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35 KB
- 2021-05-22 发布
广东省珠海市 2021 届新高考物理一月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千克( kg)、开尔文( K )和伏特( V )均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B.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电子来源于中子的衰变
C.在光电效应的实验中,若增加入射光的频率,则相应的遏止电压也增加
D. α射线来源于原子核内部,是由氦原子组成
【答案】 C
【解析】
【详解】
A.开尔文、千克均为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伏特不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故 A 错误;
B.阴极射线是由电子组成,电子来源于核外电子,故 B 错误;
C.遏止电压
0=k
C
E h WU
e e
则若增加入射光的频率,则相应的遏止电压也增加,故 C 正确;
D. α射线来源于原子核内部,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故 D 错误。
故选 C。
2.如右图所示,在一真空区域中, AB、CD 是圆 O 的两条直径,在 A、B 两点上各放置一个电荷量为+
Q 的点电荷,关于 C、D 两点的电场强度和电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场强相同,电势相等
B.场强不相同,电势相等
C.场强相同,电势不相等
D.场强不相同,电势不相等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电场的叠加原理, C、D 两点的场强如图
由于电场强度是矢量,故 C、D 两点的场强相等,但不相同;两个等量同种电荷的电场关于两电荷的连线
和连线的中垂线对称,故根据电场的对称性,可知 C、D 两个点的电势都与 P 点的电势相同;
故选 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在显微镜中看到的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气体温度不变,运动速度越大,其内能越大
C.温度降低物体内每个分子动能一定减小
D.用活塞压缩气缸里空气, 对空气做功 4.5 ×105J,空气内能增加了 3.5 ×105J,则空气向外界放出热量 1×105J
【答案】 D
【解析】
【详解】
A、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无规则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故 A 错误;
B、气体温度不变,则内能不变,运动速度增大说明宏观的机械能增大,与内能无关,故 B 错误;
C、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故温度降低了,物体内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降低,不是每个分
子的动能都减小,故 C 错误;
D、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公式 U W Q ,由题意知, 54.5 10 JW , 53.5 10 JU ,解得:
51.0 10 JQ ,故空气向外界放出热量 51.0 10 J ,故 D 正确.
4.如图所示,一理想变压器原线圈匝数 n 1=1000 匝,副线圈匝数 n 2=200 匝,原线圈中接一交变电源,
交变电源电压 u= 220 2 sin 100 π t(V).副线圈中接一电动机,电阻为 11Ω,电流表 2 示数为 1A .电表对
电路的影响忽略不计,则 ( )
A.此交流电的频率为 100Hz
B.电压表示数为 220 2 V
C.电流表 1 示数为 5A
D.此电动机输出功率为 33W
【答案】 D
【解析】
A、由表达式可知,交流电源的频率为 50 Hz ,变压器不改变交变电流的频率, A 错误;
B、交变电源电压 u 220 2sin100πt V( ),而电压表读数为有效值,即电压表的示数是
220 2U 220
2 2
mU V , B 错误;
C、电流表 A 2 示数为 1A,由电流与匝数成反比得通过电流表 A1 的电流为 0.2A,, C 错误;
D、通过电阻 R 的电流是 1A ,电动机两端的电压等于变压器的输出电压,由
1 1
2 2
U n
U n 得,变压器的输出
电压为: 2
2 1
1
44nU U V
n ,此电动机输出功率为: 2 2
2I 1 44 1 11 33P U I r W出 , D 正确;
故选 D.
5.一理想自耦变压器如图所示,环形铁芯上只绕有一个线圈,将其接在 a、b 间作为原线圈,通过滑动触
头取该线圈的一部分,接在 c、d 间作为副线圈,副线圈两端连有一电阻 R.在 a、b 间输入电压为 Ul 的
交变电压时, c、d 间的电压为 U 2,在将滑动触头从图中 M 点逆时针旋转到 N 点的过程中
A. U2 有可能大于 U l B.U 1、 U2 均增大
C. Ul 不变、 U 2 增大 D.a、b 间输入功率不变
【答案】 C
【解析】
A、根据变压器的电压关系有
1 1
2 2
U n
U n ,由于 n2<n1,所以 U 2<U 1,故 A 错误. B、C、当滑动触头 M 顺
时针转动时,即 n 2 减小时,输入电压 U1 由发电机决定不变,电压
2
2 1
1
nU U
n 应该减小即降低, B 错误、
C 正确. D、因负载不变,故输出功率减小,则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变小, D 错误.故选 A .
【点睛】 自耦变压器的原理和普通的理想变压器的原理是相同的, 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根据基本的规律分析即可.
6.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国际单位制( SI)中的基本单位的是( )
A.电流强度单位安培
B.电量的单位库仑
C.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D.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答案】 B
【解析】
国际单位制规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 分别为长度、 质量、 时间、 热力学温度、 电流、 光强度、 物质的量. 它
们的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称为基本单位,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推到出来的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
位.安培、开尔文、摩尔都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库仑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故 A、C、D 正
确, B 错误.本题选不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的故选 B.
【点睛】国际单位制规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这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它们在国际单位制分别是什
么,这都是需要学生自己记住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
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5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的偏振现象证明了光波是横波
B.机械波和电磁波一样,从空气进入水中波长变短
C.白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紫光的传播方向改变量最大
D.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偏振片以增加透射光的强度
E.在白织灯的照射下从两块捏紧的玻璃板表面看到彩色条纹,这是光的干涉现象
【答案】 ACE
【解析】
【详解】
A. 光的偏振现象证明了光波是横波,故 A 正确;
B. 机械波从空气进入水中波速变大,波长变长,而电磁波从空气进入水中,波速变小,波长变短,故 B
错误;
C. 可见光通过三棱镜后,传播方向改变最大的紫色的光,红光改变最小。在光的色散中,对于同一种介
质,光的频率越大,介质对其的折射率就越大。而折射率越大,光的折射角就越小,偏转程度就越大。由
于可见光中紫光的频率最大,所以紫色的光线的折射角最小,偏转最大,故 C 正确;
D. 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偏振片以消除玻璃反射的偏振光。故 D 错误;
E. 在白炽灯的照射下从两块捏紧的玻璃板表面看到彩色条纹,是薄膜干涉。故 E 正确。
故选: ACE 。
8.如图所示,光滑半圆轨道竖直放置,在轨道边缘处固定一光滑定滑轮 (忽略滑轮大小 ),一条轻绳跨过定
滑轮且两端分别连接小球 A、B,小球 A 在水平拉力 F 作用下静止于轨道最低点 P。现增大拉力 F 使小球
A 沿着半圆轨道运动,当小球 A 经过 Q 点时速度为 v, OQ 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30°,则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
A.小球 A 、B 的质量之比为 2 ∶2
B.小球 A 经过 Q 点时,小球 B 的速度大小为 2
v
C.小球 A 从 P 运动到 Q 的过程中,小球 A 、B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一定在增加
D.小球 A 从 P 运动到 Q 的过程中,小球 B 的动能一直增加
【答案】 BC
【解析】
【详解】
A.根据题述条件,不能够得出小球 A 、B 的质量之比, A 错误;
B.当小球 A 经过 Q 点时速度为 v,沿轻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为:
vcos 60 °=
2
v
等于此时 B 的速度大小, B 正确;
C.小球 A 从 P 运动到 Q 的过程中,水平拉力 F 做正功,小球 A、 B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一定增加, C 正
确;
D.小球 A 从 P 运动到 Q 的过程中,小球 B 的重力势能一直增加,机械能一直增加,但动能不一定一直
增加, D 错误。
故选 BC 。
9.某课外兴趣小组欲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光电效应现象, V 为理想电压表。 G 为灵敏电流计。电路
闭合后,用绿光照射光电管,发现灵敏电流计发生了偏转。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 P 位置不变,以下说法正
确的是( )
A.保持入射光为绿光,若增大入射光强度,则灵敏电流计的示数会增大
B.换用紫光照射光电管,逸出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比绿光照射时大
C.换用红光照射光电管,则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一定不会发生偏转
D.换用黄光照射光电管,灵敏电流针指针未发生偏转,若只增大入射光强度。灵敏电流计指针可能发生
偏转
【答案】 AB
【解析】
【详解】
A.保持入射光为绿光,若增大入射光强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照射出的光电子数目会增多,从而会使
饱和电流增大, A 符合题意;
B.换用紫光照射光电管,即增大入射光频率,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0kE hv W
知逸出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比绿光照射时大, B 符合题意;
C.用绿光照射光电管,能发生光电效应,说明绿光的频率大于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但无法判断红光的频
率是否大于该金属的截止频率,即换用红光照射光电管,也可能发生光电效应,即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可能
会发生偏转, C 不符合题意;
D.换用黄光照射光电管,灵敏电流计指针未发生偏转,说明黄光的频率小于该金属的截止频率,若只增
大人射光强度,灵敏电流计指针依然不可能发生偏转,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B 。
10.在半导体离子注入工艺中,初速度可忽略的磷离子 P+和 P3+,经电压为 U 的电场加速后,垂直进入磁
感应强度大小为 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有一定的宽度的匀强磁场区域,如图所示.已知离子 P+在磁场中
转过 θ=30°后从磁场右边界射出.在电场和磁场中运动时,离子 P+和 P3+ ( )
A.在电场中的加速度之比为 1:1
B.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之比为 3 :1
C.在磁场中转过的角度之比为 1:2
D.离开电场区域时的动能之比为 1:3
【答案】 BCD
【解析】
【详解】
A.两个离子的质量相同,其带电量是 1:3 的关系,所以由
qUa
md
可知,其在电场中的加速度是 1:3,故
A 错.
B.离子在离开电场时速度 2qUv
m
,可知其速度之比为 1: 3 .又由
2vqvB m
r
知,
mvr
qB ,所以
其半径之比为 3 :1,故 B 正确.
C.由 B 的分析知道,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之比为 3 :1,设磁场宽度为 L ,离子通过磁场转过的角
度等于其圆心角,所以有 sin L
R ,则可知角度的正弦值之比为 1: 3 ,又 P+的角度为 30°,可知 P3+角
度为 60°,即在磁场中转过的角度之比为 1:2,故 C 正确.
D.离子在电场中加速时,据动能定理可得 : 21
2
qU mv ,两离子离开电场的动能之比为 1:3,故 D 正确.
11.空间中有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为 E 。在电场中的 P 点由静止释放一个电荷量为 q、质
量为 m 的带电微粒,经过一段时间后微粒运动至 Q 点,微粒一直在电场中运动。若 P 、 Q 两点间的水平
距离为 d ,重力加速度为 g 。关于微粒在 P 、 Q 两点间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微粒运动的加速度为
qE g
m
B.微粒运动的时间为
2dm
qE
C. P 、 Q 两点间对应的竖直高度为 d D.运动过程中电场力做功大小为 qEd
【答案】 BD
【解析】
【详解】
A.带电微粒受力情况、水平方向有电场力、竖直方向有重力;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合外力
2 2( ) ( )F qE 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微粒运动的加速度为
2 2( )qEa g
m
故 A 错误;
B.水平方向加速度为
1
qEa
m
根据运动学公式可得
2
1
1
2
d a t
解得微粒运动的时间为
2dmt
qE
故 B 正确;
C.微粒在竖直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下降高度
21
2
y gt
解得 P 、 Q 两点间对应的竖直高度为
mgdy
qE
故 C 错误;
D.运动过程中电场力做功
W qEd
故 D 正确;
故选 BD 。
12.图甲是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图,图乙是光电流与加在阴极 K 和阳极 A 上的电压的关系图象,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由图线①、③可知在光的颜色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B.由图线①、②、③可知对某种确定的金属来说,其遏止电压只由入射光的频率决定
C.只要增大电压,光电流就会一直增大
D.不论哪种颜色的入射光,只要光足够强,就能发生光电效应
【答案】 A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线①、③可知在光的颜色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故 A 正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知, Ekm =hv-W 0=eUc,可知入射光频率越大,最大初动能越大,遏止电压越大,可知对于确定的金属,遏
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故 B 正确; 增大电压, 当电压增大到一定值, 电流达到饱和电流, 不再增大,
故 C 错误;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截止频率,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故 D 错误.
故选 AB .
三、实验题 :共 2 小题,每题 8 分,共 16 分
13.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 每 500mL 油酸酒精溶液中有纯油酸 1mL ,用注射器测得 1mL 这样的溶
液共计 80 滴。现将 1 滴这种溶液滴在撒有痱子粉的水面上,这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是 _________m 3;
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在玻璃板上描绘出油膜的轮廓。若用轮廓范围内完整方格的总面积当作油膜的面积,
则计算得到的油膜面积 _______,估算的油酸分子直径 ________。(后两空选填 “偏大 ”或 “偏小 ”)
【答案】 2.5 ×10- 11 偏小 偏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 这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
3 8 11 31 1= 10 mL=2.5 10 mL=2.5 10 m
500 80
V
[2][3] 若用轮廓范围内完整方格的总面积当作油膜的面积,则没有计算到不完整方格的面积,所以计算得
到的油膜面积偏小,由 Vd
S
可知,估算的油酸分子直径偏大
1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如下问题: 一轻弹簧一端固定于某一深度为 h=0.25 m 、
开口向右的小筒中(没有外力作用时弹簧的另一端也位于筒内) ,如图甲所示,如果本实验的长度测量工
具只能测量出筒外弹簧的长度 l,现要测出弹簧的原长 l0 和弹簧的劲度系数,该同学通过改变所挂钩码的
个数来改变 l,作出 F— l 图线如图乙所示.
( 1)由此图线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
(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_______N/m ,弹簧的原长 l0=_______m.
【答案】在弹性限度内,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100 0.15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1] 根据图象结合数学知识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 2) [2][3] 根据胡克定律 F 与 l 的关系式为:
0 0F k l h l kl k h l ,
从图象中可得直线的斜率为 2N/cm ,截距为 20N,故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1 / 100 /k N cm N m,
由
0 20k h l N ,
于是:
0 15 0.15l cm m
考点:考查了胡可定律
【名师点睛】
找到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胡克定律列方程,是解答本题的突破口,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数学
推导能力.
四、解答题:本题共 3 题,每题 8 分,共 24 分
15.如图所示,两块相同的金属板 M 和 N 正对并水平放置,它们的正中央分别有小孔 O 和 O′,两板距
离为 2L ,两板间存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 AB 是一根长为 3L 的轻质绝缘竖直细杆,杆上等间距地固定
着四个( 1、2、3、4)完全相同的带电荷小球,每个小球带电量为 q、质量为 m、相邻小球间的距离为 L ,
第 1 个小球置于 O 孔处. 将 AB 杆由静止释放, 观察发现, 从第 2 个小球刚进入电场到第 3 个小球刚要离
开电场, AB 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整个运动过程中 AB 杆始终保持竖直,重力加速度为 g。求:
( 1)两板间的电场强度 E;
( 2)第 4 个小球刚离开电场时 AB 杆的速度;
( 3)从第 2 个小球刚进入电场开始计时,到第 4 个小球刚离开电场所用的时间。
【答案】 (1)
2mg
q ;(2) 2gl ;(3) (2 2 1) L
g
【解析】
【分析】
【详解】
( 1)两个小球处于电场中时,根据平衡条件
2qE=4mg
解得
E=
2mg
q
( 2)设第 4 个小球刚离开电场时,杆的运动速度为 v,对整个杆及整个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4mg·5L-4 ·qE·2L=
1
2
×4mv 2
解得
v= 2gL
( 3)设杆匀速运动时速度为 v1,对第 1 个小球刚进入电场到第 3 个小球刚要进入电场这个过程,应用动
能定理得
4mg·2L - qE(L +2L )=
1
2
4mv 2
1
解得
v1= gL
第 2 个小球刚进入电场到第 3 个小球刚要离开电场的这段时间, 整个杆做匀速直线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 t 1,
则
t 1=
1
3L
v =
3 gL
g
第 3 个小球离开电场后,只有第 4 个小球在电场中,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2,则
t 2= 1
2
L
v v =
1
2L
v v =
2
2 1
gL
g =
2 2 1 gL
g
所以,从第 2 个小球刚进入电场到第 4 个小球刚离开电场所经历的时间为
t=t 1+ t2=
2 2 1 gL
g
1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 A 点固定一个底端有小孔的竖直光滑圆弧轨道,圆轨道与水平面在 A 点
相切。 小球甲用长为 L 的轻绳悬挂于 O 点, O 点位于水平面上 B 点正上方 L 处。现将小球甲拉至 C 位置,
绳与竖直方向夹角 θ=60°,由静止释放,运动到最低点 B 时与另一静止的小球乙(可视为质点)发生完全
弹性碰撞,碰后小球乙无碰撞地经过小孔进入圆弧轨道,当小球乙进入圆轨道后立即关闭小孔。已知小球
乙的质量是甲质量的 3 倍,重力加速度为 g。
( 1)求甲、乙碰后瞬间小球乙的速度大小;
( 2)若小球乙恰好能在圆轨道做完整的圆周运动,求圆轨道的半径。
【答案】 (1) 2
1
2
v gL ;2)
20
LR 。
【解析】
【详解】
( 1)甲球下摆过程,由机械能守恒有:
2
0
11 cos60
2
mgL mv ①
解得 0v gL ②
设甲乙碰撞后速度分别为 1v 和 2v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0 1 23mv mv mv ③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
2 2 2
0 1 2
1 1 3
2 2 2
mv mv mv ④
解得 2
1
2
v gL ⑤
( 2)乙球恰能做圆周运动,则在最高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
3 3 vmg m
R
⑥
从最低到最高点,根据动能定理有:
2 2
2
1 16 3 3
2 2
mgR mv mv ⑦
由⑥⑦得
20
LR
17.甲、乙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介质中分别沿 x 轴正向和负向传播,波速均为 v=20cm/s 。两列波在 t=0
时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求:
(i)t=0 开始,乙的波谷到达 x=0 处的最短时间;
(ii)t=0~10s 内, x=0 处的质点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的次数。
【答案】 (i)0.5s;(ii )2 次
【解析】
【分析】
【详解】
(i) 乙向左传播,其最靠近 x=0 处的波谷位置的 x 坐标为
2
20 40 cm 10cm
2
x
乙的波谷到达 x=0 处的最短时间为
2
2 0.5sxt
v
(ii) 质点运动到正向最大位移时
y=y 1+y2=20cm
即两列波的波峰同时到达 x=0 位置, 从图线可知, 甲、 乙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 λ1=40cm,λ2=60cm ,由 T
v
可得甲、乙两列波的周期分别为
T 1=2s, T 2=3s
甲的波峰到达 x=0 位置所需时间
1 1t kT 其中 (k=1 ,2,3⋯⋯)
乙的波峰到达 x=0 位置所需时间
2 2 2
2
40t T nT 其中 (n=0 ,1,2⋯⋯)
甲、乙两列波的传播时间相同,可知
t 1=t 2
可得
1 2
2
40kT T nT
即
2 2 3k n
当 k=1 且 n=0 时, x=0 处的质点运动到正向最大位移处, t1=2s;当 k=4 且 n=2 时, x=0 处的质点运动
到正向最大位移处, t 2=8s;即 t=0~10s 内, x=0 处的质点运动到正向最大位移处共有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