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50 KB
  • 2024-02-04 发布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2月调研(2017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唐山一中高二年级2017年2月份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人 高二历史组 说明:‎ ‎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黑色碳素笔答在试卷上。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准考证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8位。‎ 卷Ⅰ(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秦、汉,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 A.宗法制度的影响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郡县制度的发展 ‎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 A.南向北房 B.东厢房 C.西厢房 D.北向南房 ‎3.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4.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握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 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B.汉初统治者出身平民 C.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D.社会平民的要求 ‎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B.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 C.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 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6.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  )‎ A.省刑慎刑 B.先礼后刑 C.废除刑法 D.刑罚得当 ‎7.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礼乐仁政 D.严刑峻法 ‎8.“秦汉以后中国的皇权政体在其建立之初,是一项伟大的创制,因为它所取代和超越的,是以往那种狭蹙的制度模式。”以下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结束封建政体,统一国家产生 ②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③打破了宗法束缚,给各阶层民众提供发展契机 ④三公制度确立,权力制衡机制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周时期,诸侯国掌握的人口称作“公民”,卿大夫控制的人口称作“私人”。自春秋时期起,各诸侯国纷纷将居民纳入国家控制之下,消除“公民”与“私人”的分别。到战国中期,诸侯国的民众陆续变为统一的编户民。由此产生的影响有(  )‎ ‎①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 ②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 ③消灭了卿大夫阶层 ④强化了诸侯国国王的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10.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体现皇权独尊地位 C.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震慑割据篡权企图 ‎11.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12.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13.《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17.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18.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9.据《晋书》记载:“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茬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另据《宋史》记载,“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借世资,用相陵驾。”两则材料对九品中正制评价的相同点是(  )‎ A.该制度实行之初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该制度选官用人只重门第 C.该制度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该制度具有封闭性、凝固性 ‎20.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 ‎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 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 ‎21.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22.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 A.队形操练 B.武艺训练 C.阵法演练 D.习惯养成 ‎23.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4.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5.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6.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27.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28.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29.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在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3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比较全面的是(  )‎ A.描述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 B.描述了小农经济的场景 C.反映了均田制对农民的束缚 D.批判唐朝工商业的落后 ‎32.范镇上奏曰:“……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好处 ‎33.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这实际上就是(  )‎ A.俸禄制的雏形 B.租调制的雏形 C.均田制的雏形 D.迁都洛阳的先声 ‎34.白居易《卖炭翁》一诗,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赞誉为“诗史”。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C.沿街开铺的街市 D.地方自治的市镇 ‎35.“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海域发现,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整体出水时间是2007年12月22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沉船的出发地是当时被誉为世界第一港的泉州 B.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订制的瓷器 C.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36.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 ‎ A.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37. 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据此可知(  ) A.这一现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畔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面开放 D.请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38.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 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9. 清同治皇帝在位时期(1862~1874)也被史学家称为“同治中兴”.这一称呼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 A.效法西方进行革新 B.进行新式政治改革 C.进入战后恢复阶段 D.有效遏制列强瓜分 ‎40. 1861年,曾国藩攻占太平军军事重镇安庆之后,立即兴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弹、火轮.他在日记中说:“欲制洋人…欲求自强之道…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据这段日记可知,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是为了(  ) A.剿灭太平天国,以平内乱 B.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实施军事改革,以强国防 D.兴建近代工业,以谋国富 ‎41.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辛亥革命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北伐战争 ‎42.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你认为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辛亥革命 D.抗日战争 ‎43.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 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事职,专利30年;仿造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内陆)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据此推断,该章程 (  ) ‎ ‎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        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   C.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D.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 ‎44.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45.‎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46.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47. 1923年10月9日,胡适在致高一涵等的信中说:“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文中省略的杂志宣传的核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君主立宪 B.民主共和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48.中国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他们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卷Ⅱ(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9小题25分,50小题12分,51小题15分 计52分)‎ ‎49.(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观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 ‎——《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6分)‎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新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11分)‎ ‎50.(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艺复兴”是欧洲14至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梁启超“清代文艺复兴说”的和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 ‎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拿“以复古为解放”的清代学术比附欧洲的文艺复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 ‎1958年,胡适发表的题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中,胡适这样描述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那个时候,有许多的名辞,有人叫做“文学革命”,也叫做“新文化思想运动”,也叫做“新思潮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整理自董德福《“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评析(12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高祖文皇帝姓杨名坚,弘农郡华阴人。即位之初,朝内有六王谋反,朝外有三方之乱,且掌握精兵、盘踞重镇的都是北周的旧臣。高祖推心置腹。使他们各展效用。不过一月,平定三方之乱。不到十年,统一四海。同时,高祖又减轻赋税,放宽刑罚,对内修明法度,对外安抚四夷。每日早朝,日西还不觉得疲倦。起居和服用玩物,一定保持节俭……高祖自强不息,孜孜不倦,以至人口兴旺,国家殷富。 ‎ 高祖天性好猜忌,平素不爱好读书,又喜欢打小算盘,不识大体,那些草创之初的元勋及有功的众将,要么被杀身灭族,要么因罪被免职,要么被迫隐退,很少有幸存的。高祖又不喜爱诗书,废除了学校,只听从妇人之言,废免众子。高祖到晚年,执法更酷,而且喜怒无常,杀戮过当。 ‎ ‎——整理自《隋书•高祖本纪》 ‎ ‎(1)据材料,指出隋朝出现“国家殷富”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文帝进行简要评价。(9分)‎ 唐山一中高二年级2017年2月份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1—5 D A C B C 6----10 B D A D A 11----15 C C A D B 16---20 C A B A A 21--25 B D C A B 26--30 B C D D C 31--35 B C C B C 36--40 B A D A B 41—45 C B D D B 46---48 D D C ‎ 二、非选择题(52分)‎ ‎49.(25分)(1)方式:世袭。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8分)‎ ‎(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6分)‎ ‎(3)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唐诗的繁荣。(11分)‎ ‎50.(12分)示例:评析梁启超观点:梁启超认为,清代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相似的。‎ 合理性:二者都以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反对旧思想(如: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以先秦儒学的“民本”“经世致用”“唯物”等思想,在反对宋明理学);二者都对旧制度进行了批判;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具有反封建、强调个人思想解放的作品(如通俗小说、戏曲、绘画等)。‎ 局限性:清代的学术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有着较大的不同。(可以从背景、内容、思想体系、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评析胡适观点:胡适认为,中国20世纪初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相似的。‎ 合理性:二者都致力于对传统的批判和重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新思想的宣传);都倡导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和欧洲的方言运动);抨击封建权威思想(对儒家思想和封建神学的批判);倡导人性的解放。‎ 局限性:可从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51.(15分)‎ ‎(l)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注重缓和阶级矛盾;实施开明的对外政策;隋文帝勤奋节俭的表率作用。(6分)‎ ‎(2)评价:乱世称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行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国家出现治世景象;同时他好猜忌,不重视教育,诛杀功臣,偏听妇人之言,严刑酷法,这些也为后世所批评。(9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