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2 MB
- 2021-05-22 发布
专题六 近现代中国思想的交融嬗变
NO.1
ITEM
ITEM
ITEM
ITEM
NO.2
NO.4
NO.3
高考命题热点化
——
历史考查由
“
考查知识
”
向
“
考查智慧
”
转变,注重鉴古知今
选择题主观化
——
复习内容由
“
教材知识
”
向
“
课程知识
”
转变,拓展知识边界
非选择题自主化
——
答题方式由
“
固化思维
”
向
“
多元思维
”
转变,立足唯物史观
专题跟踪检测
高考命题热点化
——
历史考查由
“
考查知识
”
向
“
考查智慧
”
转变,注重鉴古知今
NO.1
ITEM
统筹理主干
高度析高考
选择题主观化
——
复习内容由“教材知识”向“课程知识”转变,拓展知识边界
NO.2
ITEM
从“雾里看花”到“残花留香”
考点一
高考真题聚焦
解析
设问
引导
事件
限定
人物
限定
时空
限定
根本目的:维护旧有统治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关系。
《
奏定学堂章程
》
,即推行
“
学堂
”
这一新型学校教育制度,以国家律令的方式推行新式学堂教育。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
20
世纪初,介于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之间。
返回
解析
通过探究
《
新学伪经考
》
的焚毁原因,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侧重
核心素养
强调
《
新学伪经考
》
与维新变法的内在联系。
思维含量
提升
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没有障碍,仍是考查康有为的思想主张。
命题材料
传统
返回
解析
通过考查严复翻译
《
天演论
》
的目的,弘扬民族主义精神。
渗透
家国情怀
当前史学界关于
《
天演论
》
的历史地位和学术影响的探讨。
关注
学术热点
严复在翻译
《
天演论
》
时
“
煞费苦心
”
的原因。
强调
历史思考
返回
解析
以
“
诗界革命
”
这一文学体裁的变革切入考查维新派对维新变法理论的宣传。
独特的
命题视角
时间信息
(
甲午战后
)
、人物信息
(
梁启超
)
、事件信息
(
诗界革命
)
。
丰富的
历史信息
返回
横展纵深提能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第三次
高潮
19
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
“
中体西用
”
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第二次
高潮
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第一次
高潮
从民主共和到“以俄为师”
考点二
高考真题聚焦
解析
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培养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
鲜明
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底色
鲜亮
以马克思主义诞生
170
周年切入,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考查,彰显社会主义的
“
道路自信
”
和价值取向。
立意
高远
返回
解析
正确认识工读互助活动在近代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强化
思辨能力
通过一些时评间接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命题
材料新颖
以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折射先进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强调
历史担当
返回
解析
效仿的是俄国的成功之法,非其革命之
“
道路
”
更非其革命之
“
前途
”
。
谨防
设误陷阱
国民党
“
组织之方法不善
”
从而导致革命未成功,需
“
师俄国之法
”
。
认知
历史现象
孙中山在
1923
年为改组国民党而作的一次讲话。
回归
历史现场
返回
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
强调
必备知识
1926
年,即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广东国民政府高举三民主义大旗,聚集大量革命人士。
凸显
时空观念
从逆向思维角度反思军阀所标榜的形形色色的主义内容。
注重
逆向思维
横展纵深提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
模式之争
(
向谁学
)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
政体之争
(
学哪种
)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内容之争
(
学什么
)
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观念之争
(
是否学
)
非选择题自主化
——
答题方式由“固化思维”向“多元思维”转变,立足唯物史观
NO.3
ITEM
高考第
41
题增分策略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直接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是本设问的保分点
汉代儒学: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孔孟儒学:孔子主张
“
仁
”“
为政以德
”“
有教无类
”
;孟子主张
“
仁政
”“
民贵君轻
”
③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④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考生在回答第二小问时,往往会套用程朱理学的特点
(
思辨,强调个人修养
)
进行回答,但与材料存在脱节的情况,由材料中③④两句话可知,宋代儒学重视孔孟儒学,因此在组织答案是要注意儒学的传承,即所学知识与材料的结合,这样答案才会更全面
③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⑤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
《
周礼
》《
左传
》
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
②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
⑥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
《
诗经
》《
礼记
》
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否定后世杜撰之说
主张回归孔孟
回答此问时,很多学生只是通过两则材料中相似信息的提取、归纳,而没有探究这些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没有从唐代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以及近代康有为借助儒学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高度上去认识他们的
“
共通之处
”
,因此在总结答案时,要注意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会概括出
“
为现实服务
”
这一要点
⑥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
《
诗经
》《
礼记
》
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⑦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①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④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区别地看待,理解真正的儒学
儒学是不断发展的
材料中没有明确我们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回答时可以拓展到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即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高考第
42
题增分策略
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因角度给予否定
“
冲击
—
反应
”
模式存在
片面性
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反对
“
冲击
—
反应
”
模式
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
(
“
冲击
”
)
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
—
制度
—
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赞成
“
冲击
—
反应
”
模式
“
专题跟踪检测
”
见
“
专题
跟踪检测(六)
”
(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