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 MB
- 2021-05-25 发布
课时作业 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
1.1949 年 2 月初,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
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
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
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 )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
础
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中的“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即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
切特权,以巩固主权,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
问题。
答案:C
2.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出访苏联,双方签
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行动表明,新中国执行的外交
方针是( )
A.多边外交 B.“一边倒”
C.“求同存异” D.不结盟
解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倒
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史实,故选 B 项,A、C、D 三
项与此无关。
答案:B
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外交上既充分维护了国家主权,又
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在世界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其主要原因是
(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制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解析:本题抓住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方针,这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使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
故选 C。
答案:C
4.“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
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
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
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材料表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
A.促成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推动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促进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合作
D.推动战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解析:“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
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得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的签订是中苏两国结成政治联盟,不能得出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得出该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1950 年,中苏两国
建交是 1949 年,故 B 项错误;根据“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
神”得出促进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合作,故 C 项正确;根据“双方……
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得出两国的共
同目的是确保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两极格局的形成没有推动作用,
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
邦”“兼爱非攻”等理念。新中国下列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最能体
现该理念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另起炉灶”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解析:“一边倒”强调的是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和
而不同”相悖,故 A 项错误;“另起炉灶”针对的是国民党政府旧
的外交,不是针对外国,故 B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发展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则,是
“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最佳体现,故 C 项正确;中国
倡导不结盟政策,与“和而不同”“协和万邦”无必然关联,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1954 年某国际会议在欧洲举行,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
地位参加会议。下图生动再现了周恩来率团参会的情景。这次会议是
( )
A.亚非会议 B.不结盟会议
C.开罗会议 D.日内瓦会议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
是日内瓦会议。
答案:D
7.1954 年 4 月 30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中印两
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高度评价了
此前中印谈判达成的协定。对印度方面最终放弃在中国西藏的特权的
态度,社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此前中印在西藏问题上能顺利达成协
定,主要基于( )
A.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A 项是 1949 年提出来的;B 项是 1953 年
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这促进了
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关系的发展,故符合题意;C 项是 1955 年在
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D 项说法错误,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
不同。
答案:B
8.1955 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动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
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这表明新中国
( )
A.同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外交关系
B.基本上突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C.第一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D.已经和美国改善关系
解析:A 项说法很明显不符合事实;C 项指的是 1954 年中国参
加日内瓦会议;D 项中,中美关系改善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故答案
为 B 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
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
异……我们并不要求个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
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
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材料二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
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
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
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
议。——《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 年)
(1)指出材料一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结合材料二,指出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求同存异”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第(1)问,思考“异”要从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的不同着手,“同”要从与会各国在历史上的共同遭遇和面临的相同
困难等入手。第(2)问的第一小问,一要说明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
二要指出与会各国的分歧;第二小问,较为简单,只要依据教材回答
即可。第(3)问要指出二者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
灵活运用。
答案:(1)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大多数与会国都遭
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
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2)情况: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
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作用:使会议向团结反帝的方向发展,促
进会议取得成功。
(3)否。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
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
原则。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初二物理上册考点单2021-05-25 20:04:3110页
- 【英语】2021届新高考英语一轮复习2021-05-25 20:04:3113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人2021-05-25 20:04:0513页
-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期中检测试2021-05-25 19:57:033页
- 八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检测试卷2021-05-25 19:55:374页
- 2020届高考地理新探究大一轮检测:第2021-05-25 19:55:063页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5-25 19:55:0522页
-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人教(部2021-05-25 19:46:395页
- 人教版九年级政治同步检测不言代价2021-05-25 19:44:584页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过2021-05-25 19:44:3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