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4.50 KB
  • 2021-06-26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2章第3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www.ks5u.com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热点链接】 ‎2020年4月10日2时,中国铁建所属铁四院设计的中国喀斯特地貌第一座跨高铁转体斜拉桥福建龙岩大桥首次转体——桥塔转体顺利完成。龙岩独特的地质地貌,溶洞较多,部分中下层溶洞已贯通为一个超大型溶洞,地下水非常丰富。喀斯特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水丰富,桥梁建设难度大,工程量大。‎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能够结合资料,辨认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 水平2:能够根据景观图、示意图等地理资料,说明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特点。‎ 水平3:能够根据地理资料,说明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水平4:能够运用地理资料,分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地貌的景观特点与成因的关系。‎ 区域认知: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调查学校附近地貌景观,并进行分类,说明其特点。‎ 一 喀斯特地貌 ‎1.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成因 ‎(1)喀斯特溶蚀地貌 代表形态:‎ ‎①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石芽群。‎ ‎③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 ‎④孤峰: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广西桂林的峰林和孤峰地貌发育良好。‎ ‎⑤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⑥地下溶洞: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 代表形态:‎ ‎①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②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1.判断正误。‎ ‎(1)地表水和地下水越丰富,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2)石林是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2.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与下列哪种条件关系不大(  )‎ A.岩石条件 B.生物条件 C.土壤条件 D.气候条件 答案 C 解析 喀斯特地貌与岩石、生物、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与土壤条件关系不大。‎ ‎3.一般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加到原来的2~4倍。据此判断,我国什么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典型?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 南方地区或西南地区。因为南方和西南地区纬度低,气温高,化学反应速率快,石灰岩被水溶蚀的快,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也就典型。‎ 二 海岸地貌 ‎1.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2.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地貌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分类 ‎①海蚀地貌 a.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b.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c.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成为海蚀柱。‎ ‎②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1.判断正误。‎ ‎(1)滨海地带的沙滩、泥滩主要是由海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2)海蚀拱桥、海蚀崖、海蚀柱和喀斯特地貌都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下列地貌形态中,属于海积地貌的是(  )‎ A.石林 B.沙滩 C.海蚀崖 D.V形谷 答案 B 解析 四类地貌所对应的营造力分别是:石林——流水侵蚀、溶蚀;沙滩——海浪堆积;海蚀崖——海浪侵蚀;V形谷——流水侵蚀。‎ ‎3.“岁月留痕”——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沿线,这里有一处被称作“十二使徒石”的奇怪崖壁。说出“十二使徒石”的地貌类型。‎ 提示 “十二使徒石”属于海岸侵蚀地貌中的海蚀柱。 ‎ 三 冰川地貌 ‎1.冰川 ‎(1)概念: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 划分依据 类型 特点 分布 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划分 大陆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 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山岳冰川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2.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3)分类:一般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两类。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4)分布: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故冰川地貌也分布于这些地区。‎ ‎(5)意义:在第四纪大冰期,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这些遗迹成为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 ‎1.判断正误。‎ ‎(1)冰川地貌常见的地貌景观有V形谷、角峰、峰林等。(×)‎ ‎(2)冰斗、角峰为冰川侵蚀地貌。(√)‎ ‎2.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作用无关的是(  )‎ A.挪威西海岸的峡湾 B.芬兰成为千湖之国 ‎ C.阿尔卑斯山上的角峰 ‎ D.长江三角洲 答案 D 解析 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与冰川作用无关。‎ ‎3.分析挪威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提示 冰川侵蚀形成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谷地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主题探究 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是世界自然遗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下图为广西地形图和桂林山水景观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桂林喀斯特地貌广布的条件有哪些?‎ ‎(2)你是如何理解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画卷的?‎ ‎(3)桂林地下暗河众多的原因是什么?‎ ‎(4)喀斯特地貌对桂林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成果展示] (1)桂林位于亚热带,夏季高温多雨,河流众多;该地区石灰岩广布。‎ ‎(2)桂林山地和丘陵众多,植被覆盖率高,所以山青;该地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含沙量小,河水清澈,所以水秀;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且广布,地上多峰林景观,地下多溶洞景观,所以洞奇、石美。‎ ‎(3)地表水通过漏斗进入地下溶洞。‎ ‎(4)有利: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石条件 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气候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 地下水条件 地下水循环通畅 ‎2.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定义 形成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沟槽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流过,对岩石溶蚀和侵蚀而成的;溶蚀和侵蚀面积大的形成洼地;没有被溶蚀和侵蚀的岩石形成峰丛,进一步溶蚀形成峰林→孤峰→残丘 洼地 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洼地 峰丛 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部相连 峰林 成片分布的呈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 孤峰 单个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残丘 单个孤立的石丘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溶蚀而成 地下河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形成的地下河道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含有Ca(HCO3)2的水沿溶洞顶部细小裂隙渗出变成CaCO3后不断沉积在洞顶,不断向下延伸形成石钟乳。滴落到洞底的岩溶水,不断沉积,向上伸展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连在一起,形成石柱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 ‎3.喀斯特地貌的应用 立体农业 利用坝子发展农耕业,利用丘陵发展林业 旅游 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观发展旅游业 地下水应用 地下水出露会形成泉水,干旱时期可以抽取地下水解决灌溉问题 喀斯特地区最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地下喀斯特,其中主要有溶洞和地下河道。溶洞里最常见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石钟乳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堆积,呈倒锥状。下图为石钟乳的形成过程。完成(1)~(2)题。‎ ‎(1)石钟乳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溶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沉积 ‎(2)桂林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典型地区,其最基本条件是(  )‎ A.岩石具有可溶性 B.地形相对较平坦 C.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人类活动频繁 ‎[科学思维] 喀斯特地貌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成因 石钟乳是悬垂于洞顶的碳酸钙沉积。‎ 石钟乳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地理 条件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 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 ‎[答案] (1)D (2)A 主题探究 海岸地貌 材料一 十二使徒岩(The Twelve Apostles)位于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之中,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万年历史了。因为它们的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人们就以圣经故事里的十二使徒为之命名。‎ 材料二 沙滩是我国旅游的圣地,如三亚沙滩、乳山白沙滩等。沙滩也是少年儿童喜爱的游玩嬉戏的场所。‎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十二使徒岩的形成受到哪种力的作用?‎ ‎(2)十二使徒岩会不会一直存在?‎ ‎(3)沙滩是哪种作用形成的?‎ ‎(4)沙滩乱堆乱挖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成果展示] (1)海浪侵蚀作用。‎ ‎(2)不会一直存在。十二使徒岩受海浪侵蚀作用,会不断缩小,崩坍。但海浪的侵蚀作用也可能会形成新的酷似岩石。‎ ‎(3)海水沉积作用。‎ ‎(4)破坏沙滩旅游环境等。‎ ‎1.海蚀作用和海蚀地貌 ‎(1)海蚀作用:包括波浪对海岸的撞击、冲刷,对波浪挟带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2)海蚀地貌:海岸线在海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3)类型 类型 成因 海蚀穴 潮汐高潮面的波浪将海滨陆地冲淘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崖 海蚀穴不断扩大,导致顶部基岩崩塌而形成的陡壁 海蚀拱桥 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连通 海蚀平台 在崖壁上不断形成海蚀穴和崩塌过程中形成 ‎2.海积地貌 ‎(1)成因:海积地貌是由海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海滨沉积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质,如河流冲积物、贝壳、生物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被进一步研磨、分选沉积而成。‎ ‎(2)分类 类型 特点 海岸类型 海滩 砾滩 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 岩石海岸 沙滩 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 砂质海岸 泥滩 由淤泥组成 淤泥质海岸 沙坝 呈长条形堤状 砂质海岸 ‎“蓝窗”是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最为著名的景点,位于一个悬崖的尽头,是一个由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透过拱门,游人可以看到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完成(1)~(2)题。‎ ‎(1)“蓝窗”的形成过程中,主导作用是(  )‎ A.海水沉积 B.风力侵蚀 C.海水侵蚀 D.流水侵蚀 ‎(2)下列地貌与“蓝窗”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沙滩 B.海蚀崖 C.风蚀柱 D.石钟乳 ‎[科学思维] 海岸地貌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成因 海岸地区,受海水作用影响大。‎ ‎“蓝窗”位于地中海,是海水侵蚀形成的。‎ 类型 根据形态判断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归类。‎ ‎“蓝窗”为海蚀拱桥,与其成因相同的是海蚀崖。‎ ‎[答案] (1)C (2)B 主题探究 冰川地貌 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性冰川活动大约始于距今200万~300万年前,结束于1万~2万年前,是地质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第四纪冰期的遗迹很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形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的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整个加拿大和北欧都在冰盖的覆盖下,冰川消退之后,留下了大规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兰都成了“千湖之国”。‎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冰川是怎样形成的?‎ ‎(2)冰川有哪些类型?冰川地貌有哪些类型?‎ ‎(3)第四纪大冰期结束后,湖泊群是怎样形成的?‎ ‎[成果展示] ‎ ‎(1)新雪升华再结晶形成粒雪;粒雪在压力作用下塑性变形,提高密度,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产生冰川。‎ ‎(2)冰川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3)由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凹地积水而成。‎ ‎1.冰川 ‎(1)概念: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2)分类: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划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①大陆冰川又称“冰被”“大陆冰盖”,是面积最大、冰层厚度最大的一种大型冰川。表面大致平缓、中部略厚,呈盾形,规模比山岳冰川大。主要分布于南极洲和格棱兰岛上。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岛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 ‎②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山岳冰川发育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我国的冰川,都属于山岳冰川。‎ ‎2.冰川地貌 ‎(1)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 ‎(3)冰川地貌类型 ‎①冰川侵蚀地貌 a.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b.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c.刃脊: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d.冰川槽谷(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形。‎ e.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深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 f.冰蚀湖: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谷地向下移动时,往往夹带巨大的破碎的岩石前进,它可以磨蚀地表成为凹地,积水后形成湖泊,称为冰蚀湖。如中国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是山岳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湖;俄罗斯科拉半岛、芬兰境内和加拿大东部的大多数湖泊、北美五大湖群等,是大陆冰川形成的冰蚀湖。‎ ‎②冰川堆积地貌——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a.冰碛地貌:是由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如欧洲西部波德平原属于典型的冰碛地貌。‎ b.冰碛湖:冰川消融时,终碛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积水成湖。如日内瓦湖。‎ 下图中灰黑色区域为某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完成(1)~(2)题。‎ ‎(1)灰黑色区域代表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 A.古代绿洲聚落遗址 B.第四纪冰川分布中心 C.煤炭资源分布区域 D.人口分布密集地区 ‎(2)甲处平原呈现波状起伏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是(  )‎ A.冰川运动过程中挟带物质的沉积 B.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表土的堆放 C.河流突发性大洪水形成的堆积物 D.古代城堡建设所造成的人为堆高 ‎[科学思维] 冰川地貌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冰川分布 图中灰黑色区域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的高山地区。‎ 地势高,气温低,为冰川分布区。‎ 冰川地貌成因 甲处平原为欧洲中部的波德平原,多为冰碛地貌。‎ 其波状起伏是由于历史时期冰川运动过程中挟带物质沉积形成的。‎ ‎[答案] (1)B (2)A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55页探究]‎ 思路点拨 1.海岸地貌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海岸侵蚀地貌一般曲折陡峻,海岸堆积地貌相对平缓。海岸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一般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两类。在我国东经120°以西,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较多发育,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 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和暗河。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区之一。‎ ‎2.由于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主导性外力作用也不同,如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即使是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也不相同。‎ ‎[教材第58~59页活动]‎ 思路点拨 1.标注略。“中国南方喀斯特”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和重庆四省市区。‎ ‎2.喀斯特地貌地表景观有溶沟、石芽、峰林等。‎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峰丛是可溶性岩石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地下景观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等。‎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纳千人以上;形态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小的连一个人都难以通过。溶洞是流水溶蚀、流水侵蚀以及重力作用的长期结果。‎ 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与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 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它与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 ‎[教材第60~61页活动]‎ 思路点拨 1.(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积地貌:海滩、沙嘴、离岸堤。‎ 海蚀崖是高出海面的陡崖;海滩是与陆地连接的沙砾泥质堆积体;沙嘴是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离岸堤是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的,是离岸有一定的距离且高出海面的沙堤,长度几千米至几十千米不等,宽度几十米至几百米。‎ ‎(2)沙质海岸属于海积地貌,通常是由松散的、很软、很细的物质如细砂、粉砂和淤泥组成的,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滩比较宽,也比较长,沙岸坡缓水清,适宜开辟海滨浴场等。‎ ‎(3)人工挖沙破坏沙坝,海岸将会受到强烈冲蚀而使陆地上的道路、农田、村舍或其他人工建筑物遭到破坏。‎ ‎2.(1)通过地图和图片,加深理解岬角的地貌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海蚀穴、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等。‎ ‎(3)甲为非洲,乙为亚洲,丙为南美洲。‎ ‎[教材第63~64页活动]‎ 思路点拨 1.U形谷又称槽谷、冰蚀谷,是经山岳冰川侵蚀而形成的谷地,两侧一般有平坦的谷肩,横剖面近似U形。冰川沿由地面流水侵蚀形成的沟谷等地形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冰川的刨蚀作用使原沟谷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因此,冰蚀谷常较平直而宽阔,形成两壁陡立的槽形谷。在U形谷底或两壁常能发育磨光面及冰川擦痕。‎ V形谷分布于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因此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 ‎2.通过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加深对冰川地貌的理解。‎ ‎3.(1)青藏高原典型特征为“高寒”,故常见地貌类型为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如角峰、冰斗、刃脊、U形谷、冰蚀湖等)和冰川堆积地貌;内蒙古高原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风力作用强,故常见的地貌类型为风成地貌,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风力作用从西北地区带来的较细的沙粒被搬运至此沉积,故黄土高原属于风积地貌;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且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在流水的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 ‎(2)上游河道窄,呈V形,主要受流水的下蚀、溯源侵蚀作用;中游以侧蚀作用为主,河道拓宽加深,且河床不对称;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河道更为开阔,河道两旁为宽广而平坦的冲积平原;河口处沉积作用为主,形成河口三角洲。‎ ‎4.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地貌的理解。GNSS接收机具有定位和导航功能,可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行进的方向。‎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区域认知 读欧洲第四纪冰川分布图,完成1~2题。‎ ‎1.A半岛西部海岸的地貌景观主要是(  )‎ A.峡湾 B.“U”形谷 C.冰斗 D.冰蚀湖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A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西部海岸的典型地貌景观是峡湾。‎ ‎2.第四纪冰期时,B地所受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侵蚀 B.冰川堆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示箭头,当冰川运动到B地时停止运动,运动过程中携带的土石在这里堆积,形成了堆积地貌,B项正确。‎ 素养提升2 综合思维 读海蚀崖的形成过程图,完成1~2题。‎ ‎1.按其形成过程的先后,四幅图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①④②③‎ 答案 B 解析 在海蚀崖与高潮海面接触处,常有海蚀穴形成,海蚀穴逐渐扩大成海蚀拱桥,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陡崖,①是海蚀穴形成前,④是形成海蚀拱桥,③②海蚀拱桥垮塌,故B项正确。‎ ‎2.下列哪个地区的沿海此类地貌较为常见(  )‎ A.天津 B.江苏 ‎ C.上海 D.福建 答案 D 解析 海蚀崖是基岩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的陡壁悬崖。天津、江苏、上海的沿海多为泥质海岸,无法形成海蚀崖。福建沿海多为基岩海岸,有利于形成海蚀崖。‎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归纳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主要常见地貌的表现形式。‎ ‎2.找出古诗词中反映海岸地貌的实例,并说明其反映的地貌形态。‎ ‎3.“天涯海角”景区有我国最为著名的海岸地貌,请上网查找相关图片和地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