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50 KB
- 2021-05-23 发布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诗后各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对这两篇咏梅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梅》一诗在“炼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一枝开”中的一个“一”字,方显“早梅”之“早”,如换为“数”字,则远不及此言为妙。
B.“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诗人使用极其朴素的语词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早梅”味香色泽的特点,同时还寄寓了诗人的生活感受。
C.“驿外断桥边”,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环境。因处在“驿外”和“断桥边”,虽花开而无人欣赏更无人栽培,故因“无主”而深感“寂寞”。
D.在表现梅花顽强的生命力时,两篇作品都用环境作衬托:《早梅》借助的是万木冻折和深雪夜色,《卜算子》则借助了驿外断桥和风雨黄昏。
【答案】B
【解析】B项“直接描写”应该是间接描写。
(2)《卜算子》被公认为陆游的自喻之作,请结合你对陆游的了解,谈谈《卜算子》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梅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开放。它与世无争,胸怀坦荡,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旧。诗人以“群花”
喻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虽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各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长门,汉宫名。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答案】D
【解析】D项,“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莫厌”直接点明了态度。
(2)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6分)
【答案】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2分)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2分)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2分)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①开元末,玄宗耽于政事,贬斥贤臣,本诗是作者被贬荆州时借丹橘言志的作品;②孔子曾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故后世常用“岁寒”借指砥砺节操。
(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写丹橘区别于一般树木,能够经受住严冬的摧残,“犹”字的运用包含着作者对丹橘的赞颂之意。
B、三、四句先以反诘语“岂伊地气暖”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赞美丹橘具有耐寒的节操。
C、五、六句的意思是,丹橘作为上好的水果可以用来款待嘉宾,可是从中原到江南却有山水阻隔,嘉宾难以到来。
D、七、八句承接前面的诗句,意为丹橘的命运难测,只能听其自然,如同寒暑变更四季交替让人无法追寻。
【答案】C
【解析】C项这两句是说丹橘虽好,无奈山高水深,重重阻隔,难以把它运出去,进献给嘉宾。
(2)诗歌最后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答案】C
【解析】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6分)
5.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题目。
咏钱
[唐]罗隐
志士不敢道,储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虎狼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
[唐]徐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仇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注]①梯媒:媒介。②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③夷甫:《世说新语》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诗第一联,深刻分析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徐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答案】C
【解析】 C项,“深深的同情”理解错误,应是批评与讽刺。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相同之处:①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钱”
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②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运用了典故,罗诗没有用典。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