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30 KB
  • 2021-05-20 发布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时导学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 ‎【使用说明】‎ ‎1.建议找到“三·一八”惨案的有关历史记录片,以录像导入并代替枯燥的背景介绍,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到图书室找相关的历史读物看,理解当时下的时代背景;‎ ‎2.通过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细致地反复品读课文,抓住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与认识;‎ ‎4. 熟读课文(要让学生有读课文的时间,有时间的话应多让学生多读几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基础案(5分钟)‎ 复习写作背景,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一、复习写作背景 沽口事件 ‎“五卅惨案”‎ ‎“三·一八”惨案 升华案(30分钟)‎ 精读课文,独立完成练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分组展示。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整个事件民展的分析及在理清思路。完成大成目标2。‎ 学法指导:尽量用原文表达感情及文章主要内容的语言归纳七节要点 二、复习进入新课(2分钟)‎ 回忆上一节课中同学们通过沟通学习鲁迅的相关知识。‎ 二、理清全文整体思路(4分钟)‎ 划分文章层次,‎ 概述段意:‎ 第一段(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 第二段(3—5),记述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 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 三、小组总结全文(4分钟)‎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 四、对鲁迅语言的思考(15分钟)‎ ‎1.思路的起点是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个方面,思路从一个方面到另一方面,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另一面,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 学法指导:对文学大家鲁迅语言的理解,要建立在对时代背景的理解,以及对鲁迅的作品中反映时事是分不开的,能够理解这些,才能理解大文豪鲁迅,才能对鲁迅作品的语言有更深的理解。‎ ‎  ‎ 温馨提示:第一,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不屈服。②反动势力方面:“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怒,造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  ‎ ‎(2)探究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 温馨提示: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第三节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抗性,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无非是流言家开罪、嫁祸之辞。不但写刘和珍的斗争性,而且着意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意蕴在于表明,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值一驳,反而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节,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理清六、七两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 ‎  ‎ 温馨提示: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说肯定的,鲁迅先生的深刻之处就在于既有肯定,又有否定。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大泼冷水。而是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血战”思想即暴力革命的思想,在1926年提出,确实非常深刻,有远见。‎ ‎2.试用比较法探究思路 温馨提示: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  (1)如果从第三节的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 ‎    ‎ ‎(2)第一节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节,行不行?‎ 温馨提示: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三·一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慑于反动派的淫威,寂然无声,因此“市街依旧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驶,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 ‎(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么?从概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  ‎ 巩固案(5分钟)‎ 课堂练习交流,对作者思想情感和整个事件民展的分析及在理清思路。完成大成目标3。‎ 温馨提示: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目标反馈】‎ ‎1、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有哪些?‎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完成了没有?‎ ‎3、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有啊些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