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0 KB
- 2021-05-06 发布
国开大学电大专科《幼儿园课程论》简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11)
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出了哪些发展趋势?
答: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0-6 岁学龄前 儿童
教育课程一体化;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2. 幼儿园综合性课程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答:教育活动应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 适合;
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
3.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答:(1)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 心
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2)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指的是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横 向
组织指的是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经验联为一 体。
(3) 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直线式组织指的是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使
前后内容互不重复;螺旋式组织指的是在不同的阶段,课程内容会重复出现,但是这些重复出现的内容 在深度
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
4. 日常生活活动为什么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答:(1)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原则,因此也决 定
了幼儿园课程内容需要广泛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2)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 容要与
幼儿的生活相关联,而日常生活活动包含了潜在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具有对多领域课程内容的渗 透和综合作
用,因而是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背景和来源。
5. 瑞吉欧教育体系中的方案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答:(1)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木要素。(2 分)
(2) 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3 分)
(3) 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3 分)
6. 课程有哪四种代表性的定义。
答:课程即科目(2 分);课程即经验(2 分);课程即目标(2 分);课程即计划(2 分)。
7. 方案主题活动的选择应该遵循哪些的原则?
答:(D 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用于其日常生活;(2 分)
(2)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2 分)
(3) 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2 分)
(4) 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1 分)
(5) 应能充分运用也有和社区的资源。(1 分)
8.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答:(D 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发展。
(2)游戏有益于幼儿进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
(3) 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整合。
9 .低结构教育活动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答:(1)儿童与教师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
(2)活动主要由儿童发起;
(3)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儿童的需要;
(4)强调活动的过程。
10. 课程的四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答:(1)课程即科目:主要讨论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教学的各种课程形态。
(2)课程即经验:课程被认为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所获得的一切经验。
(3)课程即目标:将课程界定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4) 课程即计划: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
11.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处理好儿童生成的学习活动与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关 系。
答:通过观察,在了解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预设活动;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引导儿童的学习向纵 深方
向发展;创设活动情景,让儿童有选择和自主活动的机会;善于捕捉时机,把握儿童生成活动的教育 价值,实
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
12. 国外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
答:(1)课程多元文化化;(1 分)
(2) 保育和教育相整合;(2 分)
(3) 课程全纳化;(1 分)
(4) 课程综合化;(1 分)
(5) 课程个性化;(1 分)
(6) 课程科技化和信息化。(2 分)
13.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答:幼儿园课程与其它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一样,都注重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整合到学习者 的经
验之中。(2 分)但是,由于在儿童早期,儿童发展的速率比任何时期大,也因为儿童学习的能力极 大地有赖
于其自身的发展,因此,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 平。(3 分)
相应的,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材料也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它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 活动,课程较多地
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3 分)
14.课程编制过程模式中的目标与目标模式中的目标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答:(1)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目标;(3 分)
(2) 这些目标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2 分)
(3) 这些目标是非行为性的,可以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编制的指导性原则和方法,使教师明确教育过 程
中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是课程实施后的某些预期结果。(3 分)
15.简要分析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的长处和不足。
答:长处:学科(领域)课程一般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学科(领域)课程能为儿童提供各学科 (领
域)中的关键概念;学科(领域)课程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学科(领域)课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5 分)
弱点:较少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较少顾及儿童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3 分)
16.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有哪三种取向?这三种取向会如何影响幼儿团课程内容的选择。
答:(1)课程内容即教材。这种取向将课程内容作为是预设的的知识和技能。持这种取向,在选择幼 儿
园课程内容时会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2)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把其关注点放在儿童做些什么方面,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强
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持这种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会注重设计和安排大量的儿童主 动参与
的活动,会注重使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生活。
(3)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这种取向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儿童的学习经验。持这种取向,在选择幼儿园 课
程内容时会充分顾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会注重课程内容与儿童发展特征相符合,使课程内容能 够通过
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而被儿童同化。
17 .低结构化教学和高结构化教学有哪些区别?
答:低结构化教学由儿童与教师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高结构化教学的学习目标主要由教师预定;低 结构
化教学主要由儿童发起,高结构化教学主要由教师发起;低结构化教学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儿童的需要, 高结构化
教学活动的动机主要是教师的奖惩;低结构化教学强调活动的过程,高结构化教学强调活动的结 果。
18.方案主题活动的选择应该遵循的原则。
答:(1)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与他的日常生活。
(2) 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
(3) 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4) 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
(5) 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二、论述题
1. “不存在一种最好的能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而各种不同教育方案能很 好
地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儿童。”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对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什么 启示。
答:(1)社会学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幼儿园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受心 理
学和哲学的影响,还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关于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的陈述
(3)从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观点分析社会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幼儿园课程的价值 趋向在很大
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o (4)具体阐述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2. 谈谈你对幼儿园综合性课程的理解。
答:(1)综合性课程就是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2)课程的综合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 学
科领域的综合、发展方而的综合、通过专题的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等,但是,最为常见的则是 通过主
题的综合。(3)不管以何种方式综合,综合性课程都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化程度,这就是说,将课程 的各种因素
加以综合化,这只是形式,而其木质是,结构化程度高的综合性课程,反映的仍然是以教师为 中心,以课程的
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而结构化程度低的综合性课程,反映的 则是以儿童为中心,
以课程的过程、原则为取向,以活动过程为评价依据的课程特征。(4)综合性课程的 长处在于:①综合性课程
是有关联的课程,对儿童各方而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意义的联系。②综合性课程 能促进儿童主动的学习。③综
合性课程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并能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④综合性课程 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
(5)综合性课程也有其弱点:①综合性课程不可能达到知识完整性的要 求;②失却了每个科目的独特性,不利
于把握不同科目的学习方法以及表述方式。
3. 请举例谈谈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处理好儿童生成性的学习活动与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关 系。
答:(1)通过观察,在了解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预设活动;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引导儿童的学习 向
纵深方向发展;创设活动情景;让儿童有选择和自主活动的机会;善于捕捉时机,把握儿童生成活动的 教育价
值,实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7 分)
(2)举例(略)。(7 分)
4. 试述日常生活活动、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答:(1)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在幼儿园的课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1 分)
(2)日常生活活动和另两类活动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在课程的实际实施 过
程中,日常生活活动中和另外两类活动是也经常互相融合和互相渗透的。(3 分)
(3)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关系
1 游戏和教学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活动,两者不可相互替代。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目的的,它强调的 是
“过程”、“表现”和儿童自主的活动,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教学主要是一种有目 的、
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活动,它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任务,它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游 戏和教学
的本质特征,决定着两者永远不可能是同一的,或者是相互平行的。(3 分)
2 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它们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前提。将游戏和教学进行最 优
化的结合,可以使幼儿园课程变得更为完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放羊式”的或者“灌输式”的教育。
(2 分)
3 在确定幼儿园课程中的哪些教育活动是属于游戏活动,哪些是属于教学活动时,并非可以简单地将 活
动内容和方式归为“游戏”或者“教学”。如果将纯游戏和完全结构化的(即完全按照教师计划实施的) 教学
看作两个极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无数种状态,它们反映的是游戏和教学的不同结合的程度。
(3 分)
4 游戏和教学可以以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等各种方式进行结合。(2 分)
5. 为什么说心理学理论不能作为幼儿园课程惟一的基础。
(1) 心理学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是由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心理学 理
论并不等于教育理论: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教育理论包含着 对具体
教育实践的陈述,两者不是同一的。②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涉及的是对于发展或学习的最 低限度的说
明,而教育理论要涉及到影响发展或学习的最高限度的说明。③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 主要是从“实然”
的角度来考祭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而教育理论是从价值的“应然”角度来考察人的发 展或学习过程。因此,
把心理学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的唯一理论基础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样做不仅在理论 上是有局限性的,而旦在实
践中也是难以行得通的。(2)心理学理论不可能单独为幼儿园课程提供理论依 据,幼儿园课程同样受到哲学和
社会义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来说,哲学和社会文化也是 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
6. 谈谈你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同结构化程度”的理解。
答:(1)如果从活动的结构性程度对活动性质做出说明,那么可把纯游戏视为是一种无结构的活动, 把
完全按照教师计划实施的教学视为是完全结构化的活动。由此,幼儿园课程中的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可以 在这两
者之间找到相应的位置,反映出不同高低的结构化程度,反映出活动中不同含量的游戏成分和教学 成分。(3
分)
(2) 低结构化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与教师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活动主要由儿童发起;活动 的
动机主要是儿童的需要;强调活动的过程。(3 分)
(3) 高结构化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学习的目标主要由教师预定;活动主要由教师发起;活动的动机 主
要是教师的奖惩;强调活动的结果。(3 分)
(4) 在幼儿园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结构化程度上由低到高,形成一个连续体,所有的教 育
活动都可以在此连续体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位置。(3 分)
(5) 一般而言,何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该教育活动结构化程度的基本状况。(1 分)
(6) 尽管同种类型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基本状况趋同,但是由于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等各方面原因, 其
结构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1 分)
7.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答:(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特征:方案活动是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儿童以小组 活
动为主的形式与教师一起合作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类方案活动可以起始于儿童,也可以由教师在 观察儿
童的基础上发起。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 素;②共同
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③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8 分)
(2) 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2 分)
(3) 结合实际讨论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瑞吉欧的启示。(4 分)
8. 试分析课程编制目标模式的特点及其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答:(D 特点:目标模式强调应根据预期的行为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学习过程 f 目标模式以行为 目标
引领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的成效;目标模式把课程目标作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形成目 标体系,
以便课程实施;目标模式将教育简化为科学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2)对幼儿 园课程编制的
影响:目标模式使整个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这样做能提高 幼儿园教育、教学
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目标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弊病。首先,由课程 编制者确定的课程目标,
往往难以与发展中的儿童相适合;第二,儿童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很难用外显 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
化的;第三,强调通过训练而达成预期的目标,与学龄前儿童从其自身已有 的经验出发,整体地学习知识和获
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