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 MB
  • 2021-05-11 发布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4章第2节山地的形成学案(人教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对应学生用书第69页)‎ ‎[识记—基础梳理]‎ ‎1.褶皱山 ‎(1)褶皱 ‎①形成原因:强大的挤压作用。‎ ‎②基本单位:褶曲。‎ ‎③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 ‎(2)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板块划分 板块运动 形成的地貌 地球岩石圈划 分为六大板块 背离运动 张裂区—裂谷或海洋 相对运动 碰撞区—高大的褶皱山系 ‎2.断块山 ‎(1)断层 ‎①内力作用: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②标志: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地貌类型 位移类型 地貌类型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 方向 相对 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 相对上升 ‎3.火山 ‎(1)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地表而形成。‎ ‎(2)组成:图中甲火山口和乙火山锥两部分。‎ ‎[易误点拨] ‎ ‎(1)褶皱构造并不是因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 褶皱构造是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故显示的是地壳的水平运动,所以地壳的水平运动形成了褶皱。‎ ‎(2)岩层发生断裂不一定形成断层 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但如果没有沿断裂面发生两侧岩体的错动,则不会形成断层。‎ ‎[理解—要点突破]‎ ‎1.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 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 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地质构造的判断分析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    C.3     D.4‎ ‎1.B 2.B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 ‎[再练一题](教师备用题)‎ ‎(2016·浙江高考)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2)题。‎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C (2)B [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幅度更大,故选项C正确。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选项B正确。]‎ ‎[解题技巧] ‎ 判断地质构造的三个“依据”‎ ‎(1)依据形态判断背斜与向斜: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 ‎(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在岩层弯曲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 ‎(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 ‎⊙考向2 地质构造及其地质过程分析 ‎(2018·湘中名校联合体模拟)断层形态多样,如果破裂面两侧岩块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种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如果两侧岩块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其中,上盘相对下盘(断层面倾斜时,断层面上部的岩块称为上盘,下部的称为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反之是逆断层。读常见断层形态示意图(下图),完成3~4题。‎ ‎3.关于断层,我们可以推断(  )‎ A.正断层是岩层受拉力形成的 B.所谓逆断层就是常说的地垒构造 C.走滑断层常形成裂谷和块状山地 D.受外力侵蚀,正断层可转化为逆断层 ‎4.大的断层往往出现在板块边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断层多出现在板块的消亡边界 B.逆断层的附近常有褶皱构造出现 C.走滑断层只分布在板块生长边界 D.大洋中脊附近多为逆断层构造 ‎3.A 4.B [第3题,结合材料关于上盘和下盘的介绍及正断层和逆断层的示意图可推测,正断层最可能是因为岩层受到拉力,上盘相对于下盘向下滑动而形成,逆断层最可能是因为岩层受到挤压力,上盘相对向上滑动而形成,A对。地垒是两侧岩层相对下降、中间岩层相对上升的地质构造,无论逆断层还是正断层都有可能形成,B错;根据走滑断层示意图,走滑断层不会形成裂谷和块状山地,C错;断层由内力作用形成,外力作用无法将正断层转化为逆断层,D错。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正断层主要是岩层受拉力形成,所以更多出现在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逆断层主要是岩层受挤压而成,因此逆断层附近容易形成褶皱,B对;走滑断层是岩层的水平错位,其形成可能受拉力,也可能受到挤压,不一定只分布在生长边界,C错;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最有可能出现正断层,D错。]‎ 浮来山因山顶岩石类型在东西两侧‎30千米内绝无仅有,被古人称为浮来峰、飞来峰,有人用推覆构造来解释其成因。推覆构造是一种岩层位移很大的断层构造,‎ 其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的岩块之上。读推覆构造示意图,完成5~6题。‎ ‎ 【导学号:21490056】‎ ‎5.图中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④③②‎ ‎6.据题干材料推断浮来山的形成过程是(  )‎ A.外力侵蚀—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推移上覆 B.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C.水平挤压—断裂下陷—推移上覆—地壳上升 D.推移上覆—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断块抬升 ‎5.C 6.B [第5题,先要结合地质构造图理解新的概念——推覆构造,然后以黑色岩层为参照岩层进行新老关系推断。在没有发生水平挤压时,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最上面的②岩层最新,最下面的①岩层最老,黑色岩层之上的④岩层要比黑色岩层之下的③岩层新。选C。第6题,据地质构造图推断,该处岩层先是水平挤压并发生了断裂,之后左边岩块在相对运动中推移到右边岩块之上,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上覆岩块中破碎的部分被侵蚀,剩下孤零零的浮来山。选B。]‎ ‎[解题技巧] ‎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规律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师备用资料)‎ 根据岩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变动过程的方法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见图1)‎ 图1‎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见图2)‎ 图2‎ ‎(3)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时有沉积过程,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见图3)‎ 图3‎ ‎(4)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上部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见图4)‎ 图4‎ ‎(5)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见图5)‎ 图5‎ 考点二|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71页)‎ ‎[识记—基础梳理]‎ 结合山区交通图,归纳总结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首选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与铁路相比,公路的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地势相对和缓 ‎ 避开地势起伏大的地区,以降低线路坡度 ‎[图文助记] ‎ 山区交通路线建设示意图 ‎[理解—要点突破]‎ ‎1.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原则 原因 举例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可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长江中下游地区 ‎2.地形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一般呈网状分布,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满足运输需求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 ‎3.地形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 ‎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1 山区公路路线的选择 ‎(2018·湖北联考)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1~2题。‎ ‎1.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 A.裂谷、东西走向 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 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 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 ‎2.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甲    B.丙    C.乙    D.丁 ‎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干流基本平行,应为褶皱所形成的平行山谷;河流都出现一致方向的弯曲(东北—西南走向),应由断层错位而形成。第2题,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M到N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乙线路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是最合理的线路。]‎ ‎[再练一题](教师备用题)‎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  )‎ A.KLOP线     B.KMOP线 C.KMNQ线 D.KPQ线 ‎(2)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  )‎ A.KRQPT线 B.KMNQPT线 C.KLOPT线 D.KST线 ‎(1)B (2)D [第(1)题,因为KM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低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脊,由此判断B项正确;A项中KLOP线经过地区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C项中NQ处等高线向高处突出,说明该处为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KPQ处等高线没有发生明显弯曲,说明该地既不是山脊也不是山谷,与分水线为山脊矛盾,因此D项与题意不符。第(2)题,因为KST线经过地区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且沿线没有跨越河流,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由此判断D项正确;A项中KRQ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与公路选线应选择坡度较缓、工程量小、技术难度低的原则矛盾,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B项KMNQPT线KM处为山脊不适宜修路,PT处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B项与题意不符;C项KLOPT线经过甲河流工程量大,因此C项与题意不符。]‎ ‎⊙考向2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万达高速公路) 已于2015年全部建成通车。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3~4题。‎ ‎3.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梁,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A.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B.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C.缩短公路里程,节省建设投资 D.减少对土地占用,保护耕地资源 ‎4.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3.A 4.B [第3题,根据“尽量取最短距离”可知,其原因在于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梁”说明工程建设量大。第4题,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结合景观图可知,施工的最大障碍是地形。]‎ 地理图表专攻(九)|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对应学生用书第72页)‎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单纯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1),地表景观与地层结构示意图(图2),地质构造示意图(图3)。判读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识记—常考图示]‎ ‎                ‎[领悟—判读技巧]‎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中,通过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地层结构,以沉积岩层为主,一般情况下,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 ‎(2)地壳运动使水平岩层发生了一系列的弯曲变形,直接影响了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构造,多形成山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多形成谷地,岩层发生断裂错位,形成断层构造,多形成断块山地。‎ ‎(3)岩浆活动常常使冷凝而成的岩浆岩脉侵入到水平分布的沉积岩层中,其岩脉接触带上层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会不断遭受外力的侵蚀作用,从而会导致某些岩层的缺失。‎ ‎2.此类图的判读流程 ‎ ‎ ‎ [运用—母题迁移]‎ ‎[母题示例]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 ‎【导学号:21490057】‎ ‎(1)图中岩石或沉积物按形成的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 A.花岗岩、砾岩、页岩、沉积物 B.砾岩、页岩、花岗岩、沉积物 C.砾岩、页岩、沉积物、花岗岩 D.沉积物、页岩、砾岩、花岗岩 ‎(2)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断层北侧的岩层相对上升 B.甲处山谷由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 C.乙处为年轻的背斜山 D.丙处易出露泉水 ‎[解图流程] ‎ ‎[尝试解答] (1)B (2)D ‎[迁移应用]‎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图中各类岩石的形成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 B.在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C.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处打井开采 ‎1.C 2.C 3.C [第1题,图示下部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第2题,根据图示岩层的分布和地质作用的破坏关系分析,G、B、F属于沉积岩,越往下,越早沉积,由早到晚为G、B、F;A岩浆岩破坏了B沉积岩层,反映了A晚于B的形成;在A岩浆岩附近,‎ 出现变质岩E,反映E在岩浆作用之后较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变质作用;D岩浆岩侵入了A岩浆岩,反映D在A后生成,故C项正确。第3题,隧道应选址在背斜处,而F处为向斜,A错误;A为岩浆岩,在此处不可能找到化石,B错误;2处地下为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开采石油应选择背斜构造,即从1处钻井,D错误;若C层为沙质沉积物,其形态示意沙丘,则缓坡一侧为迎风坡,故可判断该地常年盛行偏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