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00 KB
  • 2021-02-26 发布

人教版9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一、预习导学 ‎ ‎【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1.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 ‎ ‎2.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意。 ‎ ‎(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 ‎ ‎(4)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 第二节: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 第四节:再次写 三、练习反馈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 ‎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 ‎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 ‎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 ‎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