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 MB
- 2021-05-22 发布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
1
讲
冷热
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3
-
-
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
过程
1
.
大气热源
(1)
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
:
。
(2)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
2
.
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
辐射
-
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地面
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
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特别提醒
1
.
物体温度越低
,
辐射波长越长
,
因此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温度越来越低
,
波长越来越长。
2
.
地面长波辐射
,
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
,
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
使大气增温。
3
.
同样是
“
高处不胜寒
”,
不同地形的原因不同。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
,
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
;
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
“
供热不足
”
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
;
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
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016
江苏扬州期中
)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1
.
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
,
是因为
(
)
A.
白天地面吸收强
,
夜晚
①
弱
B.
白天反射作用强
,
夜晚
②
弱
C.
白天大气辐射强
,
夜晚
③
弱
D.
白天太阳辐射强
,
夜晚
④
弱
D
-
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大气中
(
)
A.
臭氧层遭到破坏
,
会导致
①
增加
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
会使
②
减少
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
会使
③
增加
D.
出现雾霾
,
会导致
④
在夜间减少
B
-
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
云雾少
,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
近地面气温高
;
晚上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
大气逆辐射弱
,
近地面气温低。第
2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①
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
②
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
③
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
,
④
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
,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
臭氧吸收紫外线
)
减少
,
故
A
项错误
;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
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透明度提高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
,
故
B
项正确
;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
故
C
项错误
;
出现雾霾天气
,
大气逆辐射增强
,
故
D
项错误。
-
1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
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机制。
(2)
在农业中的应用
:
①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
②
利用烟雾防霜冻
;
③
我国宁夏中卫种植西瓜时
,
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
,
使西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表现为
:
减少水分的蒸发
;
白天增温快
,
夜晚降温快
,
增大土壤日温差
,
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
有效减少
(
风沙等造成的
)
土壤养分流失。
-
1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拓展延伸
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
(1)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
①
纬度较低
,
太阳高度大
,
太阳辐射强度大
;
②
地势高
,
空气稀薄
,
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
,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
③
晴天多
,
日照时间长。
(2)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
地势高
,
空气稀薄
,
白天削弱的太阳辐射少
,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
增温快
,
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
地面损失的热量多。
(3)
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
:
①
地势高
,
空气稀薄
,
大气保温作用差
,
因此夏季气温低
;
②
纬度低
,
冬季太阳高度大
,
日照时间较长
,
因此冬季气温较高。
(4)
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
: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
青藏高原地势高
,
空气稀薄
,
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
,
不利于热量的积累
,
且大气逆辐射弱
,
地面损失的热量多
,
所以年均温较低。
-
1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气温的分布和变化
(1)
气温的垂直变化
:
在对流层中
,
海拔每升高
100
米
,
气温约下降
0.6
℃
;
在平流层中
,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
气温的水平分布。
-
1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拓展延伸
逆温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般情况下
,
对流层气温上冷下暖。在一定条件下
,
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
,
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
称为逆温。
-
1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1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思维流程
(1)
文字信息
:
图示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的地形和
8
时气温状况剖面
,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为
20
千米
/
时。
(2)
图示信息
:
图中标示的东西方向
;
在海拔
500~2 500
米的垂直方向上
,
甲地垂直温差
,
等温面最
,
丙地垂直温差最
,
等温面最
,
乙地等温面比甲地稀疏
,
比丙地密集。
(3)
调用原理
:
垂直方向上
,
温差越
,
大气对流运动越
,
大气越
。
最大
密集
小
稀疏
大
强烈
不稳定
-
2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4)
推理判断
:
第
1
题
,
甲、乙、丙三地垂直温差最大的是甲地
→
甲地
最旺盛
;
乙、丙两地垂直温差大体相同
,
但丙地等温面更
→
丙地最
。第
2
题
,
图中显示的是
8
时的气温状况
,
且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为
20
千米
/
时
,
正午前后大约向东移动
80
千米。届时
,
因图中
18
℃
等温面比较平直
,
甲地气温变化
;
乙地等温面将变密
,
垂直温差变
,
且下有湖泊
,
水汽补给充足
,
故乙地可能出现
天气
,
乙地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
;
乙地近地面为
中心
,
丙地位于低压的东侧
,
吹
风
;
甲地将位于低压的西侧
,
吹
风。
尝试解答
1.
2.
对流
稀疏
稳定
不大
大
强
对流
低压
东南
西北
-
2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011
全国大纲卷
,9~10)
一般情况下
,
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区域的地形和
8
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
20
千米
/
时。据此完成第
1~2
题。
-
2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
A.
甲地比乙地稳定
B.
乙地对流最旺盛
C.
乙地比丙地稳定
D.
丙地最稳定
2
.
正午前后
(
)
A.
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
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
丙地刮起东北风
D.
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D
B
-
2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方法技巧
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
,
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1)
随着海拔升高
,
等温面的温度数值逐渐降低。
(2)
等温面向下凹的地区
,
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低
;
等温面向上凸的地区
,
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高。如上图中甲为低温中心
,
乙为高温中心。
(3)
夏季
:
陆地上等温面向上凸
,
海洋上等温面向下凹
;
城市市区等温面一般向上凸。
-
2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013
全国
Ⅱ
卷
,6~7)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
,
完成第
3~4
题。
3
.
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
台风
B.
海陆
分布
C
.
地形
D.
大气环流
4
.
图示
①②③④
四地中
,
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
A.
①
地
B.
②
地
C.
③
地
D.
④
地
C
A
-
2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3
题
,
从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应为台湾
,
图中区域东部地区等温线分布较密且呈环状由四周向中心递减
,
说明气温变化较明显
,
低温中心处应位于台湾山脉
;
受地形的影响
,
西部等温线较稀疏
,
气温变化幅度小
,
说明地势较为平坦。所以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
4
题
,
③
地位于山脉顶部
,
受夏季风抬升作用的影响
,
夏季降水较多
;
①②
两地都位于夏季风背风坡
,
但
①
地地势更低
,
气温更高
,
水汽更不易凝结
,
夏季降水更少
;
冬季
①
地由于地势低平
,
抬升冷却不够
,
降水少于
②④
两地。
①
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
④
地为热带季风气候
,
①
地降水少于
④
地。故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应是
①
地。
-
2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常考图形之
5
]
等温线
图
-
2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考点二
热力
环流
1
.
成因
:
的纬度分布不均
,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
.
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
能
-
3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特别提醒
(1)
通常所说的高压、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面气压状况而言的。在同一地点
,
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空气垂直运动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
,
水平运动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
-
3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016
山西太原一模
)
湖陆风包括湖风
(
出湖风
)
和陆风
(
进湖风
),
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
6—14
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读图
,
完成第
1~3
题。
-
3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该日
,
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
)
A.
陆风转湖风
8:30—9:30
B.
陆风转湖风
10:00—11:00
C.
湖风转陆风
12:00—13:00
D.
湖风转陆风
13:00—14:00
2
.
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
A.
湖陆的热力差异
B.
湖陆的湿度差异
C.
湖陆的海拔差异
D.
湖陆的面积差异
3
.
与夏季相比
,
冬季
(
)
A.
陆风转湖风
提前
B
.
湖陆风转变均提前
C.
湖风转陆风
提前
D
.
湖陆风转变均推迟
B
A
C
-
3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第
1
题
,
可以借助海陆风知识分析。若陆地气温高、湖泊气温低
,
则陆地为低压区
,
湖泊为高压区
,
风由湖泊吹向陆地
,
即湖风
,
此时湖泊上空湿润水汽吹向陆地
,
则岳阳市空气湿度变大
;
相反则为陆风
,
岳阳市空气湿度逐渐减小。图中
10—11
时是湿度明显变化的时间段
,
依上述分析可判断答案。第
2
题
,
热力差异导致气压差异
,
从而形成风向的转变
,
即根本原因是湖陆的热力差异。第
3
题
,
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时吹陆风
,
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时吹湖风
;
湖风转陆风时刻应该在湖泊气温逐渐升高、陆地气温逐渐降低
,
且陆地气温低于湖泊时
;
洞庭湖冬季水域面积小、夏季水域面积大
,
所以洞庭湖冬季白天升温快于夏季白天
,
则湖风转陆风会有所提前。
-
3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热力环流的
形成
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
一个过程
:
近地面冷热不均
→
空气的垂直运动
(
上升或下沉
)→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
空气的水平运动
→
热力环流。
(2)
两个方向。
-
3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3)
三个关系。
①
温压关系。
②
风压关系
:
水平方向上
,
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③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
受热地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
,
冷却地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
3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
海陆风。
影响
:
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
,
降水增多。
-
3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山谷风
。
影响
: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
,
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
,
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
,
易造成大气污染。
-
3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3)
城市风
。
影响
: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
,
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
3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方法技巧
等压面图的判读和
应用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地面受热均匀
,
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
;
地面受热不均匀
,
则往往引起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1)
判读方法。
①
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
,
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
P
A
>P
C
,
P
B
>P
D
。
②
因地面冷热不均
,
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
,
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
,
同一水平面上
,
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
,
下凹处气压低
,
即
P
C
>P
D
,
P
B
>P
A
。
-
4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③
同一垂直方向上
,
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
,
若近地面为高压
,
则高空为低压。
(2)
迁移应用。
①
风压关系
:
在同一水平面上
,
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
图中近地面风由
B
点吹向
A
点
,
高空风由
C
点吹向
D
点。
②
近地面天气状况
:
近地面等压面上凸气压高
,
气流下沉
,
多晴朗天气
(
B
点
);
等压面下凹
,
气压低
,
气流上升
,
多阴雨天气
(
A
点
)
。
③
判断下垫面性质。
A.
判断陆地与海洋
(
湖泊
):
夏季
,
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
,
上凸者为海洋
(
湖泊
);
冬季
,
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
(
湖泊
),
上凸者为陆地。
B.
判断祼地与绿地
:
裸地同陆地
,
绿地同海洋。
C.
判断城区与郊区
: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
,
上凸者为郊区。
-
4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015
四川卷
,7~8)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
,
完成第
1~2
题。
1
.
该城市可能位于
(
)
A.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
°
N
附近大陆西岸
C.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 40
°
N
附近大陆东岸
2
.
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
A.
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
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
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
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D
A
-
42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思维
流程
尝试解答
1.
2.
-
43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
2
.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
水平
气压梯度力
水平
气压梯度
地转
偏向
水平
气压梯度
地转
偏向
摩擦
平行
成一
夹角
-
44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016
浙江绍兴期中
)
下图示意某等高面。
M
、
N
为等压线
,
其气压值分别为
P
M
、
P
N
,
M
、
N
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
~
⑧
是只考虑水平受力
,
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
O
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完成第
1~2
题。
1
.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
,
P
M
>
P
N
,
则
O
点风向为
(
)
A.
⑥
或
⑦
B.
②
或
⑥
C.
④
或
⑧
D.
③
或
④
2
.
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
,
P
M
<
P
N
,
则
O
点风向为
(
)
A.
③
或
④
B.
②
或
⑧
C.
③
或
⑦
D.
⑥
或
⑦
A
C
-
45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
北半球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
方向斜穿等压线
;
高空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
北半球的风风向右偏
,
南半球的风风向左偏。
-
46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
.
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1)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
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2)
风向表示方法
:
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
,
如下图所示。
-
47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3)
在气压场中画风向的方法。
①
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
在等压线图中
,
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
由高压指向低压
),
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
画出实际风向
:
北半球向右偏
,
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偏转
30
°
~45
°
,
高空偏转
90
°
。
③
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
48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4)
风力大小判定
:
在同一幅图中
,
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
,
风力大
,
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
,
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
,
比例尺越大
,
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大
,
风力越大
;
比例尺越小
,
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小
,
风力越小。
(5)
风向的应用
:
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定三力、定近地面或高空。
-
49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
.
影响风力大小的
因素
-
50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思维
流程
尝试解答
1.
2.
-
51
-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2012
全国大纲卷
,9~10)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
120
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第
1~2
题。
1
.24
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
.30~48
小时之间
,
甲地可能经历
(
)
A.
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
连绵阴雨天气
C.
强对流降雨天气
D.
沙尘暴天气
B
C
相关文档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5-22 18:28:42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22 17:28:43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2 00:00:4643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21 12:22:57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1 11:31:061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5:30:34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4:23:5834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5-20 12:10:4011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1:55:02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0 02:07: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