有角(♂)×无角(♀) 实验二 F1 有角(♀)×F1 无角(♂)
F1 雌 有角∶无角=1∶1
F2
雌 有角∶无角=3∶1
雄 有角∶无角=1∶1 雄 有角∶无角=2∶1
(1)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致死基因的表达受__雄__性激素的影响,致死基因是__隐
性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并且与基因__A__(填“A”或“a”)在一条染色体上。
(2)推测 F2 中雄性个体出现 2∶1 的可能原因:__基因型为 AA 的雄性个体含有两个隐性
致死基因而死亡__。请写出能够验证以上推测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
用多对 F1 中的有角个体(♂)与无角个体(♀)杂交,统计后代中的有角和无角个体的比例。预
测实验结果:有角和无角个体比例为 1∶1 。
[解析] (1)根据实验结果 F2 雌雄个体比例的差异,可以判断致死基因的表达受雄性激
素的影响。又因 F2 中雄性个体有角(Aa)∶无角(aa)=2∶1,说明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并且
与基因 A 在一条染色体上。(2)F2 中雄性个体出现 2∶1 的可能原因是基因型为 AA 的雄性个
体含有两个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可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实验思路:用多对 F1 中的有
角个体(♂)与无角个体(♀)杂交,统计后代中的有角和无角个体比例;预测实验结果:有角
和无角个体比例为 1∶1。
13.(15 分)(2019·山东济宁市高二期末)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等位基因
B1、B2 和 B3 控制,其中 B1 控制黑色,B2 控制灰色,B3 控制棕色,B1 对 B2 和 B3 为显性,
基因型 B2B3 表现为花斑色。请回答:
(1)B1、B2 和 B3 源自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不定向性__的特点。
(2)控制毛色的基因型有__6__种,毛色的遗传遵循__基因的分离__定律。
(3)若雌雄中均取数量相同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进行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各种表现
型及其比例为__黑色∶灰色∶花斑色∶棕色=5∶1∶2∶1__。
(4)有人在实验中发现,某灰色雄性个体与多只棕色雌性个体杂交,后代花斑色∶棕色
=1∶1,最可能的原因是__此灰色个体的 B2 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缺失(或此灰色个体的
B2 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__;为验证此结论,让后代中所有的花斑色与棕色相互
交配,若结果为__灰色∶花斑色∶棕色=1∶1∶2__,则推断正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要求学生熟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尤其是复
等位基因的理解。
(1)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2)B1 控制黑色,B2 控制灰色,B3 控制棕色,B1 对 B2 和 B3 为显性,控制毛色的基因型
有 3×2=6 种,毛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3)若雌雄中均取数量相同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则雄性个体中,B1 占 1/3、
B2 占 1/3、B3 占 1/3,雌性个体中,B1 占 1/3、B2 占 1/3、B3 占 1/3,黑色个体为 B1B1、B1B2、
B1B3(1/9+1/9+1/9+1/9+1/9),灰色个体为 B2B2(1/9),花斑色个体为 B2B3(1/9+1/9),棕
色个体为 B3B3(1/9),所以后代中各种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黑色∶灰色∶花斑色∶棕色=5∶1∶
2∶1。
(4)某灰色雄性个体 B2B2 与多只棕色雌性个体 B3B3 杂交,后代应该为 B2B3,全为花斑
色。后代花斑色∶棕色=1∶1,最可能的原因是此灰色个体的 B2 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缺
失(或此灰色个体的 B2 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即 B20 与 B3B3 杂交,后代为 B2B3
花斑色和 B30 棕色。为验证此结论,让后代中所有的花斑色 B2B3 与棕色 B30 相互交配,若
结果为 B2B3 花斑色、B3B3 棕色、B20 灰色、B30 棕色,则推断正确。
14.(15 分)(2019·湖南益阳市高二期末)已知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两对基因控制,A 对 a 是
显性、B 对 b 是显性,且 A 存在时,B 不表达。花瓣中含红色物质的花为红花,含橙色物
质的花为橙花,只含白色物质的花为白花。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红花的基因型有__6__种;橙花的基因型是__aaBB、aaBb__。
(2)现有白花植株和纯合的红花植株若干,为探究上述两对基因遗传时是否遵循基因的
自由组合定律,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请完善有关方法步骤:
①第一步:选取基因型为__aabb__的白花植株与基因型为__AABB__的红花植株杂交,
得到 F1。
②第二步:__让 F1 自交得到 F2__,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红花∶橙花∶白花=12∶3∶
1__,则 A 和 a 与 B 和 b 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为了验证 A 和 a 这对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某实验小组选择纯合的红花和白花
亲本杂交,再让获得的 F1 和白花植株进行测交,如果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红花∶
白花=1∶1 或红花∶橙色花∶白花=2∶1∶1__,则说明 A 和 a 这对基因遗传时遵循基因的
分离定律。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据图示及题意可知,红花的基因型为A_,橙花的基因型是aaB_,
白花基因型为 aabb;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
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
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等。
(1)据题意可知,红花的基因型为 A_,故有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共 6 种;橙花的基因型是 aaBB、aaBb。
(2)现有白花植株和纯合的红花植株若干,为探究上述 2 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
实验设计思路是:选取两纯合亲本杂交,即基因型为 aabb 的白花植株与基因型为 AABB 的
红花植株杂交,得到 F1(AaBb)。第二步:让 F1 自交得到 F2,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红花
为 A_,比例为 3/4×1=12/16,橙花为 aaB_,比例为 1/4×3/4=3/16,白花的比例 1/4×1/4
=1/16。即若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橙花∶白花=12∶3∶1,则 A 和 a 与 B 和 b 分别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为了验证 A 和 a 这对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某实验小组选择纯合的红花和白花
亲本杂交,得到 F1,其基因型为 AaBb,与白花植株(基因型为 aabb)测交,测交后代的基因
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1∶1∶1∶1 或 AaBb∶aabb=1∶1,其中 AaBb 与
Aabb,表现为红色,aaBb 表现为橙色,aabb 表现为白色,。因此如果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
其比例为红花∶橙色花∶白花=2∶1∶1 或红花∶白花=1∶1,则说明 A 和 a 这对基因遗传
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