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00 KB
- 2021-05-24 发布
作业 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下图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 )
A.哲学思想 B.民本思想
C.教育思想 D.经济思想
解析:题图的内容涉及到了孔子的教育对象和学习态度等问题,
属于教育思想。
答案:C
2.下列思想主张中与众不同的是( )
A.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 三项分别是孔子、荀子、孟
子的思想主张,他们都属于儒家学派,而 C 项体现了墨家“尚贤”的
思想。
答案:C
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
上一场( )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 A 项。诸子百家
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 B 项。C 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
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答案:D
4.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
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
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上述主
张的核心是( )
A.为政以德 B.人性本善
C.推行“仁政” D.克己复礼
解析:孟子主张的“制民恒产”“省刑罚,薄税敛”等思想是“仁
政”的具体表现,故 C 项正确。
答案:C
5.“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
威而归其利矣。”主要反映了法家( )
A.主张重赏 B.主张赏罚分明
C.主张法治 D.建议统治者笼络人心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法家主张用刑罚、权威来震慑臣民的法治
主张。
答案:C
6.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
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解析:A 项是墨家的主张,B 项是儒家思想,C 项是道家思想,
D 项是法家思想。
答案:D
7.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
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
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
解析:图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思想,属于儒家;图二体现了
“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
答案:B
8.中国古代的许多成语出自于先秦诸子,下列成语出自于《韩非
子》的是( )
A.舍生取义、反求诸己
B.守株待兔、变故异常
C.朝三暮四、君子之交淡如水
D.兵贵神速、置之死地而后生
解析:注意区分这些成语与诸子百家思想的关联。A 项出自于《孟
子》,强调仁义,养浩然之气;B 项出自于《韩非子》,主张变革,与
时俱进,要求变古易常,嘲笑抱着过去不放的行为如守株待兔;C 项
出自于《庄子》,强调淡泊;D 项出自于《孙子兵法》。故选 B 项。
答案:B
9.时人有云: 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
“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该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 )
A.儒家的“为政以德”思想
B.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C.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D.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解析:题干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
想体现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该思想观点最早由春秋
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故 A、C、D 三项错误,B 项正确。
答案:B
1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
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
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
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尚贤”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才的重视,这
与墨子的“尚贤”思想相符合,故 D 正确。A 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强
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B 是老子的思想主张。C 虽然
是墨子的思想主张,但与人才观无关。
答案:D
1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
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
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
时期的历史。此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 C 正确。
答案:C
12.“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
的一元主义妄想,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
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
A.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D.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
元的场面”这一关键信息。其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多元场面有利
于文化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C
13.有学者在研究古代思想史时发现,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
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可以发展
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
也可能有不同结果。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
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
A. 孔子 B. 韩非子
C. 老子 D. 墨子
解析:本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思辩哲学……生存智慧……自然安慰
……”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他”是老子,强调一切要顺应自
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孔子儒家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
韩非子法家代表,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
的权威来威震臣民,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
爱、非攻”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故排除 A、B、D,
选 C。
答案:C
14.下列材料没有标点符号,为《商君书》原文摘录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理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
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致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
作者在此着重( )
A.认为效法古人、旧礼就没有错
B.批判儒家思想因循守旧
C.说明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材料强调“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认为治理国家不应因循守旧,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意在强调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
答案:D
15.《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当希
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
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
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革
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解析: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
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
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统治者采纳,
因此 A 项正确;“士”这一阶层的出现及统法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
家关注这一主题的条件,故排除 B、C 两项;D 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
这一主题的结果,故排除。
答案:A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材料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
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表达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或主张?
(2)试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分别作简单的评价。
答案:(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材料二体现
的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材料三体现的是法家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和
变法革新的思想。
(2)儒家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其根
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法家的思想是一种进步思想,主张
积极进取、变法改革,反映了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相关文档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92021-05-12 21:56:4511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语言文字运用2021-05-12 15:55:58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62021-05-11 01:29:47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92021-05-10 17:26:5912页
- 【英语】2020届二轮英语复习副词的2021-05-10 14:42:29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02021-05-08 15:10:17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322021-04-29 01:24:38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52021-04-28 11:02:45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172021-04-28 09:17:35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32021-04-27 21:09:0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