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2 MB
  • 2021-02-26 发布

高中语文精品导学案: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第2课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 1 - 第 2 课 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岳阳楼 菩萨蛮(其二)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 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捧一部诗集,在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依然清晰的声音, 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夜归鹿门的清闲淡素中停留,在雄奇瑰丽 的天姥山的梦游中掠过,在岳阳楼上的家国之叹中徘徊,在景色迷人的江南漫步……历史如 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 1.《夜归鹿门歌》写作于诗人孟浩然 40 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 心隐居,绝意仕途之时。鹿门即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 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盛唐时 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 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2.《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 即李白离开长安的第二年。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奉召来到京城长安。 他本以为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唐玄宗只是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 用他。加以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 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3.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 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登岳阳楼》这首五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 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 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 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涵着浩然胸怀和沉重痛苦的名篇。 4.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唐朝“花间派”代表词人。其词风格清丽, 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著有《浣花集》。 - 2 - 《菩萨蛮》共有五首,此为第二首,写作于词人早年因战乱流落江南之时,全词描写了 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抒发了词人漂泊难归的愁 苦之感。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岩扉. fēi 訇.然 hōnɡ 瀛.洲 yínɡ 霓.虹 ní 剡.溪 shàn 日暝. mínɡ 渌.水 lù 魂悸.魄动 jì 澹.澹 dàn 鸾.鸟 luán 谢公屐. jī 坼.裂 chè 栖 栖.居 qī 姥 天姥. mǔ 栖.栖 xī 姥.姥 lǎo 2.解词义 (1)天姥连天向天横. 横:遮断。 (2)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 (3)熊咆龙吟殷.岩泉 殷:震响。 (4)惟觉.时之枕席 觉:睡醒。 (5)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6)凭.轩涕泗流 凭:倚,靠。 3.解多义 向 人随沙岸向.江村 奔向 项王、项伯东向.坐 朝着,面对 秋天漠漠向.昏黑 将近,临近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从前,往昔 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 实在 美言不信. 言语真实 忌不自信. 相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 信.者效其忠 讲信用 为 霓为.衣兮风为马 做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制造 因为.长句 创作 - 3 - 初为.《霓裳》后《六幺》 弹奏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担任 4.辨活用 (1)栗深林兮惊.层巅 惊: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震惊。 (2)云青青兮欲雨.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3)虎鼓.瑟兮鸾回车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5.积名句 (1)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点评:“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 头。这两句写傍晚江行的所见所闻,听见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 的喧闹场景。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 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2.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石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点评:这两句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 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隐居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 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幽然地生活着。 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译文:人世间寻欢作乐也像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点评:这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李白认为,如同这场 “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生悲;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这种伤感 情绪,表现了李白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 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为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中,和“人生无常”相伴 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族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怎么能够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够心情舒畅、喜笑颜开? 点评: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点亮了全诗的主旨。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 抗争,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现了 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它表达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啊!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译文: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点评: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形象逼 真地描画了出来,意境开阔,气势雄伟。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辉映, 成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佳句。 6.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 点评:这两句呼应篇首“游人只合江南老”,但已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之后的深沉喟 - 4 - 叹了。作者一生饱经离乱,江南旧游似乎成为他心目中一方桃花源式的心灵净土,怎不时时 魂绕梦牵呢?词人因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 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1.《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了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那么作者有何深 刻用意? 提示: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 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徜徉山水,寻仙问道,是为了抚慰心灵。当然,这首诗的意 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 主题被点亮了,意境得到了拓展升华。读至此,再体会一、二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 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 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 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神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 往,正是因为人生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 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2.《菩萨蛮(其二)》是怎样在对江南之美的描写中抒发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的? 提示: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也抒发了词人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从第一句看,词人并没有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 南终老。在中原一片战乱的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径直地劝他留下来。 江南确实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 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 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双臂洁 白如雪。可是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谋篇布局上,开首两句与结尾两句抒情, 中间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 转含蓄,饶有韵致。 气象清远 恬然超脱 《夜归鹿门歌》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 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的路途,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气象清远,情景交融。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 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这与他对冲 淡清旷、宁静悠远的审美理想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 诗中描写了诗人夜归时一路所见的景色,抒写了隐者清高的志趣和情怀。本诗自然流畅, 笔墨淡雅,景物描写充满了生机,气象清远,恬然超脱,令人倍感亲切。 精巧的构思 开阔的意境 杜甫的《登岳阳楼》,以其意境的宏丽、雄浑、阔大为人称道,这与本诗精巧的构思和诗 人阔大的胸襟是密不可分的。 诗的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 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说,这广阔的洞庭湖水曾将古代 的吴国和楚国分割在东、南两侧,日月星辰昼夜都漂浮在这广阔的湖面上。诗人采用夸张的 手法,描绘出洞庭湖的浩大气势和壮美景象,意境开阔雄伟。这两句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 泽,波撼岳阳城”相辉映,成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佳句,又比孟诗高出一筹。能把整个宇宙 都包容进去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有大丘壑,是写不出来的。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 宏伟壮丽,其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 - 5 - 诗中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的,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的。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 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 又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 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锋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 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 来,斤两相称。 李白的眼泪 远远的,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 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低头轻抚 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 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殆遍。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 己的一生将在富贵荣华之中度过。可是,满腹锦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对李隆基的一句悄 悄话吗?好恨!好恨!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经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 身的耻辱尚未随冗长的岁月消逝。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 何敢有辱她之意?”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 穿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的话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底,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 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 感情上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 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 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重蹈覆国的命 运。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本文情理兼备、文质兼美。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李白的一句诗“可怜飞燕倚新 妆”为切入点,与李白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面对面的对话,巧妙不失自然,虚幻而又可信。 一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由于李隆基与爱妃的亲近和与李白的疏远,而听信爱妃,误解李 白,从而形象地告诉我们,李白的悲剧就是由感情的亲疏造成的,更可贵的是,作者由李白 而屈原,由屈原而比干,敏锐看出并深刻指出这种悲剧不是某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历史悲 剧、社会悲剧。作者以点带面,由点到面,拓宽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的品位,并且发 人深省,催人猛醒。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赏析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 6 - 三、教学设想与课时 一课时。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的整个人生 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地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 背诵任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这样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 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 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 40 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 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信念)的政治思想,希 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 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 42 岁了,满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唐玄宗沉溺于 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李白准 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感知体悟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但总是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大多是建 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达自己对 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 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1.诵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 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山, 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山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山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 神游天姥山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2.诵读并分析第二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 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第二段,并思考:或以时间 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 1—2 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第 1 至 6 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第 7 至 10 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第 11 至 20 句(殷:作动词用。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第 21 至 26 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第 27 至 30 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 7 -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 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 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 什么呢? 3.诵读并分析第三段。 (1)段意概括: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2)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本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 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为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 “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 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 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 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 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3)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 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 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 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联系全诗小结:读至此,再体会第一、二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 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 是为梦中图景心神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 人生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 在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