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00 KB
  • 2021-02-26 发布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5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www.jb1000.com 教学资源网 论述类文本阅读(5)‎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李泽厚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宗教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 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而对自然生命抱着珍贵爱惜的态度,这使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和补充者。‎ ‎(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 A.儒家的“出世”和道家的“入世”互相补充协调。‎ ‎ B.儒家关注世俗人生,道家侧重对自然的抽象玄思。‎ ‎ C.庄子部分思想来自孔子并补充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 D.儒道之外的名家法家等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影响。‎ ‎ E.中国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西方重视其心灵净化。‎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儒家艺术和审美观念的是( ) (3分)‎ ‎ A.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 B.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 ‎ C.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 ‎ D.重视情、理结合,重视以理节情的平衡 ‎ ‎3.根据文意,先秦孔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4分)‎ ‎4.根据文意,儒道是如何“互补”的?请从世界观和审美兴趣两个方面简要概括。(4分)‎ 答案:1.【答案】 A E(A:认知错误,儒家是“入世”道家是“出世”;E:以偏概全,重视艺术的外在功利的仅仅是儒家,并且儒家的这种“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被道家冲击、解脱和否定。B:老庄哲学发展至魏晋称为“玄学”,在本文中“抽象玄思”是相对于关注世俗人生来说的,从本文中也可以看出道家的“抽象玄思”的特点。如“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泛神论的哲学思想”“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都属于“抽象玄思”。C:原文“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他的泛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充满了感情的光辉,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庄子的泛神论、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出世思想)都来自孔子。D:儒道两家在塑造中华文明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决定性作用”之外还有“非决定性作用”,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诸子百家在塑造中华文明上都起了作用)‎ ‎2.【答案】 B. 为道家的艺术和审美观念 ‎3.【答案】(1) 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 建立了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2)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在现实生活之中,形成了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3)孔子思想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独立人格理想。‎ ‎(4)儒(先秦孔学)道互补, 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4.【答案】(1) 世界观上,儒家的入世、乐观进取和道家的出世、消极退避表面上是对立的,(1分)但实际上刚好互相补充协调,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1分) ‎ ‎(2) 审美兴趣上,儒家以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1分)道家则以其对美和艺术是独立的认识,从内容到形式,冲击、解脱和否定了这种框架和束缚。(1分)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 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人民日报 》‎2009年4月30日 ,有删改) ‎ ‎1.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 B.最初文艺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2.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 答案:1.C  (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 ‎2.A (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3.D (重点在“正确”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末句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杂剧作者的特殊性,时常为论者所忽略。书会才人加工整理或者创作的杂剧,其作者究竟是哪些才人?数个作者合写的一本杂剧,何以有异同之辨?“正本”“次本”“旦本”“末本”的作者如何辨析?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其实,元杂剧是“万人糕”‎ ‎,是多层宝塔,不管塔顶是谁耸立,都并非仅只今之所见署名的某一作者。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的,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靠艺人口耳相传加以承续,后经书会才人参与整理加工或者创作,才渐有剧本流传。北宋时期,教坊就罗致才人编写杂剧。南渡之后,教坊废置,杂剧唯靠艺人传唱。端平年间,临安等地书会纷纷涌现,这本为书生聚读之所,显系民间书塾。其中书生,亦参与市民文艺活动,渐成民间艺人为主体的行会组织,才人也为勾栏瓦舍演出的杂剧、讲史、唱赚、诸宫调等通俗文艺撰写脚本,故有杂剧剧本得以流传。于是,下层文人和书会艺人也就成为杂剧作者的主体。‎ 至元代科举的长期停滞,迫使不少文人学士投身书会。《录鬼簿》所记前辈才人和方今才人,《录鬼簿续编》所记70多位曲家,大半为书会才人。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第一座高峰的坚实基础。由此可知,元杂剧的作者有变化流动而并非固定为某一作者的特点。‎ 再者,古代诗文,绝大多数出自作者一人之手,数人联句之诗仅是酬和之作中的特例。而元杂剧中,数人合作一剧者,并非罕见。鲍吉甫、汪勉之合写《曹娥泣江》、范冰壶、施君美、黄德润、沈珙之合编《鹔鹴裘》,都是有案可稽的。‎ 如果说,这种数人合作一剧,主要反映出元代杂剧作者彼此协作的一面,那么,同一题材的杂剧,常有不同作家署名的多个剧本,则主要显示出元代作者又有相互竞争的一面。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次本”。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都有“次本”。有的杂剧,还标有“旦本”或“末本”。“次本”与“二本”到底含义如何,至今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们都有与“次”“二”相对应的其他本子存在。“末本”“旦本”也是如此,有“末本”就有“旦本”与之对应,有“旦本”同样有“末本”与之对应。这说明在杂剧创作中,相互合作、竞争、借鉴、模仿现象的并非罕见,决定了作者的特殊性,与诗文作者的单一性有所不同。 ‎ 元杂剧不同于重在抒发作者个人感情的诗文,也有别于明清的“案头”之作,主要是作为“商品”用于演出的,不能不更多地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并据以不断在演出中加以修改,而要消解掉作者的独特个性。因此,剧本创作之时观众已经参与进去,成了“意图”作者。观众既是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也是创作是否成功的检校者。“票房价值”的制约作用,自杂剧产生之日起,就是“铁的规律”。‎ 元杂剧剧本是书会人才与教坊或者露台子弟等艺人相结合的产物,元代文人进入勾栏瓦舍,并非像前代文人抱着“补充”或者“聊寄”的心态走向文坛,而是为生活所迫全身心地投入市井文化,以其文学修养提高了杂剧的文学水平,而艺人的舞台实践经济,使其剧本变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场上之作。‎ ‎1.下列选项中关于“杂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北宋时期,杂剧由教坊罗致才人编写,南渡后,杂剧唯靠艺人传唱。 ‎ ‎ B.南宋时,杂剧都是由逐渐形成的行会组织中的主体民间艺人创作的。‎ ‎ C.元杂剧与诗文不同,其演出具有商业性质,更关注观众的欣赏情趣、审美爱好。‎ ‎ D.与两宋杂剧不同,元杂剧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和创作是否成国的检校者是观众。‎ ‎2.下列对于“元杂剧作者特殊性”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 A.元杂剧的作者大多为书会才人。‎ ‎ B.元杂剧的作者并非固定为某一人且有变化流动性。‎ ‎ C.元杂剧作者有合作也有竞争。‎ ‎ D.元杂剧作者抱着“补充”和“聊寄”心态进行创作。‎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 A.元杂剧最初形态为框架式,用以敷演士庶民众喜闻乐见、早已流传的故事,其传播方式为“口耳相传”,后文人参与才有剧本流传。‎ ‎ B.元代科举长期停滞,使得文人学士投身书会,他们的加盟奠定了元杂剧坚实基础。‎ ‎ C.古代诗人因酬和出现数人联句仅是特例,而元杂剧数人合作一剧的现象并不少见。‎ ‎ D.元杂剧中“次本”情况亦非罕见。如赵公辅《东山高卧》、武汉臣《错勘贼》、尚仲贤《崔护谒浆》、《张生煮海》等,无有“次本”。‎ 答案:1.B(南宋时杂剧不都是民间艺人创作.也有才人的创作)‎ ‎2.D(原文中“元杂剧作者并非像前代文人那样抱着‘补充’和‘聊奇’心态走向文坛”,据此可知错误) ‎ ‎3.A(原文为“杂剧的最初形态当是框架式”.而非“元杂剧”)‎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大学的异化 班荣鼎 ‎ 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世俗影响,大学的功能出异化,德育不再为首,甚至变得可有可无,大学的异化是指大学在发展中被利用被改造使其逐步背离传统,进而使目的和功能、精神与理念发生各种变化,典型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异化,即明目张胆地说要办大学赚钱,有的是拔着教育的外衣而赚钱,用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商品化、市场抡、产业化,大学的经济民间化或者说是市场异化主要是在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取向之后,特别是后来提出教育产业化之后变得十分明显,政府及办学者将大学变成一个赚钱的机构。高等教育被市场及功利绑架而失去教育本性,二是政治异化。即高等教育被政治绑架。早期的异化表现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在口号上虽然强调“又红又专”,实际上只计“红”‎ ‎,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当下的一种倾向 就是把大学当作是个政治或社会管理机构,当前大学中行政主导一切,而且普遍存在着数量比教师还多的行政人员及高低不等的行政级别,就是政治或者行政异化的明显表现。应该说,我国早期大学的政治异化对大学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但这种影响还是革向的,大学的方向是始终明确的。大学至少在政治信爷培养等方面也算是成功的,而当下我国大学的异化是双重的,更糟糕的是政治与经济的异化是反向的,这必然导致大学价值理念 的更大的混乱,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好多大学甚至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 大学的各种异化对大学德育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由于对大学及其精神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大学的功能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这样的认识在各个大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学中相当多的教师并不是以当大学生、教师为其人生理想,当教师只是“谍稻粮”手段甚至有偶然性成分,对大学的精神理念,功能并不了解,好多人只是满足于自己的课程教学,并不关心诸如学生的成长问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大学中就有好多老师认为德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事情,与其专业课程并无关系。如此一来,德育并不能在大学各个教学管理的环节中,在大学生各个成长阶段中始终如一贯穿于其中,实效性就大打折扣,尽管当今高校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及主阵地,但客观上讲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要大得多,如果专业课程教师只管教书不愿育人,学校德育就会在专业课程教学这个阵地上丢荒。‎ ‎ 除了大学异化,面对高考的激烈竞争,升学率成为中学阶段承担学生成长成才使命的唯一目标,从而使多数人的人生理想异化为大学:即上大学是人生最高理想!至于上大学以后的想法,松一口气不仅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放松道德修养,甚至一放松就是四年,原因有多方面,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教育的异化。‎ ‎ 大学德育在近年来一直受到多方批评和现难,这些批评责难也有中肯的,也有上纲上线夸 大其辞的,平心而论,大学德育的问题,有内因也有外因,有些方面是大学本身无法解决得了的,就大学德育本身而言,除了在地位上一直没有办法解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心起来不要”的熟局面之外,德育的内容与方法的确也还是有些问题,多年来一直解决不了的就是内容空迁、不切实际,形式单一,坐而论道,不符合德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更难满足大学生成长的迫切要求。‎ ‎(节选自《大学之道》)‎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 A.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取向之后,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市场异化,即明目张胆地说要办大学赚钱,有的是披着教育的外衣而赚钱。‎ B.当前,因为大学的经济异化和政治异化,导致了大学价值理念的更大的混乱,使我国的大学找不到发展方向。‎ C.虽然我国早期大学的政治异化对大学产生了各种消极影响,但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始终明确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成功的。‎ D.大学德育之所以在近年来一直受到多方批评和责难主要是因为德育地位因种种因素制约而没法确定和德育的内容与方法的逐步形式化空泛化。‎ E.政府提出教育产业化是错误的,这导致政府及办学者将大学变成一个赚钱的机构,高等教育被市场及功利绑架而失去教育本性。‎ ‎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大学异化”现象的一项是( )(3分)‎ ‎ A.大学教育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 B.上大学是人生最高理想 ‎ C.大学教育成为政治的传声筒 D.大学中行政主导一切 ‎3.请简述我国当前大学异化对大学德育的主要影响。(4分)‎ ‎4.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才及其关系作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主化述:“聪明强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效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请结合这句话和本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大学德育的建议。(4分 ‎ 答案:1.(5分)AB(A原文:大学的经济异化或者说是市场异化主要是在1992年我国确立市场取向之后,特别是后来提出教育产业优化之后变得十分明显。B原文:这必然导致大学价值理念的更大的混乱,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好多大学甚至找不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2.(3分)C(这是中学的异化)‎ ‎3.(4分)答案要点:‎ ‎ ①好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相当多的专业课程教师不在自己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教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受教育领域大打折扣;‎ ‎②好多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放松自己的要求,‎ ‎③大学德育逐步形成化空泛化。‎ ‎4.(4分)答案要点: ‎ ‎①德育是人才的第一基础;②只重专业的学习而忽视德育是教育的失败;③没有系统的有效地德育机制,不利学生的成长。‎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文化是什么 吴子长 ‎ 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什么是文化?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学历、文凭、职称、文章、著作等等。是的,这些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学历和文凭代表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而职称、文章或著作代表着一个人在已有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或是社会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是与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 ‎ 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最多只能算是与文化有那么一点联系的关键词。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只有读过几年书,受过一定的正规教育,取得了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此文化非彼文化,文化水平不等于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学问,不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态度。‎ ‎ 一个人就像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他的文凭、学历、职位、职称,就像电脑的硬件,而文化就是电脑的软件。一台电脑,无论它配置多么高,内存多么大,运算速度多么快,如果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名头有多大,拥有多少财富,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一个缺少精神内核的躯壳。‎ ‎ 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并不是看它的图书馆、博物馆建得多么雄伟豪华,它的大剧院、体育馆设计得多么别致,而是看它如何利用这些设施。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藏书,或者有丰富的藏书,但不对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只供少数人享用,那么,无论它多么豪华,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大剧院,如果经常到里面演出的不是交响乐团、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其乐的场所,那么,无论它装潢得多么华丽,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与之相反,古老的建筑与古朴的雕刻就属于文化了。‎ ‎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 ‎ ‎ 文化是一种坚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文化。当全社会都在为某些世俗的利益趋之若鹜、勇往直前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目标孜孜不倦孜孜以求;当大多数人都心情浮躁这山看着那山高惟恐落后于时代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为世风所动,仍然在那里默默地坚守。这就是文化。‎ ‎ 文化没有好的和坏的,只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 (选自《人民日报》2009一12-12。有删改) ‎ ‎1.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在作者看来,读过几年书受到一定正规教育,取得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 B.文化是一个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它并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所以和受教育程度、学历没有关系。‎ ‎ C.在世俗利益面前,坚持自己的梦想与目标,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坚守自己的人格与节操,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 D.一台电脑无论其配置、内存、运算速度多么强大,若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形象说明人如果没有文化,就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古老的建筑与古朴的雕刻之所以是文化,是因为它体现了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 ‎ ‎ B.一个人生长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他就能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 C.大剧院演出的往往不是交响乐团和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自乐的场所,加上其富丽掌皇的装修,所以它也不是文化。‎ ‎ D.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对人民群众开放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是先进文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是一种先进文化。‎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化是什么”。(3分 ‎ 答案:1、(3分)B(“所以和受教育程度、学历没有关系”错)‎ ‎2、(3分)C(“往往不是”推断错,“富丽堂皇”与“不是文化”的推断错 ‎ ‎3、(3分)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和对待人生的态度。(3分)‎ ‎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2分)‎ ‎ 文化是体现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自然的态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