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 MB
- 2021-05-22 发布
专题十 近代文明的开启
——
近代前期的世界
时空纵览
·
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发展和完善历程
1
.(2019
课标全国
Ⅲ
,32)16
世纪
,
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
,
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
17
世纪六七十年代
,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
,
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
)
A
.
促进信仰自由
B.
巩固君主立宪
C.
强化专制统治
D.
落实《权利法案》
答案
:
C
解析
:
本题考查英国的宗教改革。
16
世纪时
,
英国宗教改革确立了国王在国教教会中的地位
,17
世纪时查理二世在宗教自由的背景下
,
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
,
实际上就是强化他本人的地位
,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
故
C
项正确
;
查理二世的改革实际上限制了宗教信仰自由
,
故
A
项错误
;
君主立宪制是在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的
,
故
B
、
D
两项错误。
题点
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2
.(2019
课标全国
Ⅰ
,33)
有研究认为
,
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
,
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
,
推翻了殖民统治
,
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
而是发展停滞
,
究其原因
,
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
难辞其咎
”
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
A.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西方国家殖民统治的危害。题干材料强调了西方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给独立后的拉美国家经济带来的后患。结合所学知识
,
可知西方殖民者在殖民扩张中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
,
往往通过
“
移植本国生产方式
”“
发展单一经济
”
等途径将殖民地经济纳入本国的经济体系之中
,
从而导致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
,
故
D
项正确。奴役掠夺土著居民、进行大量移民均属于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和拉丁美洲殖民统治的共同点
,
故
A
、
C
两项错误
;
建立殖民统治的早晚与北美和拉丁美洲的地区差异没有直接关系
,
故
B
项错误。
3
.(2018
课标全国
Ⅱ
,33)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奴隶贸易
(
)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
“
日不落帝国
”
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
:
A
解析
:
16—18
世纪
,
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不断增加
,
这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
,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
故
A
项正确
;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时间与题干不符
,
故
B
项错误
;
新航路开辟之后
,
英国通过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军事力量等
,
最终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
,
成为
“
日不落帝国
”,
故
C
项错误
;
使得奴隶贸易达到极盛的不是开采白银的需要
,
而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故
D
项错误。
题点
三
人性和理性时代的到来
4
.(2019
课标全国
Ⅱ
,34)
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
,
从某种角度而言
,
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
,
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
,
法国大革命
(
)
A.
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
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
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
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题干材料提出了
“
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
”
的历史观点
,
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
,
美国比法国更早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A
项不能说明法国大革命超过了美国革命
,
排除
;
英美也都采取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
故
B
项错误
;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根除专制复辟危险
,
故
C
项错误
;
法国大革命相对于英美两国的革命
,
更坚定地贯彻了启蒙思想家社会平等的思想
,
故
D
项正确。
5
.(2018
课标全国
Ⅲ
,33)18
世纪前半期的法国
,
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
,
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
,
讨论的话题广泛
,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
,
思想极为活跃
,
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
)
A.
启蒙思想逐渐
流行
B
.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
专制王权已经
衰落
D
.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法国的启蒙运动。从题干中的
“18
世纪前半期
”
和
“
‘
参加沙龙聚会
’
讨论的话题广泛
,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
,
思想极为活跃
”
等信息
,
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
故
A
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宫廷文化与民间的关系、专制主义的统治是否走向衰落、贵族与平民的地位是否趋于平等
,
故
B
、
C
、
D
三项错误。
题点
四
14
—
17
世纪中外的文明交流
6
.(2017
课标全国
Ⅰ
,42)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
等
上表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
,
自拟论题
,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
要求
:
写明论题
,
中外关联
,
史论结合
)
参考答案
:
略。
解析
: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目材料列举了
14—17
世纪中外历史大事
,
要求从相互关联的事件中提取信息
,
并拟定论题
,
进行阐述。答题时首先要有一个宏观的方向
:14—17
世纪
,
中国处于明清时期
,
西方国家则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
中西方都面临社会转型
,
但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可据此选择历史事件
,
例如中国官方贸易与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联系
,
可以中西方贸易的不同历史使命为主题进行论述。需要注意的是
,
题目要求从中外关联的角度分析
,
不要单纯从中国或西方的角度回答。
三维
重组
近代前期的世界
政治
1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
前提
:1688
年
“
光荣革命
”
(2)
标志
:1689
年
,
《
权利法案
》颁布
,
确立了议会权力至上的地位
,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
发展
:18
世纪中期
,
责任制内阁
形成并得以完善。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
,
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
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
,
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
(4)
特点
:
议会权力至上
,
君主
“
统而不治
”;
内阁掌握行政权
,
对议会负责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
发展
2
.
美国共和制度的确立
(1)
背景
:
美国独立后
,
实行邦联体制
,
政局动荡不安
(2)
标志
:1787
年宪法的颁布
,
加强了中央集权
(3)
内容
:
①
联邦制
: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②
民主共和制
:
立法权归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
;
行政权归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
;
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4)
影响
: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
,
对世界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
扩张
1
.
新航路的开辟
(1)
背景
: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西欧国家出现
“
寻金热
”;
传播天主教的需要
(2)
过程
:1487
年
,
迪亚士抵达
好望角
;1497—1498
年
,
达
·
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
年哥伦布抵达
美洲
;1519—1522
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3)
影响
: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
,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
促进了
资本主义
的发展
2
.
早期殖民扩张
(1)
概况
:
①
荷兰
:
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
,
通过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
在美洲、非洲、亚洲广占殖民地。
17
世纪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
,
成为
“
海上马车夫
”
②
英国
:
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
,18
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
成为
“
日不落帝国
”
(2)
影响
:
为欧洲提供了
资本原始积累
;
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文化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和牛顿
经典力学
1
.
文艺复兴
(1)
实质
: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神学世界观的
思想解放
运动
(2)
核心
: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
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
代表
: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
十日谈
》、彼特拉克的《歌集》
(4)
影响
: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
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
,
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
世界
2
.
宗教改革
(1)
背景
:
文艺复兴的推动
;
长期受天主教会压榨的德意志因为教皇兜售
“
赎罪券
”
而矛盾激化
(2)
实质
:
披着宗教外衣反对罗马教会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
内容
:
马丁
·
路德发表
“
九十五条论纲
”,
并提出
信仰得救
、《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的主张
(4)
意义
:
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人文主义
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
.
启蒙运动
(1)
兴起
:17—18
世纪兴起
,
倡导
理性主义
,
呼唤理性
,
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
,
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2)
性质
:
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
人物及观点
:
①
伏尔泰
:
提倡
“
天赋人权
”,
反对君主专制
,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
孟德斯鸠
:
反对君主专制
,
提出
“
三权分立
”
学说
③
卢梭
:
社会契约论
,
人民主权说
④
康德
:“
人非工具
”;
提出要自由也要自律
;
尊重他人
(4)
意义
: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发展了人文主义
;
主张变革社会制度
,
建立法制社会
,
为资本主义发展构建蓝图
4
.
经典力学体系
(1)
奠基
: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标志
:1687
年
,
牛顿出版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3)
内容
:
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
等
,
其中运动三大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
,
成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
拓展升华
一、全面认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1
.
确立和发展
在
17
、
18
世纪
,
代议制通过英国、美国、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国家确立
,
主要包括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和法国的议会共和制等。
2
.
代议制的统一性、多样性
3
.
主要特点
:
议会民主、分权制衡、政党政治
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监控与制约
(
防止绝对权力出现
)
。
4
.
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
否定了专制制度
,
避免了少数人独裁
,
保障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
具有民主精神
,
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
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
,
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
,
有效地防止了封建势力的复辟
,
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3)
在这一制度下
,
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
,
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
,
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5
.
国情差异对英美政体差异的影响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英国历史上限制王权的传统有很大关系。英国议会历史悠久
,
议会掌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
资产阶级控制了议会并取得了与王权斗争的一次又一次胜利
,
议会权力越来越大
,
国王权力越来越小。
(2)
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形成与美国独立后的形势密切相关。美国没有封建专制传统
,
独立后就建立了典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
启蒙运动的影响和反殖民的斗争坚定了美国建立共和国的信念
;
政治家们有防止独裁和专制、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主自由的远见卓识。
(
2019
甘肃第一次诊断
)
有史学家指出
:“
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
,
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
(
人民
)
在挣脱旧政府、回归
‘
自然状态
’
后
,
重新建立政府
,
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
,
权力由人民授予。有人视这为一个人们可自行设计
——
以避免过去错误的国度
,
有人赞扬这是一个自然平等的乐园。
”
这场革命指的是
(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日本明治维新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
:
B
解析
:
依据材料
“
这场革命展示社会契约实践的历程
,
证实了自然法学说之可行性
”“
宣布政府是人民所创造
,
权力由人民授予
”
并结合所学可知
,
这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
,
美国独立战争后
,
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
故
B
项正确。
A
项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
,
不符合题意
,
排除。
C
项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
,
不符合题意
,
排除。
D
项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国家
,
不符合题意
,
排除。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中的三个转移、四个特点、四个趋势
1
.
三个转移
(1)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
《权利法案》颁布
)
。
(2)
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
责任制内阁形成
)
。
(3)
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1832
年议会改革
),
后逐渐下移到全体公民。
2
.
四个特点
(1)
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2)
国王是
“
统而不治
”
的虚君
,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3)
内阁对议会负责
,
由议会下院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
,
由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4)
以代议制为基础
,
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3
.
四个
趋势
(
2019
广东广州综合测试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
,
英国下议院可以通过提出弹劾等办法
,
追究政府内外政策失败的责任。这一做法
(
)
A.
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B.
保证了下议院的立法权
C.
加强国王对上议院的控制
D.
推动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题干材料与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无关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下议院对政府的监督与弹劾
,
与下议院的立法权及国王对上议院的控制无关
,B
、
C
两项错误。由
“
英国下议院可以通过提出弹劾等办法
,
追究政府内外政策失败的责任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
,
这有利于推动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D
项正确。
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视域下的欧洲社会转型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迈出了欧洲社会格局重组和西方世界向现代文明转型的最初始的一步
,
成为推动欧洲走向复兴的强劲引擎
,
在决定性意义上标示了欧洲社会的前景走向
,
形塑了现代文明的制度架构
,
奠定了西方世界现代化范式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基础。
1
.
经济基础夯筑
从鄙薄财富到逐利合法
,
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和肯定了人们追求财富的热情
,
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
从而形塑了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价值取向。
2
.
政治格局重构
从神学专制到摆脱封建
,
近代政治形态和价值形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人文主义为武器
,
进行反封建、反教权斗争和新文化创造
,
人文主义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种哲学理念和政治文化思潮
,
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西方世界由此奠定了
“
自由、平等、博爱
”
的普世价值
,
并在这一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政治形态和社会秩序。
3
.
文艺领域繁荣
从禁欲枷锁到人文主义
,
文化事业复兴并逐渐繁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对现世幸福的积极追逐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
这成为个人价值的工具性尺度
,
开启了理性与科学的传统。文艺复兴带来了文学艺术领域的空前繁荣。
(
2019
甘肃临夏二模
)16
世纪的英国
,
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遇变革
,
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
,
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
,
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
)
A.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
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由材料中的
“
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
”
可知
,
宗教改革推动了城市社会秩序的重组
,
故
A
项正确
;
题干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秩序而不是行政机构
,
故
B
项错误
;
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
,
故
C
项错误
;
从题干可知宗教改革有利于城市社会秩序重组而不是阻碍城市转型
,
故
D
项错误。
四、全面认识早期的殖民
扩张
(
2019
辽宁沈阳第二次诊断
)
斯温
·
贝特在《棉花帝国
:
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去与未来》中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
,
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
,
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
(
欧洲人
)
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支付工具
,
到非洲购买奴隶
,
然后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
,
其生产的农产品供欧洲消费者使用。由此可知
,
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
(
)
A.
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
D.
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由
“(
欧洲人
)
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支付工具
,
到非洲购买奴隶
,
然后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
,
其生产的农产品供欧洲消费者使用
”
可知
,
该时期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欧洲人通过棉纺织品贸易将大量的财富集中到欧洲
,
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A
项符合题意
;B
项夸大了殖民扩张的作用
,
故错误
;
材料没有强调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落后
,
故
C
项错误
;
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是在工业革命时期
,
故
D
项错误。
【典例】
(2018
课标全国
Ⅰ
,42)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
1719
年
,
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
,
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
,
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
,
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
,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制造工具
,
种植谷物
,
驯养动物
,
经过十多年
,
生活居然
“
过得很富裕
”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
,
且是
“
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
,
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
。后来
,
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
“
野人
”,
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
,
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
,
还去
“
视察
”
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
,
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
,
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
,
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
要求
: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
,
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解读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情节
: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
,
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
:
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
: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
,
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
,
掠夺财富
,
进行移民
,
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
,
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
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
,
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示例
”
只作评卷参考
,
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
第四步
解后思
1
.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
以文学作品为切入点
,
考查新航路开辟、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
“
三角贸易
”
、人文主义、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
,
体现了教育部考纲要求的目标性与考题的灵活多样性。
2
.
仔细审题
,
严格按要求作答
:
提取小说情节
——
指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
概述和评价该现象。
3
.
对提取的情节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
情节提取于小说
,
与历史现象具有关联性
,
历史现象属于该时代。
4
.
对历史现象的概述
: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
5
.
对历史现象的评价
:
评价历史现象准确全面
,
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
;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