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2.55 KB
- 2021-05-22 发布
题点六 文言文阅读
-2-
-3-
-4-
-5-
■
文言文是近年来语文试题中最为稳固的一部分。这种稳固体现在如下两点
:
一是选文都是人物传记
,
且均出自
“
二十四史
”,
尤其集中在
“
史
”“
书
”
上
,
如《宋史》《明史》《宋书》《后汉书》等
,
选文长度在
600
字左右
;
二是题型稳固
,
近三年来
,
文言文三个客观题一个主观题的框架没变
,
而且考查点也没有变化
,
分别是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和文言文翻译
;
分值稳定在
19
分。文言文复习
,
难在对文言文整体文意的理解、重要语句的翻译
,
难在对文本信息的对应、对位分析。文言文阅读重在知识点的逐一落实。
提分点
15
瞻前顾后
,
意标结合
——
提升文言断句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
,
是最直接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的方式。断句不当
,
一定是没有理解文意
,
不了解文章说了些什么
,
或理解偏颇错误。因此
,
读懂文章
,
把握大意是断句的前提。文言文与现代文一样
,
某类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是相对固定的
,
可以根据词语的词性以及组合情况断句
;
最为明显的是文言虚词
,
其在句中的作用和表达的语气可作为断句的标志。值得提醒的是
,
高考给定的断句题
,
一定有疑难处
,
且在易混处设误
,
故断句时要注意瞻前顾后
,
语意断句与标志断句相结合。
-7-
-
8
-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韩雄字木兰
,
河南东垣人也。
雄少敢勇膂力绝人工骑射有将率材略
。及魏孝武西迁
,
雄便慷慨有立功之志。大统初
,
遂与其属六十余人于洛西举兵
,
数日间
,
众至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共为掎角。每抄掠东魏
,
所向克获。徒众日盛
,
州县不能御之。东魏洛州刺史韩贤以状闻
,
邺乃遣其军司慕容绍宗率兵与贤合势讨雄。
战数十合雄兵略尽兄及妻子皆为贤所获将以为戮
。乃遣人告雄曰
:“
若雄至
,
皆免之。
”
雄与其所亲谋曰
:“
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
,
本望上申忠义
,
下荣亲戚。今若忍而不赴
,
人谓我何。
既免之后更思其计未为晚也
。
”
于是
,
遂诣贤军
,
即随贤还洛。乃潜引贤党
,
谋欲袭之。事泄
,
遁免。
-
10
-
时太祖在弘农
,
雄至上谒。太祖嘉之
,
封武阳县侯
,
邑八百户。遣雄还乡里
,
更图进取。雄乃招集义众
,
进逼洛州。东魏洛州刺史元湛委州奔河阳
,
其长史孟彦举城款附。俄而领军独孤信大军继至
,
雄遂从信入洛阳。时东魏将侯景等围蓼坞
,
雄击走之。又从太祖战于河桥。军还
,
仍镇洛西。
东魏东雍州刺史郭叔略与雄接境
,
颇为边患。
雄密图之乃轻将十骑夜入其境伏于道侧
。遣都督韩仕于略城东
,
服东魏人衣服
,
诈若自河阳叛投关西者。略出驰之
,
雄自后射之
,
再发咸中
,
遂斩略首。除河南尹
,
进爵为公。
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
。孝闵帝践阼
,
进爵新义郡公
,
增邑通前三千八百户
,
赐姓宇文氏。世宗二年
,
除使持节、都督、中徐虞洛四州诸军事、中州刺史。雄久在边
,
具知敌人虚实。每率众深入
,
不避艰难。前后经四十五战
,
虽时有胜负
,
而雄志气益壮。东魏深惮之。天和三年
,
卒于镇。赠大将军。谥曰威。
(
选自《周书
·
列传第三十五》
,
有删改
)
-
11
-
短板发现
判断下列断句的正误。
(
正确的打
√
,
错误的打
×)
1
.
雄少敢勇
/
膂力绝人工
/
骑射有将率材略
(
)
解析
此题断句没有根据名词、动词的搭配考虑语意。应断为
“
雄少敢勇
/
膂力绝人
/
工骑射
/
有将率材略
”
。
2
.
战数十合
/
雄兵略尽
/
兄及妻子皆为贤
/
所获将以为戮
(
)
解析
此题断句没有注意文言句式
,“
为
……
所
……
”
表被动
,
不能断开。应为
“
战数十合
/
雄兵略尽
/
兄及妻子皆为贤所获
/
将以为戮
”
。
3
.
既免之
/
后更思其计
/
未为晚也
(
)
解析
此题断句没有注意虚词
“
之
”
的用法
,
应为
“
既免之后
/
更思其计
/
未为晚也
”
。
4
.
雄密图之
/
乃轻将十骑
/
夜入其境
/
伏于道侧
(
)
×
×
×
√
-
12
-
5
.
寻进骠骑大将军
/
开府仪同三司侍中
/
河南邑中正
(
)
×
解析
此题断句没有考虑文化常识性名词
,
应为
“
寻进骠骑大将军
/
开府仪同三司
/
侍中
/
河南邑中正
”
。
-
13
-
参考译文
韩雄字木兰
,
河南东垣人。韩雄少年时便果敢英勇
,
膂力过人
,
善于骑马射箭
,
有将帅之才。当魏孝武帝西迁时
,
韩雄就慷慨激昂
,
有立功的志向。大统初年
,
韩雄率领属下六十余人在洛西举兵
,
数日之内
,
聚众达千人。与河南行台杨琚形成掎角之势。经常袭掠东魏
,
所到之处皆有所获。部众势力一天天强大
,
州县无法抵挡。东魏洛州刺史韩贤将情况上报
,
邺城派军司慕容绍宗率兵与韩贤合势讨伐韩雄。交战数十次
,
韩雄兵马越战越少
,
其兄长和妻子、儿女都被韩贤捕获
,
将被杀掉。韩贤遣人对韩雄说
:“
如果韩雄来
,
全部赦免。
”
韩雄与亲信谋划说
:“
我奋不顾身而博取功名
,
本来希望向上申明忠义之心
,
下使亲人外戚荣耀显贵。如今如果忍心不去
,
人们将会怎么说我。亲人被赦免之后
,
再思谋计策
,
还不算晚。
”
于是
,
到韩贤军中
,
便随韩贤回到洛阳。他秘密接触韩贤的部下
,
打算偷袭韩贤。事情败露
,
遁逃得免。
-
14
-
当时太祖在弘农
,
韩雄前去拜谒。太祖嘉许了他
,
封他为武阳县侯
,
食邑八百户。派遣韩雄返回故乡
,
图谋更大举动。韩雄于是自募乡兵
,
进逼洛州。东魏洛州刺史元湛丢下州城逃向河阳
,
长史孟彦举城归降。不久领军独孤信率领大军到来
,
韩雄随独孤信入据洛阳。当时东魏将领侯景等人围攻蓼坞
,
韩雄将其击退。又随从太祖参加河桥之战。大军撤回后
,
仍然镇守洛西。
-
15
-
东魏东雍州刺史郭叔略与韩雄边境相接
,
是个很大的祸患。韩雄密谋除掉他
,
轻装率领十名骑兵
,
乘夜潜入郭叔略的境地
,
埋伏在路边。派都督韩仕在郭叔略所据之城以东
,
穿上东魏人的服装
,
假称是从河阳叛投关西的。郭叔略出城追赶
,
韩雄从后面射他
,
连射两箭皆中
,
于是砍下了郭叔略的脑袋。被授为河南尹
,
晋封公爵。不久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邑中正。孝闵帝登基
,
晋封新义郡公
,
食邑增至三千八百户
,
赐姓宇文氏。世宗二年
,
授为使持节、都督以及中、徐、虞、洛四州诸军事、中州刺史。韩雄久在边境
,
全面了解敌人的虚实。每次率军深入
,
不避艰难险阻。前后经历四十五次战斗
,
虽然有胜有负
,
而韩雄志气愈加豪壮。东魏十分害怕他。天和三年
,
在任上去世。追赠大将军。谥号为
“
威
”
。
-
16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比较选项
,
“
异
”
中研判
全国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文断句
,
四个选项
,
其中只有一项正确。而从四个选项的设置看
,
并不是每一个选项的断句点都与其他选项不同
,
而是大部分相同
,
只在某一两个关键处不同
,
这就是
“
异
”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选项的形式
,
初步确定断句的疑难点
,
然后集中精力攻克疑难点的方法。
-
17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典题】
(2018
全国
Ⅱ
卷
,
节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
,
当职割断
,
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
,
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
:“
在郡何以为理
?”
宠顿首谢曰
:“
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
,
主簿镡显拾遗补阙
,
臣奉宣诏书而已。
”
帝大悦
,
涣由此显名。
(
节选自《后汉书
·
王涣传》
)
-
18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
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
19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解题有法
1
.
审题目要点
第一处疑难点在于是
“
涣少好侠
/
尚气力
/”
还是
“
涣少
/
好侠尚气力
/”;
第二处疑难点在于是
“
晚而改节敦
/
儒学习《尚书》
/”
还是
“
晚而改节
/
敦儒学
/
习《尚书》
/”
。
2
.
找答题依据
3
.
答案整合
B
-
20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参考译文
王涣字稚子
,
是广汉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
,
担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
,
崇尚力气武艺
,
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
,
钻研儒学
,
学习《尚书》
,
研读律令
,
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意。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
,
认真负责
,
敢于决断
,
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振
,
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
:“
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
?”
陈宠叩头回答说
:“
臣任用功曹王涣
,
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
;
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
,
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
和帝十分高兴。王涣由此出了名。
-
21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通晓文意
,
借助标志
一、掌握断句的规律
要掌握断句题的诀窍
,
就要学会借助文段中显示句子起始点的词语、文言句式等进行断句
,
借助对话情境以及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几个标志
:
1
.
虚词。
①
发语词
,
位于句首。如
“
盖、夫、其
”
等。
②
语气词
,
位于句末。如
“
耳、乎、哉、焉、也、耶
”
等。
2
.
表示对话、引文的词。如
:“
曰、云、言
”
等。
3
.
表示特殊句式的词。如
“
者
……
也
”“……
者
……
也
”“
何
……
之有
”
等。
4
.
整齐对称的句式。
-
22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二、掌握断句的解题技巧
1
.
通晓文意
首先要通读全文
,
力求对全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
,
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可按
“
四步骤
”
操作
:
①
通读全文
,
了解文意。
②
断出几个大的层次。此时
,
注意句首、句末虚词
,
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③
按照前后顺序
,
边琢磨
,
边试着全面断句。
④
进行检查
,
疑难之处
,
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断。
-
23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2
.
抓住标志
①
抓句首关联词。如
“
苟
……
纵
”“
是故
”“
于是
”“
向使
”“
虽然
”“
然而
”“
无论
”“
至于
”“
至若
”“
是以
”“
继而
”“
纵使
”“
然则
”
等词前面
,
大多可以断开。
②
抓句首语气词。
“
夫
”“
盖
”“
其
”“
唯
”“
斯
”“
盍
”“
且夫
”“
若夫
”“
乃夫
”
等以及表敬副词
“
窃
”“
请
”“
谨
”“
敢
”,
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
,
有领起全句的作用
,
前面可断开。
③
抓句首叹词。如
“
嗟夫
”“
嗟乎
”“
呜呼
”
等
,
前后都可断开。
④
抓句首时间词。如
“
顷之
”“
向之
”“
未几
”“
已而
”“
斯须
”“
既而
” “
俄而
”
等
,
也可以帮助断句
。
-
24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⑤
抓句末语气词。如
“
也
”“
矣
”“
哉
”“
乎
”“
焉
”“
兮
”“
耳
”“
耶
(
邪
)”“
与
” “
欤
”“
而已
”“
也与
”“
也邪
”“
矣哉
”“
也哉
”“
也已
”“
也已矣
”“
焉耳矣
”
等
,
后面可断句。
⑥
抓疑问语气词。
“
何
”“
胡
”“
安
”“
曷
”“
奚
”“
盍
”“
焉
”“
孰
”“
孰与
”“
何如
”“
奈何
”“
如之何
”“
若之何
”“
何如哉
”
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
,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
,
只要贯通上下文意
,
就可断句。
-
25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3
.
知道语法
①
知名词。通读全文
,
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
:
什么人
,
办什么事情
,
采用什么方式
,
取得什么结果等。
②
知动词。文言句式中
,
主谓结构居多
,
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
,
抓住动词
,
以动词为中心
,
找前后结构关系
,
确定主干
,
从而断开句子。
-
26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4
.
明辨句式
①
利用文言文中的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等
,
正确断句。
②
利用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断句。例如
:“……
者
,……
也
”
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
;“
不亦
……
乎
”“
孰与
……
乎
”“
其
……
乎
……” “
安
……
哉
”“
何
……
为
”
等反问句式
;“
为
……
所
……”“
受
……
于
……” “
见
……
于
……”
等被动句式
;“
何
……
之有
”“
唯
……
是
……”
等宾语前置句式
;“
如
……
何
”“
况
……
乎
”“
何
(
以
)……
为
”“
无乃
……
乎
”“
得无
……
乎
”
等固定句式。
-
27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5
.
观察对话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用
“
曰
”“
云
”“
言
”
等词。
6
.
明析修辞
古人写文章
,
十分讲究对仗工整
,
讲究对应
,
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修辞
,
这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7
.
明确总分
依据文段的总分关系
,
也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8
.
懂得常识
文言文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
,
诸如
:
称谓、谥号、年号、地名、年龄、官职等。
-
28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典题】
(2017
全国
Ⅲ
卷
,
节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后面的问题。
许将字冲元
,
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
,
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
,
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
,
遣使请代地
,
岁聘之使不敢行
,
以命将。将入对曰
:“
臣备位侍从
,
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
,
不有以折之
,
则伤国体。
”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
节选自《宋史
·
许将传》
)
-
29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
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
30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解题有法
1
.
审题目要点
用
“
方法
1”
锁定疑难点。题目因此可简化为对
“
初选人调拟
”
和
“
初
/
选人调拟
”
的比较
,
以及对
“
吏得缘文为奸选者
/
又不得诉长吏
”
和
“
吏得缘文为奸
/
选者又不得诉长吏
”
的比较。
结合前后文
,
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
初
”
后要不要停顿
,“
选者
”
前停顿还是
“
选者
”
后停顿。
-
31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2
.
找答题
依据
3
.
答案整合
D
-
32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
,
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
,
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
,
编修中书条例。当初
,
选拔调动人才
,
先要经过南曹
,
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
,
官吏得以改动
,
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
,
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
,
士人没有留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
,
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
,
每年宋方的使者皆不敢去
,
朝廷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
:“
我在侍从的职位
,
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
,
不驳斥他们
,
就会有损国家大体。
”
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
-
33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姜彧字文卿
,
莱州莱阳人也。中统二年
,
彧与荣孙宏入朝
,
因言益都李璮反状已露
,
宜先其未发制之
,
未报。明年春
,
璮果反。时诸郡不为兵备
,
璮即袭据济南。彧弃家从荣
,
招集散亡
,
迎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之。秋七月
,
捕得生口
,
言城中粮尽势蹙
,
彧乃昏夜请见王曰
:“
闻王陛辞时
,
面受诏曰
:
‘
发兵诛璮耳
,
毋及无辜。
’
今旦夕城且破
,
王宜早谕诸将分守城门
,
勿令纵兵
,
不然城中无噍类矣。
”
王曰
:“
汝言城破
,
解阴阳耶
?”
彧曰
:“
以人事知之
,
若待城破言于王
,
晚矣。
”
王悟。
明日贼众开门出降王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璮就擒城中按堵如故
。彧以功授大都督府参议
,
改知滨州。
(
节选自《元史
·
列传第五十四》
)
-
34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
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明日
/
贼众开门
/
出降王
/
下令诸军敢入城者
/
论以军法
/
璮就擒
/
城中按堵如故
B.
明日
/
贼众开门出降
/
王下令诸军
/
敢入城者
/
论以军法
/
璮就擒城中
/
按堵如故
C.
明日
/
贼众开门
/
出降王
/
下令诸军敢入城者论以军法
/
璮就擒城中
/
按堵如故
D.
明日
/
贼众开门出降
/
王下令诸军
/
敢入城者论以军法
/
璮就擒
/
城中按堵如故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首先比较选项
,
然后分析排除。
“
贼众开门出降
”
是一个完整的语句
,
中间不能断开
;“
王下令诸军
/
敢入城者论以军法
”
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
中间要停顿。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35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参考译文
姜彧字文卿
,
是莱州莱阳人。中统二年
,
姜彧与张荣的孙子张宏进入朝廷
,
就上书说益都李璮谋反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
,
朝廷应当在他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先制止他
,
奏书上呈后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春天
,
李璮果然造反。当时各郡没有做军事准备
,
李璮就袭击占领了济南。姜彧抛弃了家小跟随张荣
,
招集流散逃亡的士兵
,
迎接诸王哈必赤进兵讨伐李璮。秋季七月
,
大军捕获到俘虏
,
俘虏说城中的粮食已经用尽
,
形势紧张
,
于是姜彧在傍晚请求见王说
:“
我听说大王在朝廷辞别皇帝时
,
当面受到诏命说
:
‘
出兵是为了诛杀李璮
,
不要牵连无辜之人。
’
如今城池很快就将被攻破
,
大王应该早点告诉诸位将领分头把守住城门
,
不要放纵士兵
,
如果不这样
,
城中
(
恐怕
)
就没有活人了。
”
-
36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大王说
:“
你说城就要被攻破
,
难道你懂得阴阳占卜吗
?”
姜彧说
:“
我是从人事上来推测这件事的
,
假若我等城被攻破了再向您说这些话
,
那就晚了。
”
王明白了。第二天
,
叛军打开城门出来投降
,
王向诸军下令
,
有敢擅自进入城中的以军法论处
,
李璮被擒获了
,
而城中仍然像原来一样秩序井然。姜彧因功被授任大都督府参议
,
改任滨州知州。
-
37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后面的问题。
张问达
,
字德允
,
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
,
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
,
请尽蠲全陕逋赋
,
从之。父丧除
,
起故官
,
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
,
中官利干没
,
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
,
不纳。俄陈矿税之害
,
言
:“
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
典试山东
,
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
,
请亟罢天下矿税
,
皆不报。已
,
巡视厂库。故事
,
令商人办内府器物
,
佥名以进
,
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
,
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
,
又极论守训罪
,
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
节选自《明史
·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
38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
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阉尹一朝衔命
/
辄敢纠弹郡守甚
/
且纠抚按重臣
/
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
/
至箠杀命吏
/
毁室庐
/
掘坟墓
/
不一按问
/
若万方怨恫何
B.
阉尹一朝衔命
/
辄敢纠弹郡守
/
甚且纠抚按重臣
/
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
/
至箠杀命吏
/
毁室庐
/
掘坟墓
/
不一按问
/
若万方怨恫何
C.
阉尹一朝衔命
/
辄敢纠弹郡守
/
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
/
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
/
箠杀命吏
/
毁室庐
/
掘坟墓
/
不一按问
/
若万方怨恫何
D.
阉尹一朝衔命
/
辄敢纠弹郡守
/
甚且纠抚按重臣
/
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
/
箠杀命吏
/
毁室庐
/
掘坟墓
/
不一按问
/
若万方怨恫何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首先比较选项
,
然后分析排除。
A
、
B
两项与
C
、
D
两项的不同之处是
“
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
”,
意思是
“
而孙朝所带领的程守训、陈保之流
,
竟至于将朝廷命官鞭打至死
”,“
至
”,
应为
“
至于、达到
”,
前面应断开
,
排除
C
、
D
两项
;
分析
A
、
B
两项
,
不同之处是
“
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
”,
意思是
“
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
,
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
”,“
甚
”,
表递进
,
应为
“
甚至
”,
排除
A
项。故选
B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39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参考译文
张问达
,
字德允
,
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
,
有好政绩。征召入京授刑科给事中。宁夏发生战事
,
请求全部免除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
,
皇帝答应了。父亲的丧礼后
,
起用任原职
,
历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两座宫殿
,
朝内太监为更多侵吞公家财产
,
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
,
皇帝不采纳。不久进言陈述收取矿税的危害
,
说
:“
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
,
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
,
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所带领的程守训、陈保之流
,
竟至于将朝廷命官鞭打至死
,
毁坏房屋
,
挖掘坟墓。如果一个都不审问
,
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
!”
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
上疏陈述沿途见到的饥荒及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
,
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
,
都没有上报给皇帝。
-
40
-
方法
1
方法
2
即学即练
后来
,
巡视厂库。按旧例
,
让商人采办宫廷器物
,
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
,
叫作佥商。而那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都贿赂皇帝宠幸的人以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
,
皇帝往往就答应了。张问达两次上疏争辩
,
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
,
全都如石沉大海
,
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