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 MB
- 2021-05-25 发布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时间:45 分钟 满分 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西南深山的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国家推广种
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据此回答 1~2 题。
1.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的主导因素是( )
A.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B.国家的政策和措施
C.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改革
解析:遗传育种、杂交技术等是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体现。
答案:D
2.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也反映了( )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解析:保护地球上各种生物资源和各种生态系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答案:B
下图是“中亚地区某咸水湖地质剖面图”,湖底的基岩为玄武岩,在玄武岩之上为各类
沉积岩。近几年,该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回答 3~4 题。
3.据图推测 M、N 两地经历的地质运动过程 ( )
A.N 地缺少含煤岩层⑤,说明该地古气候不适合森林的生长
B.从构造上看,该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C.①~⑥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老到新
D.N 地缺失③⑤岩层,可能该沉积时代,N 地处于上升过程
4.该湖区面积萎缩的原因中,不可能的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湖水蒸发增大
B.大气降水减少
C.引水灌溉导致河流汇入减少
D.围湖造田
解析:第 3 题,根据剖面图可知,岩层存在断裂,极可能沉积时代 N 地层上升,含煤层
等缺乏。断裂构造不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沉积岩层下老上新。第 4 题,根据题干“咸水
湖”可知,围湖造田是不可能的,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常见的湖泊萎缩的原因。
答案:3.D 4.D
(2015·甘肃兰州3月)下图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
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据此完成 5~6 题。
5.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光照、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光照、热量条件差,
夏季则相对较好,又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滞后太阳辐射(光照)最强的时间,故②曲
线表示光照曲线,③表示气温曲线。联系选项排列组合关系,可知①应表示营养物质含量曲
线。
答案:B
6.若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则该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约会持续( )
A.1 个月 B.3 个月
C.6 个月 D.12 个月
解析:图示显示,冬季营养物质充足的情况下,浮游植物生物量较低,这是由于冬季光
照、热量条件较差造成的。随着气温、光照条件的较好,浮游植物生物量快速上升;春末至
秋初时段在光照、热量条件更好的状况下,浮游植物生物量却反而较低,可以推测可知,这
是由于湖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造成的。
答案:C
(2013·大纲全国文综)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下图为“北
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 7~8 题。
7.H、K、Q、R 四地中,该种动物的种密度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
A.H、R B.Q、R
C.Q、H D.H、K
8.该种动物的种密度与年均温的空间分布呈正相关的地区是( )
A.Q、R 之间 B.N、M 之间
C.S、R 之间 D.S、K 之间
解析:第 7 题,R 的取值范围是 160~180,Q 是 180-200。K 有两种可能:若与 K 相邻
的等值线为 160,则 K 取小于 160 的数值,即 140~160 之间;若与 K 相邻的等值线为 180,
则 K 取大于 180 的数值,即 180~200 之间。H 有两种可能:若与 H 相邻的等值线为 180,则
H 取小于 180 的数值,即 160~180 之间;若与 H 相邻的等值线为 200,则 H 取大于 200 的数
值,即 200~220 之间。所以,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H 和 R、K 和 Q。第 8 题,一般在无其他因
素干扰的情况下,年均温的分布规律是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 N 到 M 符合此规律。
答案:7.A 8.B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
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回答 9~10 题。
9.是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分解作用 D.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解析: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各要素都发生了
变化。
答案:D
10.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
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解析: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得地球上其他动物
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答案:D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
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 11~12 题。
1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1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解析:第 11 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
盛的动物。第 12 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答案:11.B 12.C
根据下图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第 13~14 题。
13.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请判断出最近 400 年以来,人口的变化趋势为( )
A.人口增长速率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
B.全球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都一直处于不断地增长之中
C.我国人口最近 400 年间增长速率在加大
D.在 1650~1850 年约 200 年间,全球人口的增长速率较小,1850~1950 年间,全球
人口的增长速率出现较为明显的递增趋势
解析:根据图中人口增长曲线的速率变化可以看出,选项 D 中所描述的是较为合理的。
答案:D
14.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下列关于世界主要物种灭绝情况的描述,你认为合理的
是( )
A.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在最近几年,世界主要物种的灭绝速度出现明显的降低趋
势
B.在最近 400 年以来,世界鸟类物种的灭绝速度一直大于哺乳类物种的灭绝速度
C.在最近 400 年以来,世界主要物种的灭绝速度明显加速
D.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在最近 400 年间,我国主要哺乳类物种的灭绝速率明显减
小
解析:本题图表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判断出我国或其他国家生物灭绝的情况,只能
判定出全世界物种灭绝的整体情况。
答案:C
二、综合题(共 22 分)
1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共 11 分)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
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
1000 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
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正定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
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
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
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
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_____环境,
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解析:解答该题应从掌握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
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决该题
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1)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
动物(新生代);(2)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3)化石形成的岩
层——沉积岩;(4)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答案:(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16.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以下问题。(共 11 分)
(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陡崖出现在________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________,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
___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类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
________性。
解析:第(1)题,背斜处岩层上凸,向斜处岩层下凹,断层处岩层断裂错开。结合图示
岩层特点较易填注地质构造名称。从地表形态看,断层处往往发育有陡崖;向斜往往成山,
而背斜往往成谷。背斜(甲处)成谷是因为背斜处受张力影响,岩石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力
侵蚀变成洼地(或谷地)。第(2)题,联系教材可知,三叶虫化石形成在古生代早期地层(即④
层);恐龙蛋化石形成在中生代地层(即②层);早期人类遗迹则会保留在新生代地层(即①
层)。第(3)题,结合题干图示信息,不难得出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的结论。
答案:(1)背斜 向斜 断层 丙 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受张力作用影响,岩石比较
脆弱,因此更容易受到外力侵蚀,地势逐渐降低而形成山谷 (2)④ ② ① (3)不可逆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1第一2021-05-25 19:29:5216页
- 【地理】西藏林芝二高2019-2020学2021-05-25 19:28:207页
- 高考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二轮试2021-05-25 19:27:1511页
-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2021-05-25 19:22:4312页
- 甘肃省天水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2021-05-25 19:20:2513页
- 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20162021-05-25 19:19:5910页
- 福建省南安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2021-05-25 19:19:3911页
-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以种植业为主的2021-05-25 19:18:125页
-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十堰二中八年2021-05-25 19:16:459页
- 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广东卷2021-05-25 19:12: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