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7.50 KB
- 2021-05-24 发布
一 史学素养
第五部分 考前冲刺
Ⅰ
必考内容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结论指的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一种主观认识。
〔
对应训练
〕
1
.
(2017·
全国卷
Ⅱ
·25)
《
史记
》《
汉书
》
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理解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
C
项。官修史书不一定就比私家撰著更为真实,排除
A
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对历史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排除
B
项;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大,
D
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
.
(2017·
全国卷
Ⅱ
·35)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
赫鲁晓夫回忆录
》
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
.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D
【
解析
】
本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认识能力。材料信息
“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
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被多次修改,体现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D
项正确。材料中回忆录被多次修改说明回忆录作为史料不能完全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且作者在记述自己事迹时也会出现文过饰非的情况,
A
项错误;回忆录被多次修改,其可信度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
B
项错误;版本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无必然关系,
C
项错误。
点拨
回忆录是史料的一种。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进程的痕迹。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在使用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观念、立场、阶级属性、认知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对史料的选择,同样,由于不同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不同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史料的选择。同样一本回忆录,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正是时代影响历史叙述的表现。
3
.
(2017·
天津
·12)2015
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
《
汉书
》
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
……
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
63
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
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
《
汉书
》
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
“
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
,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
摘编自廖伯源
《
昌邑王废黜考
》
(2)
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
《
论语
》《
礼记
》
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
《
汉书
》
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
摘编自辛德勇
《
海昏侯刘贺
》
等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
答案
】
(1)
郡国并行制度。失礼仪,乱制度。
(2)
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
儒学成为正统。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
《
汉书
》
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
【
解析
】
本题综合考查西汉政治及史学研究方法,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
问,
“
制度
”
根据材料信息
“
前
63
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
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
原因
”
根据材料信息
“
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
”“
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
”“
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
”
等概括。
第
(2)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
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
”
等信息归纳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
“
据
《
汉书
》
载
”“
《
昌邑王废黜考
》
”
从史学研究方法方面作答。第
(3)
问,
“
印证的史实
”
根据材料信息
“
刘贺墓出土了
《
论语
》《
礼记
》
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
可知,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
价值
”
围绕出土文物丰富了材料一、二中的历史叙述和分析作答即可;
“
如何看待
”
可结合材料信息
“
刘贺绝非不学无术
……
不足为信
”
,从仅凭出土文物否定
《
汉书
》
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角度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