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2 KB
- 2021-05-28 发布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我国古文学史上“三 曹”的诗风
作 者:
学 校: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指导老师:
答辩 日期:
成 绩: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诗文腾踊,呈“云燕蒸蔚,景物灿烂绚丽”之势,其中曹 民父子领导
邺下文人集团,在那个“彬彬之盛”的局面中贡献犹为突出,但三曹诗风,由 于个人气质,人生经历
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曹操成“古直悲凉,气韵雄浑”之风;曹丕婉 约清丽之词;曹植则哀而不伤,怨
而不怒,文采气骨兼备。
关键词:曹操 古直悲凉 曹丕 婉约清丽 曹植 文采气骨兼备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一、 曹操——古直悲凉..................................................................................................................... 4
(一)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4
(二)“明日之行,若出其中”的诗歌意境..................................................................................5
(三)“古直悲凉,雄浑巷莽”的艺术风格..................................................................................5
二、 曹丕——婉约清丽..................................................................................................................... 6
(一).................................................................................人生苦短,忧伤情思的生命意识6
(二)............................................................................................................ 便娟婉约之风7
三、 曹植——文集气骨兼备............................................................................................................. 8
(一)骨气之商、辞采华茂..............................................................................................................8
(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9
参考文献:........................................................................................................................................... 10
浅析我国古文学史上“三 曹”的诗风
中国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诗文腾踊,俊才云燕,以“三曹“七子”为中心,形成了 一个“崇文
盛世”。其中,“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 思以公子之豪,下笔
琳琅”(《文心雕龙时序》)。三曹贡献非常突出,古今评论亦不而足, 今以三曹诗文再做论述。
一、曹操一一古直悲凉
曹操,出身微贱,少时任侠放荡,好权术,喜“刑名之学”,后随袁绍伐董卓,迎献帝, “挟天
子以令诸侯,总揽政治大权,又多才多艺,于戎马径偲之余,不废吟咏”,御军二十 余年,手不舍书,
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 “其”外定武功,内兴文字的
一生表现在诗文之上,必然会呈现大气磅礴之势,古直悲凉之 风,具体表现如下:
(-)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
辗转身世,执著追求和“修己以安百姓”的责任使曹操的诗文中充溢了浓郁强烈的天 下意识和忧
患意识。
曹操终生以平治天下为已任,其压卷之作《短歌行》“对酒当歌”、“叹流光易逝,欲得 贤才以
早建王业"(《古诗赏析》卷八),其中撼动人心之处,不仅在于他生命如露般的忧思, 更在于那山不
厌高,水不厌深的胸怀和周云吐哺,天下归心的抱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 才使得曹操生命苦短的悲哀
不再黯淡,也正是有了生命苦短的体认,才使曹操一统天下的 壮怀更显得慷慨激烈,“周云吐哺,天下
归心”是曹操之理想,之追求,之精神写照。《易传》 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斯诸最能表现
能与天地合德认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样若 日月星辰,健运不己,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以下治天下为已
任的强烈的天下意识,才使得 曹操不仅心怀壮志,更道出了气腐儒咂舌之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
当几人称帝,几人 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即使在赤壁之战败北转而经营北方,日月迅转,岁
月催年, 老之将至之时,曹操亦慷慨“神虎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析,志在 千
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
曹操又以历史治世人物为楷模,以开创太平世界为终生大志,在他所咏的历史人物之 中,以周西
佰昌,佰夷叔齐为最,“若天命有归,孤其为周文呼?嘈操志在以周文,齐桓 为模,乐在以周公佰乐自
比,求贤若渴,溢于言表。“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对酒》),天地 间,人为贵”(《关度山》)标
明他广施的爱心和对人的重视;“立君牧民,为之轨则,省刑 薄赋,贵尚节俭”又体现了他重视人民,
皆突现出曹操“民为邦本,本国邦宁”的强烈的天 下意识。
但在曹操平治天下的人生抱负的背后又隐藏着无限的忧患之情。于外忧国忧民,于内 忧已年寿不
永,而世业难就。
“自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写尽了汉未战乱所造成的深重灾难;“生 民自遗
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表现体恤民情,关怀民疾的民本精神;’年之暮奈何, 时过时来微”
(《精烈》)“夜之安得寐,惆怅以自怜”(《秋胡行》)等游仙诗叹桑榆暮景之时, 壮志难酬,功业
未就,忧患之情愈加深刻。
气寺言志”,也正是这些终其一生抱负的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沉积于胸,情郁于 中,自然
要发之于外,曹操将以天下为巳任的真情真志投注于诗歌创作中,便形成了那些 有血有肉的壮丽诗篇。
(二)“明日之行,若出其中”的诗歌意境
曹操诗歌意象特征为大、壮、古、朴。他写自然景物不屑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而 于大处着笔,
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浑朴与状大,以阔大雄奇之象创造阔大雄奇之境。
他写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以粗疏简练 的笔法,
质朴明快的文字,突现大海吞吐日月的气魄和蕴大含深的性格,曾国藩于《日记 八则》言“阳刚者气势
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礴出之,深美者吞吐出之。”曹诗 正体现了这种喷薄出之,气豪力坚,
博大雄浑的特质,他写高山:T 匕上太行山,艰哉何巍 巍。羊肠坡浩曲,车轮为之摧。”(《若寒行》)
着墨不多,但太行的巍峨陡峻,怪石嶙峋却 跃然纸上。他写草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字里行间深
溢的依然是雄浑北阔之气。真可 谓“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敖器之《月瞿巷诗评》)
(三)“古直悲凉,雄浑巷莽”的艺术风格
曹操一生感流离之世,黯民生多艰,怀统一大志,寄瀚墨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 感给其诗以
刚健之气;深沉的忧患意识又给曹诗以凝重之态,悲状之势。《蓬露行》,浩气 奋迈,古直悲凉,音节
词旨,雄姿真朴。”《苦寒行》“取景阔远,写景叙情,苍凉悲壮, 用笔沉郁顿挫,比之《小雅》,更
促数唯米”。(东方树评《蓬露行》综其种种、曹操诗必以 “悲壮雄,古直悲凉”而著称,钟峰曰:“曹
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徐世溥曰: “苍茫浑雄,自有开创之象。”(《榆溪诗话》)
刘熙载亦音:“曹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艺概、诗概》)
观其戎马一生,终其慷慨诗文,曹操以“古直悲凉”之风著称于中国文学史。
二、曹丕一一婉约清丽
建安二十二年,曹丕当立太子,二十五年,废献帝自立魏号,论元黄初,其政治地位 可谓如日中
天,但曹丕自幼博文强识,性好诗文,情思婉约俳恻,颇县诗人云气,且以为“文 章”及,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执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故有清人沈德潜曰: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
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其新变主要体现在 两方面:
(一)人生苦短,忧伤情思的生命意识
曹操乃乱世枭雄,所抒之情多与历史命运,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而曹丕却一改乃父 风格,努力
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强烈生命意识的传达。
他敏感多情,于高朋满座的欢宴上,每“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琴瑟 满堂,
女娥长歌时,又会因“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行》)而心悲;日暖花开,各水潺缓 的自然景物,带
给他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凡露蔽日行》)的忧虑。他甚至以为'年 寿有时而尽,荣乐止
乎其事”、“之国"、亦不可避免。这自然是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生命 意识一一人生苦短,忧伤凄凉
的体现。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又集中体现在曹丕假游子漂泊,借恩妇之相思所传达出的人生 孤苦飘零,
忧伤凄凉。
游子漂泊在外,孤苦无依,有家难归,深黯世态炎凉,人生冷暖。
《杂诗》云: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 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着明月光,天汉国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 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
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问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 会非我乡,
安得久溜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游子徘徊于旷野,思乡情绪“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故乡、
亲人、生命的根,那是漂泊游子孤苦灵魂的归向,但他不能归去,有的只是“问风长 叹息,断绝我中肠
郁之情终无处诉说:“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这种强烈的人生凄 凉情感的体验巳超出了同时代其
他诗人。
与游子愁相应的是恩妇情思,其代表作《燕歌行》其一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 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悚悚思归恋故乡,何在淹留寄他方?贱妾 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
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 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
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草限河梁。该诗被王夫之誉为“倾 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一女子在
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语言清丽, 情思委婉,柔肠百结,深婉感人。
曹丕假征人思妇之鸣的诗与《古诗十九首》不同,《古诗十九首》写游子情思多为切身 感受,而
曹丕身为太子、帝王,其他征人思妇之情如此婉转逼真动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曹丕个人情感的细赋,
诗人气质的浓郁。
曹丕“人生苦短,忧伤凄凉”的个人生命感怀在其它诗中方有鲜明表现,如思念其父之 作《短歌
行》,与其文的《短歌行》同名,但其婉转哀鸣,弓 I 发人生短促的无限喟叹“不悲 身迁移,但悲岁月
驰”。(《清河见挽船土新婚与妻别》),杂言长篇《大墙上蒿行》,大墙上 生蒿,荣会无久时,人生
寿短促,为乐常苦迟。
曹丕诗歌以抒情性代写实性,从对现实的临摹进入到丰富的心灵世界的展示,含蕴深 遂哲思,哀
婉忧伤之情调。
(二)便娟婉约之风
曹丕性情细赋,对人生苦短无常有独特的感怀,又加之善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音韵, 表现在诗文
中便多弱小、柔丽的意象。与其文写起伏的高山奔涌的大海,咆哮的狂风相反, 他多写春风秋月,哀草
寒蝉,浮萍细雨,蟋蟀鸳鸯,如,泛泛绿地,中有浮萍。寄身流波, 随风靡轻。芙蓉含芳,菌苔垂荣。
朝采其实,久佩其英”。(《秋湖行》其三)“淳风动秋草, 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于清河见挽船土新婚与妻别》)这些重新的意 象,必将构成清丽婉约的意境,形成其独特的便娟婉
约之风。
但平治天下,建功立业的英雄之气代替文士之气在曹丕身上亦有体现,在《艳歌何尝 行》中他借
荡子妻之口指出:“舍我高殿,何为泥中?在昔周武,爱暨公旦,载主而征,救 民深炭。彼此一时,唯
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清乱? ”其不畏艰难,昂扬奋发,救民于水 火之中的热忱不减乃父。但纵其
诗文,情感细赋的文人气质,强烈的生命意识,又善清丽 之词,其诗风一改乃父悲壮之气,便娟而婉约。
三、曹植一文集气骨兼备
曹植诗文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这与其异乎寻常的政治遭遇有着有 不可割舍的
联系。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深得曹操赏爱,又“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自幼 树立“戳
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政治抱负,几 欲被立为太子,所
以其前期诗歌多歌唱其理想抱负,洋溢乐观浪漫情调,但单尔不凡的才 华,贵公子的优裕生活和曹操的
宠爱又使他恃才傲物,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终而失宠。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任魏王,诛
杀曹植心腹丁仪兄弟,曹植更是:“号则之易, 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迁都赋序》),
巨大的政治变动,不幸的政治遭遇不仅 对曹植其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诗文也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
响,壮志难酬的激愤,理 想与现实的矛盾占据了他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正可谓人生拂郁,境地相逼,
波然悲云,,音 生于心二
(一)骨气之商、辞采华茂
曹植的诗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其前后期诗歌内容不 同,但慷慨
精神贯穿其中,他的诗哥充满了追求和平,富有气势力量,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特征,形成了,滑气夯商”
的面;同时他在建安文人中又最讲究艺术表现,其诗歌不仅吸收 汉乐府民歌的养料和汉末文人培诗的成
就,更努力在艺术上进行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其诗 语言华丽精炼,声色浏亮和美,描写工整细致,警句
频频,达到了风骨与文采的完善结合, 确如锤蛛《诗品》所言,膏气夯商,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
文质。”
曹操与曹植的诗中都充满了阳刚之气,刚健挺拔,通脱俊爽,但其两者呈现的风貌不 同,曹操以
相王之尊,“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强烈的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其诗于雄深之 中更有老劲,而曹植则
不然,正如敖器之云:“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白赏”。他以公子 之豪,怀,戳力上国,流惠下民”
之志,才思敏捷,下笔琳琅,风流倜傥,洒脱不群,溢射 出少壮气派和青春活力。
其笔下屡屡出现传奇英雄——游侠少年。《白马篇》中幽并游侠,少小离乡,扬声边垂, 骑射超人,
勇猛无敌;《野田黄雀行》中路见不平,“拔剑捎写网”的少年;《暇萌篇》中“抚
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的壮士,即使在《赠白马王彪》中沉郁低回之处,亦有“鸦枭鸣衡 辘,豺狼当
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的怒喊和“大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 又有《各都篇》中写
骑射:“驰聘未能学,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锚,长驱上南山。左挽因 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
仰手接飞莺。”其意象意骤、紧密,实现了出雄夯之势, 可谓气骨之商。
曹植诗歌与曹操诗的质朴、悲凉,曹丕诗的婉约迥异,其语言奇警。,词采华茂”。其 中“秋兰
被长坂,朱华昌绿地。潜鱼跃清波,好鸟鸣商技。”(《公宴》)前两句写静,突出 颜色上的对比;后
两句写动,突出声音上的对比,动静相对,声色互补,美妙和谐。而“捐 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度夫志
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警居百出,情理兼备,词采华茂,风 骨凛然。
(二)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处身世积离的建安时代,又遭受“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吁嗟篇》)之变故,饱尝 人生坎
坷,体验生命旷世的孤独,故曹植诗歌继乃父之“悲”,承乃兄之“忧”,充满了“怨怒”, “太息将
何为?天命与我违! ”“人生处一世,忽若朝露唏。”(《赠自马王彪》哀人生苦短, 命运无常,处
身悲惨;“高树多悲风,海水杨其波”(《野田黄雀行》)“苍蝇涧白黑,谗巧令 亲疏”(《赠自马王
彪》)怨世事不公,骨肉相残,小人多奸。
但曹值诗歌的“哀怨”之情却做到了《诗经》“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庄雅。
“哀而不伤”之情渗透于诗作之中,那些“忧怀从中来”的弃妇诗莫不怀着美好的期望, 企求其
夫有朝一日良心觉醒,故不堕入消沉,绝望之境。其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言志之 作与超旷逍遥,睥睨
万物的游仙工作都能充分体现曹植的“不伤”之情。
“怨而不怒”、柔孜厚”,曹植尝自云:“欢怨非贞则,中和诚可径”,千古绝唱《美女 篇》中
用大量笔墨极写环境之雅,服饰之丽,容颜之美,门第之商,以此来反衬美女“盛年 房室”之哀,怨情
流溢,但直接抒写之时又“怨而不怒”;《士哀》中“君行逾十年,孤妾常孤 栖”、“愿为西南风,长
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将何依? ”荡子出十载,大妇会面遥遥 无期、思妇无限愁思,悲叹皆在
期间,但贞心不改,怨而不怒,甘愿化一缕清风,长驱万 里,入君之怀,曹植借弃妇之口吐露怨怒之情、
但怨而不怒。
览曹植诗文,其诗歌现《诗径》“哀而不伤”之庄雅,蕴《楚辞》窈窕深邃之奇谪,承 汉乐府写实
之笔力,留《古诗十九》悲远之情调,文采气骨兼备。锤蛛《诗品》有言:“陈 思之于文章也”,譬人
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有 Mffio 谢灵运亦 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
八斗”,可见其贡献之大。
综上所述,心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便才”的建安时代,“三曹”对诗歌的贡献非常突出, 自用乐府
古题写时事的曹操起、经营丕、至曹植、文坛诗歌由主叙事而渐趋于主抒情,语 言亦由质朴转问词藻的
华美,为文人五言诗成熟之是时,但“三曹”毕竟诗风各异:曹操 善古直悲凉,曹丕多便婉约清丽之词,
曹植文采气骨兼备。需说明,“三曹”之别,决不仅 限于诗文之上。
参考文献:
1. 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
3.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 李洲泉.三曹诗歌的意象与风格[J].北方论丛 2018. 4
5. 胡明.关于三曹的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 2018. 5
6.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20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