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 MB
- 2021-05-22 发布
第
6
讲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1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
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a)
(1)
概念
:
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它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
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
类型
:
按性质和规模不同分为
城市
和
乡村
。
2
.
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d)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
①
丽江古城
“
夏无酷暑
,
冬无严寒
”
的原因
:
夏季海拔高
,
气温低
;
冬季北面有高大的山脉阻挡冬季风的南下
,
受冬季风影响小
,
纬度低
,
气温高。
②
塔里木盆地聚落分布在山麓冲积扇的原因
:
西北地区降水少
,
塔里木盆地的山麓冲积扇
,
地势平坦
,
土壤肥沃
,
水源充足
,
农业较发达
,
因此聚落呈串珠状分布。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1
〔
2016·10
浙江学考
,27(5)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略图。
图中太行山脉东麓有一条古都密集的长廊
,
分析古都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根据题意
“
东麓
”,
说明处于山前冲积扇
,
则该地水源充足
,
土壤肥沃
,
地势平坦。
答案
解析
关闭
位于山前冲积扇
,
地形平坦
,
水资源丰富
,
土壤肥沃等。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2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c)
(1)
选择线路原则
: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
,
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
选择有利地形
,
避开不利地段
(
如断层、沼泽等
),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
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2)
交通线路主导因素及变化
:
社会经济
因素是交通线路建设的主导因素
;
科技进步
使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不断减弱
,
如青藏铁路的建设。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2
(2016·10
浙江学考
,6)
下图为浙江省铁路分布示意图。影响浙江省高速铁路选线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
农业发展水平
B.
城镇分布
C.
原有铁路走向
D.
地形地貌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
高速铁路主要沿城市布局
,
因此影响因素为城镇分布。故选
B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B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3
全球气候变化
1
.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b)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2
.
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c)
(1)
气温变化特点
: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
上升
的趋势
(
如下图
)
。
20
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
1910—1945
年和
1976—2000
年
,1998
年则是最暖的年份。
1860—2002
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2)
降水变化特点
:
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显著
,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增加
,
热带地区增加
,
亚热带地区减少。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1)
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2)
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
,
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3)
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
,
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等。
(4)
气候变暖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3
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
,
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1)
据图可以分析得出
,
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
1830
年野象活动北界
(
)
A.
不断北移
B.
不断南移
C.
不断东移
D.
不断西移
(2)
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A.
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
现代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
,
利于农业灌溉条件的长远改善
C.
历史时期雪线总体降低
,
现代则趋向升高
D.
历史时期我国
1
月份
0
℃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
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第
(2)
题
,
由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
,
可推出历史时期气候在变冷
,
雪线应降低
,
冰川面积扩大
,
而现代气候主要表现为变暖。
答案
解析
关闭
(1)B
(2)C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4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d)
(1)
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
,
如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
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2)
加剧了自然灾害
,
提高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3)
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
使生物的多样性受损。
(4)
对主要生产领域
,
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显著。如农业
,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
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
厄尔尼诺、干旱、热浪、洪涝等
),
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
,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4
(2015·9
浙江学考测试
,15~16)
下图为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变化示意图。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温室气体排放
(
)
A.
美国始终最大
B.
美国人均高于中国
C.
欧盟持续增加
D.
中国处于较高水平
(2)
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
导致全球变暖
,
可能会
(
)
A.
提高粮食生产稳定性
B.
导致生物物种大量增加
C.
缩短高纬河流封冻期
D.
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
美国排放量较高
,
但前期低于欧盟
;
近几十年欧盟排放量有所下降
;
近几十年中国增长速度较快
,
近年来几乎与美国相当
,
但由于中国人口多
,
因此人均比美国少。故选
B
项。第
(2)
题
,
全球变暖
,
引起水热变化
,
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
生物种类减少
,
粮食生产变化较大。气温升高
,
高纬河流封冻期缩短。故选
C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1)B
(2)C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5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
(a)
(1)
概念
:
存在于自然界
,
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
,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
能量
的总称。
(2)
分类
:
按自然属性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
按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分为
可再生资源
与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
其他为可再生资源。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5
(2016·4
浙江学考
,1)
下列既属于清洁能源
,
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
(
)
A.
煤炭
B.
天然气
C.
风能
D.
核能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的分类。煤炭、天然气、核能都是矿产资源
,
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
解析
关闭
C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6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
以煤炭为例
1
.
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b)
从长远看
,
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
,
转向以
可再生
能源
(
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
为主的能源的多样化利用阶段
,
在转换的过渡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2
.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c)
(1)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图。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2)
中国能源结构及变化
:
当前的能源消费构成以
煤炭
为主
,
但煤和石油的生产比例下降
,
天然气、水电的生产和消费比例上升
,
尤其是石油的消费比例增加较快。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逐渐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6
读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示意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特点是
(
)
A.
清洁能源比重上升
B.
原油比例大幅下降
C.
煤炭消费总量下降
D.
能源类型逐步减少
(2)
我国能源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
①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②
能源需求总量下降
③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④
常规能源利用率将下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
,
可以得出我国清洁能源比重上升
,
原油比例上升
,
煤炭消费总量上升
,
能源类型逐步增多
,
故
A
项正确。第
(2)
题
,
我国能源结构的变化
,
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常规能源利用率不会下降
,
能源需求总量上升
,
故
C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1)A
(2)C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7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
,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b)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7
(2016
浙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
)
下图表示
1870
年至
2050
年全球主要能源的生命周期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增长缓慢
,
主要是因为其
(
)
A.
储量较小
B.
开发成本高
C.
输能难度大
D.
环境污染重
(2)
从全球能源生命周期的变化过程
,
可以说明
(
)
A.
人类对能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B.
能源利用种类逐渐减少
C.
人类利用能源总量逐渐减少
D.
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可再生能源多为新能源
,
能量较分散
,
不易收集利用
,
技术和设备要求高。若合理利用
,
可再生能源有无限储量
,A
项错
;
部分可再生能源地区适应性强
,
输能难度不大
,C
项错
;
多数可再生能源为清洁能源
,D
项错。故
B
项正确。第
(2)
题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人类对能源的依赖增强
,A
项错
;
从图中可看出
,
人类使用的能源由过去的传统生物能到后来的煤炭、石油、天然气
,
到现在的核能、水能等
,
能源利用种类不断增加
,B
项错
;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
,
人类利用能源总量不断增加
,C
项错
;
随着科技进步
,
加上意识到部分能源如煤、石油等对全球环境的影响较大
,
人类不断开发新能源
,
即对能源综合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1)B
(2)D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8
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a)
(1)
概念
:
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
,
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
类型
:
按成因与发生过程
,
自然灾害大致可划分为
地质地貌
灾害
(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
、
气象
灾害
(
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
、生物灾害
(
蝗灾、鼠灾等
)
、海洋灾害
(
海啸、风暴潮等
)
等。
(3)
主要特征
:
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8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
(
自然异常变化
)
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
,
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极大威胁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
①
2016
年
2
月
6
日
,
台湾高雄地震
,
造成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②
2017
年
1
月
14
日广东清连高速发生特大交通事故
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④
“……
飞蝗蔽日
,
食禾至尽
,
民饥相食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
台湾高雄地震属于
(
)
A.
地质地貌灾害
B.
气象灾害
C.
生物灾害
D.
海洋灾害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事件且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才属于自然灾害。第
(2)
题
,
地震发生在岩石圈
,
属于地质地貌灾害。
答案
解析
关闭
(1)C
(2)A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3)“……
飞蝗蔽日
,
食禾至尽
,
民饥相食
……”
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
A.
复杂性
B.
群发性
C.
潜在性
D.
突发性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3)
题
,“……
飞蝗蔽日
,
食禾至尽
,
民饥相食
……”
描述的是蝗灾导致粮食绝产
,
进而造成人吃人的现象
,
体现了自然灾害具有群发性的特点。
答案
解析
关闭
B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9
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b)
(1)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洪涝
和
干旱
,
且危害频率高、范围广
;
地震灾害虽没有旱涝灾害频繁
,
但危害程度很大。
(2)
危害
自然灾害是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
,
它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
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
,
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考点
10
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c)
(1)
洪涝灾害的原因
②
人为原因
: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
如破坏植被
,
导致水土流失
;
围湖造田
,
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
占用河道
,
导致泄洪不畅等。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2)
气候因素对我国洪涝灾害的影响
①
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
②
我国暴雨的特点
:
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③
夏季风的强弱与我国的旱涝灾害。
夏季风强的年份
,
南旱北涝
。锋面雨带迅速推移到北方
,
北方降水多
,
易形成涝灾
;
南方降水少
,
易形成旱灾。
夏季风弱的年份
,
南涝北旱
。锋面雨带长期控制南方
,
南方降水多
,
易形成涝灾
;
北方降水少
,
易形成旱灾。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典例
9
我国河流众多
,
其中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治理洪涝灾害是该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读长江流域
1949
年以来发生洪涝灾害的次数图
,
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考点
8
考点
9
考点
10
(1)
图中洪涝灾害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
,
洪涝灾害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
降水量大
B.
支流众多
C.
地势低平
D.
湖泊萎缩严重
(2)
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
,
作用最显著的是
(
)
A.
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B.
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C.
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D.
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由图可知
,
洞庭湖平原洪涝灾害次数最多。洞庭湖地区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
湖泊萎缩严重
,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能力下降
,
导致洪涝灾害增多。第
(2)
题
,
四个选项表示的措施均能减轻洪涝灾害
,
但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
如三峡工程
)
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积洪水
,
明显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压力
,
大大提高防洪能力。
答案
解析
关闭
(1)D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