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5.50 KB
- 2021-05-22 发布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初步建立
1949
年中
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
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构建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
60
年
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
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
“
右
”
,更要防止
“
左
”
严重破坏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
左
”
倾错误恶性发展
发展完善
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
依法治国
”
写入宪
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项目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
区别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
区别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
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
代议制民主
)
时 期
国际形势
中国反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1949
—
1956
年
)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尖锐对立。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冷战,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亚洲,美国扩大朝鲜战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战争威胁。同时,扶植日本,力图构建对中国与苏联的包围圈
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毅然参加朝鲜战争,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内政上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起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
—
1976
年
)
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苏联霸权主义不断发展,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中国的安全
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内政上,
20
世纪
60
年代恶劣的外交形势加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左”倾错误
改革开放时期
(1978
年以来
)
两极格局逐步瓦解,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的政策。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内政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