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71 KB
  • 2024-02-04 发布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六调语文试题(word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河北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六调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如果英国 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自应对未来的挑战。‎ D.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B.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C.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二、小说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公共汽车咏叹调(节选)‎ 刘心武 车在西单站停靠了,可没开。‎ 有两个小伙子,是从车上下来的。他们气冲冲绕过车头,闯到驾驶室边,一个拽开门就骂:“你他妈的工会大楼干吗不停?!”一个竟伸出手去要拽司机:“有你这么开车的吗?!你下来!”‎ 工会大楼是前一站。发车时本是说工会大楼停而西单不停的,当时,大家伙一个劲儿嚷:“西单停!”“西单停!”他才前一站不停停西单。‎ 你们非要在工会大楼下车干吗刚才不嚷嚷?真是谁心善谁吃亏。前一阵大北窑那儿修路,车堵得厉害,常有忍耐不住的乘客跑过来求他:“师傅,开门让我们下!”不在站上不能 开门,这是制度。他本可以置之不理,可他心软,好几次都把门开了,让想下去的下去。这回他又心软。“我们都到西单下!”一片嚷声。他本是将就大家伙,没想到倒惹出了麻烦来。‎ 看这二位那个横劲,怎么着?找茬儿打架吗?他满脸溅朱地指着他们叫嚷起来:“你们想怎么着?嘿,你们要敢拽我你就真拽,这车我今儿个还真不开了!”‎ 底下两个小伙子倒没真拽,但跳着脚骂个没完。‎ 韩冬生气得浑身哆嗦。他转过身来,朝着车厢呼喊:“嘿,你们说说,是不是刚才车上都嚷着要我西单停车?!”‎ 车上的乘客竟没有一个应声作证。‎ 韩冬生大受刺激。他转身冲着车下二位对吵起来。交通警走拢车前,问韩冬生怎么回事儿。‎ 韩冬生气咻咻地望着两个寻衅者消失的地方,赌气地说:“你们逮不着流氓就罚我吧!今儿个我还真不干了!”他掏出印着红1、黄2、蓝3、绿4的一叠“北京市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录证”,一下子递到交通警手里。‎ 交通警很冷静,把四张卡片都还给了韩冬生,对他说:“你先把车开走吧!”‎ 韩冬生把胳膊抱在胸前,梗着脖子宣布:“我这车出毛病了,开不了了!”‎ 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 韩冬生望着出租汽车顶上安装的有“TAXI”字样的顶灯,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把那顶灯叫成“坟头”。“那些顶着坟头的家伙”,他这么称呼出租汽车司机。他从羡慕他们,到嫉妒他们。‎ 韩冬生今年三十一岁。父亲是一家饭馆的“白案”。两个妹妹也在饭馆,一个给“红案”切菜备料,一个端盘儿。他弟弟是全家的骄傲,在西郊一所大学里工作,尽管是在大学修建队当瓦工。大学里曾给每位教师配置一部《辞海》缩印本,本来行政部门的干部以及工人不一定需要那么厚的一大块纸砖,但福利均等的不成文规则使他弟弟也领到了一部。他弟弟立即倒手转卖,便得了四十块钱。这类事多了,韩冬生心里便堵上了冰坨——我们公司怎么一年才发两双手套?‎ 韩冬生赶上了最后一茬“上山下乡”。在村里种地的时候,他常常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幻想:什么时候能当个工人就好了!后来房山的一个小煤矿招工,他欢天喜地地去了。去了才知道当矿工比种地还苦,于是他幻想哪一天能调回城里就好了!一九七九年还真遇上了难得的机会,父亲的一个“把兄弟”在公共汽车公司的一个车队当队长,靠这个“后门”,他转到城里公共汽车公司来了。临调走时,矿上让他在一张纸上按手印,那上头写着他自愿从四级工降为二级工。他没犹豫,蘸着大红的油墨按了。他在公共汽车公司从二级工从头干起。先卖了两年票,后来才学了开车。头两年他还算安心。可这一年多来,他心上长毛了。关键是出租汽车的勃兴,公共汽车驾驶员远没有出租汽车司机自在和实惠。‎ 看着川流不息的出租汽车,韩冬生越发想坚持他的罢工行动 ‎4.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通过对驾驶员韩冬生闹情绪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体制不完善、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 B.作品在写实的基础上大胆想象,生动地展现了交通领域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历史责任感。‎ C.作品采用第三人称,既注重人物动作、语言描写,又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对司机闹“罢工”的描写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D.作品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行文紧凑而有波澜,倒叙如先写西单停车之事,然后再写前一站发生的事,插叙如写一家人的工作情况。‎ E.作品写韩冬生弟弟转卖《辞海》缩印本赚了四十块钱,既突出了韩冬生内心的不平,也反映了教育界问题严重,亟须“拨乱反正”。‎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情节结构。(6分)‎ ‎6.文中画线句子“连续几辆出租汽车从街心驶过”有哪些作用?试作说明。(6分)‎ ‎7.有人认为作者笔下的驾驶员对乘客的态度过于嚣张,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试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角度加以分析。(8分)‎ 三、传记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 ‎。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E.文章最后一段交代了刘节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民主、宽容,对待家人平等、民主,这使他作为学者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亲切可感。‎ ‎9.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0.“相关链接”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11.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传承他的风骨,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古诗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6分)‎ 张祜,字天佑,广州人。幼好学能文。弘治中袭世职为广州右卫指挥使。年十九,从总督潘蕃征南海寇,先登有功。正德二年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备德庆、泷水。瑶、僮负险者闻其威信,稍稍遁去。总督林廷选引为中军,事无大小咨焉。守备惠、潮,捣盗魁刘文安、李通宝穴,平之。迁广西右参将,分守柳、庆。总督陈金讨府江贼,命祐进沈沙口,大破之。增俸一等,擢副总兵,镇守广西。寻进署都督佥事。古田诸瑶、僮乱。祐言:“先年征讨,率倚两江土兵,赏不酬劳。今调多失期,乞定议优赉。”从之。督都指挥沈希仪等讨临桂、灌阳诸瑶,斩首五百余级,玺书奖劳。又连破古田贼,俘斩四千七百,进署都督同知。已,复讨平洛容、肇庆、平乐诸蛮。增俸一等,荫子,世百户。嘉靖改元,母丧,哀毁骨立。寻以疾乞休,还卫。初,上思州土目黄镠作乱,祐购其党黄廷宝缚献之。总督张嵿恶祐不白己,至劾祐怀奸避难,逮系德庆狱。数上书讼冤,释令闲住。卢苏、王受乱田州。总督姚镆召至军中,待以宾礼,多所裨赞。后王守仁代镆,询抚剿之宜,祐曰:“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守仁纳之,苏、受果效顺。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思田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又剿广东会宁剧贼丘区长等,斩首一千二百,勒铭大隆山。十一年,杨春贼赵林花陷高州,总督陶谐檄祐讨。深入,多所斩获。忽中危疾卒,军中为哀恸。祐身长八尺,智识绝人。驭军有节制,与下同甘苦,不营私产。性好书,每载以自随,军暇即延儒生讲论。尝过乌蛮滩,谒马伏波祠,太息曰:“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题诗而去。后田州人立祠横山祀之。‎ ‎                                                                      (选自《明史·张祐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B.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C.因命稿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D.因命祐部分其众事/宁/守仁言/田州初定宜/设一副总兵/镇之/请即以命祐报/可/破封川贼盘古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表示尊重之情的两类食物,后指祭祀用的各种礼器。‎ B.瑶、僮,主要生活在两广和云南、贵州、湖南等省的少数民族,僮族即壮族。‎ C.勒铭,意思是镌刻铭文,即在金属、石头等坚固东西上镌刻记录功绩的文字。‎ D.袭世职,“袭”指帝位、爵位、领地等世代承袭,“世职”指世代承袭的职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祐治军有方,甚得人心。张祐智谋才识超过常人,与部下同甘共苦,不谋求私人财产:拜谒马伏波祠题诗后,当地百姓也建嗣祭祀他;得重病去世后,军中为之哀恸。‎ B.张祐熟悉蛮夷,谋略得当。张祐对蛮夷的有关事情比较熟悉,总督林廷选、王守仁等人都向他咨询过剿灭或安抚蛮夷的事情,张祐的谋略十分符合当时形势,效果很好。‎ C.张祐骁勇善战,战功显著。张祐在守备患、潮时平定了贼寇刘文安、李通宝,在总督陈金讨府江贼时攻陷沈沙口,督部指挥沈希仪等讨临挂、灌阳诸瑶时连破古田贼寇。‎ D.张祐喜好读书,终身学习。张祐少年时期就特别喜好读书,并擅长写文章,后来在军旅生活中也不忘读书,每每用车装着书跟随行军,闲暇时间就请儒生们谈论书中内容。‎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题。(1分)‎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D.这首七言律诗的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6题。(1分)‎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6.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 C.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8分)‎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①‎ 李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①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②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③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E.“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相同。‎ ‎18.前人评这首词:“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8分)‎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爇(ruo):焚烧。②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9.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 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C.“雁默先烹”引用了典故,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 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 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 ‎20.通过这首诗能看出当时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六)名篇名句默写(5分)‎ ‎21.名句默写(5分)‎ ‎(1)《师说》中描述古之圣人超出别人却又向别人求教的两句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阿房宫的宏大,纵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的名句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以眼前的山川形势发问“           ”,紧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5分)‎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券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倍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②那人吹了哨子,吉普车通过哨卡之后,小王嘘了一口气,对佩佩道:“我一看见戴红袖章的人,心里就直哆嗦,何况他们还带着枪,浑身上下都起了一层鸡毛蒜皮。”‎ ‎③他对中国贫困农民的记录是如何具体而微,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再拆取出每一个人物一天、一年、一生,不惜笔墨,肌理寸寸分明。‎ ‎④只听得一声哨响,枕戈待旦的战士们,个个龙腾虎跃地奔向集合地点,只几分钟,数万人就集合完毕,朝目的地坚定进发。‎ ‎⑤虽有中共体多国部队及南非和中非政府军的“狙击”,中非反政府武装依然势成骑虎,节节胜利,反映出其领导人卓越的领导能力。‎ ‎⑥媒体普遍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不会因为国际社会某些人、某些事而发生任何改变,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他以为自己挡了传菜生的路,就微微地侧了一下身;可这名“传菜生”走近他并不是要从他身边经过,而是要结结实实地在他脸上扇一个大耳刮子。‎ B.库图库扎尔拿出酒瓶,给麦素木斟了一杯酒,递给他,告诫他说:“作为主人,我再次要求您,在我的房子里,不要再说告别这个题目以外的话。”‎ C.临走的时候,赛里木留下粮票和钱,这又使阿西穆惶惶不安起来,穆斯林哪有这样的规矩呢?赛里木告诉他,干部纪律比老年间的规矩更重要得多。‎ D.老姑父的酒量是全村人抬起来的,特别是村里逢会,那是一年一度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气,家家都有亲戚来……到了这一天,老姑父至少要串五十家以上!‎ ‎24.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分)‎ 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    ①    因为它的自然高度,    ②    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   ③    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     ④   是语焉不详的传说,   ⑤   相互矛盾的故事,   ⑥   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 ‎ 六、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5月3日,达州石桥八旬老人在女儿的陪同下,准备乘动车到省城看病,因节后人多没有买到全程车票,借坐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座位主人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请求挤一挤坐,座位主人坚持要按票坐,老人女儿很不满意,但座位主人认为,坐自己的座还有错吗?‎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