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1 KB
  • 2021-05-20 发布

2018年秋高中语文第4单元练案2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新人教版必修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练案 22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 本练案共 2 页,满分 28 分,时间 3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星斗其人蔡元培 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平素,他总 是表情凝重而和善,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 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的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刻意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 人格的基本元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 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在 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林用刻毒的语言 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两相比较, 其境界之高低不言自明。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 子之争”,但年轻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 笨谜”“大笨伯”,词气颇为尖刻。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 尝有为此作气之意。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求,这使得一些学界后辈疑 惑不解。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忽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 题:“你的字写得这么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同人颇感此举未免太 使蔡校长难堪。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 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本来可能出现的尴尬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 解了,蔡的性格和涵养于此可见一斑。出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 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恬淡,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有人以为 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 操纵等等。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则刚强之性立见”。这一特点较集中地表现于他主持 北京大学那一时期。北京大学实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当时社会上守旧势力与 军阀政客集团联手,诋毁北大和蔡的办学方向,一时间“黑云压城”。曾经为蔡改革北大出 谋划策的汤尔和等人转而力劝他解聘陈独秀、制约胡适,以缓和外界压力。蔡长时间沉默着, 听着汤等人的劝解,最后他站起来决然说道:“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 与这些人毫不相干!”他后来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痛斥军阀,再次表现了“临大节凛然 不可犯”的风骨。“五四”前后的北京大学,倘没有蔡元培的如此“担当”,恐怕早为守旧 势力摧垮也未可知。有人概论他的这种性格为“内和外介,守正不阿”,确是颇为切合的。 无论是从事教育还是参与政治,蔡元培始终不失书生本色。人们注意到,蔡一生中的辞 职次数非常之多,其中引动社会反响的“辞职事件”就有数起。他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 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是他所信守的价值观,至于高官厚禄则并不足惜。每次辞 职后,他便重操旧业,以老学生身份向欧洲的大学注册入学,进行自己心爱的学术研究。他 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在蔡元 培看来,学人参政,应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的官吏,虽 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每当见到那些做大官的人购田置产常不胜叹息,以为 与其留给子孙金钱华屋良田,莫如策励晚辈求得真才实学,在人世间有所作为。本此观念, 他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以至引来他的学生和朋友“赠屋祝寿” 的那段佳话。为了他认定的人生价值,蔡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 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 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 (摘编自张晓唯《蔡元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BE ) A.本文突破了传统传记的写法,从表情、举止、语调、事迹、精神诸多方面生动地刻 画出大教育家蔡元培的形象。 B.中国传统修身养性的思想与法兰西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蔡元培,造就 了他的学者风度、君子雅量和恬淡平易的性格特点。 C.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借酒发问,当众使作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难堪,蔡元培 巧用心思,机智作答,化解了尴尬场面。 D.既临事时常常无可无不可,又在关键时敢于担当;既兼有东西方文化之长,又在书 法方面只学黄体,这些体现出蔡元培复杂的文化品格。 E.本文通过对蔡元培相关事迹的叙述,表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平易恬淡、心胸豁达、 不畏强权、廉洁自律、坚持操守的崇高品格。 【答案】 答 B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文章并 没有强调蔡先生的语调,所以,A 不对。D 项在原文中对应的是“蔡元培的人格修养在其一 生的主要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构成其复杂文化品性的最为基本的部分”, “又在书法方面只学黄体”理解不当。C 项的“巧用心思,机智作答”于文无据。 2.蔡元培“书生本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选出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3 分)( D ) A.抱着“合则留,不合则引去”的自由信条,合与不合的尺度是他所信守的价值观, 对高官厚禄毫不在意。 B.认为学人参政应该力谋为公众做事,而不可以权谋私,所以更愿研究学术,不愿为 官行政。 C.清廉奉公,洁身自好,一生两袖清风,生活俭朴,直至晚年仍赁屋居住。 D.为了他认定的人生价值,他几十年如一日,毫不苟且,其人格修养在其一生的主要 社会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和表现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A 根据 原文数起“辞职事件”表现出来对高官厚禄并不足惜。B 根据他自述的“一生难进易退,性 近于学术而不宜于政治”,正是其书生本色的最好体现。C 根据原文“他鄙薄那些利欲熏心 的官吏,虽曾置身官场,却清廉奉公,洁身自好”可看出。D 已经超出“书生本色”的内涵 范围了,说的是他坚持本色。 3.有人认为蔡元培是“好好先生”,有人认为蔡元培“守正不阿”,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6 分) 答:(示例 1)蔡元培是“好好先生”。①思想上兼容并包,聘任新文化运动干将,又留 任守旧派学问大家;②处世恬淡,待人平易,胸襟豁达。 (示例 2)蔡元培“守正不阿”。遇大事,刚强有主见,①抵制外界压力,敢于担当,② 发表文章,痛斥军阀。 (示例 3)蔡元培既是“好好先生”,又“守正不阿”。①兼容并包,胸襟豁达;②遇大 事坚持立场,刚强有主见。(观点明确 2 分,分析充分 6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 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有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导学号 多余一句话 佚 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 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 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 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 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 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 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车 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 904 也能到。”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 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可不,站在大爷旁 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 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 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 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 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 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 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 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 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 了。”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 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 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 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 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 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 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 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 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 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没什么大事儿, 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 X,和她计较什么呢?!”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很充分运用了语言、动作、 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 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C.“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 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D.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笑 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解析】 A 项,小说中心理、动作描写不充分,除语言描写外,还运用了外貌描写和 神态描写。C 项,小说的主题是要强调公共文明很重要,“我”最后说出多余的一句是要表 现不好的语言和习惯会互相影响。D 项,“沉重的语调”有误,此文的语言特点是轻松俏皮、 诙谐幽默的。 5.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以“我”的口吻(第一人称)来叙述,使事件更真切、动 人;②“我”是事件的叙述者。更便于表达“我”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 的态度;③“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的言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④“我”与小说 中的其他人物一起,表现出公交车上因口舌之争而演绎出的众生百态,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6.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答:“多余一句话”指的是每每在冲突趋于化解之时,横生枝节,引起新的矛盾的话。 (或答:人们在心里容不下、憋不住,有害无益,冲口而出,伤人害己的话语。) 原因:①公共文明系统不稳定,缺乏有效制约(化解矛盾)机制;②社会成员道德素养不 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攻击性言行;③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互相歧视(互存偏 见)、缺乏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