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1-05-22 发布
西藏林芝二高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一学段考试(期中)藏(汉)文班试题
一、单选题
1.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讲到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于是诸侯反叛,杀了幽王,拥立宜臼,宜臼即为周平王。从制度层面看,诸侯反叛的正当理由是
A.周幽王的荒唐 B.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C.周王室的衰微 D.周幽王破坏了宗法制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父系家长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3.下列关于王位继承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B.有时是兄终弟及
C.有时是父子相承 D.夏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著名的姬姓封国有晋、燕、卫、鲁等。材料中所叙述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宗法制
5.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共同的纽带是
A.等级关系 B.政治关系 C.臣属关系 D.血缘关系
6.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如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7.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诸侯国,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D.皇帝制度
8.“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首创皇帝制度的是
A.禹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武帝
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A.在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 B.在全国统一文字
C.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管理 D.中央机构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10.秦朝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中央行政体制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1.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
12.元世祖继位后,废除唐宋以来的三省制而实行了只设中书省的一省制,并由皇太子挂名担任中书省的长官。这一措施的积极作用在于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利于走向民主
C.违背了历史潮流 D.加强了地方监察
13.“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オ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元朝统治者设立的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政教事务的行政机构是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宣政院 D.理藩院
15.古代某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你觉得这位官员可能生活在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16.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B.地方一级的决策机构
C.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D.掌管宫廷管理权
17.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君主专制强化 B.皇权受到制约
C.地方权力削弱 D.世袭制度消亡
18.《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是“……官署名。明代始设。洪武十五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殿、东阁各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依据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礼部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19.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是
A.设军机处 B.废除丞相 C.设内阁 D.设中书省
20.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二、材料题
21.地方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3分),说明受到分封的诸侯对天子应承担哪些义务(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资治通鉴》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
材料三科举制包含着这样几种基本精神:一曰公开平等,二曰竞争择优,三曰量才使用,四曰内行管理。这些精神也是西方现代组织理论所强调的普遍主义与感情无涉原则。科举制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2013年12月4日人才交流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2分)?指出材料二中的选官用人制度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具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全家处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
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三省的主要职责(6分)。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4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DBDBD 6—10:BCCDA 11—15:AADCD 16—20:CACAD
二、材料题
21.(1)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姬姓子弟、异姓功臣、先代贵族。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
(2)制度: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
22.(1)标准:注重品德和才能。制度:九品中正制。
(2)积极作用: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们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23.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