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9 MB
- 2021-05-22 发布
第
3
课时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主干梳理
考点突破
图表判读
主干梳理
梳图文
·
理脉络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
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
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
.
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
,
谷壁陡峭
,
横剖面呈“
V”
型
中期
向下
侵蚀作用减弱
,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连续河湾
,
、凸岸堆积
,
河谷拓宽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
,
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
状元笔记
】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
一是在河道比较平直时
,
根据地转偏向力分析
;
二是弯曲的河道
,
根据
“
凹岸侵蚀
,
凸岸堆积
”
分析。
向源头
凹岸侵蚀
2.
河流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
出
处
泥沙堆积
洪
(
冲
)
积扇
河流中下游
.
入海口
(
河口
)
三角洲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①
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方便对外联系和
.
③
提供丰富的
.
④
古代河流凸岸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耕地破碎地区
:
乡村的规模相对
.
耕地连片地区
:
乡村规模大
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
平原低地
:
聚落一般沿河成
分布
②山区河谷中
:
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
即高于
的地方
山口
河漫滩平原
运输
农副产品
较小
线状
洪水位
考点突破
破疑难
·
提素养
高考怎么考
(2016
·
全国
Ⅱ
卷
,9
~
11)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
,
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
:
枯水期
,
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
;
汛期
,
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如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
1962
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
,
其中
,
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
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
;2000
年
,
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回答
(1)
~
(3)
题
:
(1)
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
A.1
~
3
月
B.3
~
6
月
C.6
~
9
月
D.9
~
12
月
(2)
水库竣工后
,
水库下游河流
(
)
A.
径流量增大
B.
河道淤积
C.
流速加快
D.
河床展宽
(3)
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
A.
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
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
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
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真题答案
:
(1)D
(2)B
(3)A
解题思路
:
第
(1)
题
,
由材料可知
,
该河流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
,
河床抬高
;
汛期上游下泄径流冲刷河床
,
河床下降
;
由此可判知图中甲是汛期河床的断面
,
乙是枯水期河床的断面
;
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应该是河流由汛期到枯水期的过程
,
结合该河流位于浙江东部
,D
项正确。第
(2)
题
,
水库竣工后
,
由于水库蓄水
,
导致汛期下游水量减少
,
流速减慢
,
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
,
淤积加重
,
河床抬高。第
(3)
题
,
水库竣工后导致下游河道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
,
再加上潮流带来的泥沙
,
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
,
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
,
是为了拦截潮流
,
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
命题素材拓展
】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
“
××
川
”
。
《
现代汉语词典
》
解释
: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河流两边的
“
川
”
是怎样形成的
?
答案
:
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
我们怎么学
考点
1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
要点导学◇
一、河流侵蚀地貌
1.
河流侵蚀方式与河谷特征
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向源头侵蚀
(
溯源侵蚀
)
、向下侵蚀
(
下蚀
)
和向两侧侵蚀
(
侧蚀
)
。不同的河段
,
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
,
地貌各异。如图所示
:
2.
图解
“
凹岸侵蚀
,
凸岸堆积
”
二、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
,
有三种类型
组成
部分
分布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图示
洪积
—
冲积
平原
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
,
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
,
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
—
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
,
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
,
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
,
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口地区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
,
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
,
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
多呈三角形
,
地势平坦
,
河网稠密
,
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
题组例练◇
(2015
·
全国
Ⅰ
卷
,10
~
11)
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
,
不同年份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
,
回答
(1)
~
(2)
题
:
解析
: (1)D
(2)B
第
(1)
题
,
本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读图可知
,1975
~
2004
年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
距离增大说明水深
2
米的点向海洋推进
,
泥沙沉积
;
距离减小说明水深
2
米的点向陆地推进
,
侵蚀作用增强。如下图所示
:(h
1
>h>h
2
)
(1)1975
~
2004
年
,
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2)
推测
1992
~
1997
年期间
(
)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第
(2)
题
,
本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读图可知
,1992
到
1997
年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
,
说明黄河入海泥沙减少。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
河流携带的泥沙可能会增多
;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
则入海泥沙增多
;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
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
,
则入海泥沙增多
;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
导致入海泥沙减少
,
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
2
.
图
1
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
,
图
2
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
(①>②)
示意图。
读图
,
回答下题
:
解析
: D
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其土地利用。图
1
曲流甲处为凹岸
,
乙处为凸岸。根据图
2
可知
,
河流凹岸流速快、凸岸流速慢。流速慢的河岸发生沉积
,
河水较浅
,
不宜作为港口用地。流速快的河岸发生侵蚀
,
可以作为水利设施
(
防洪堤
)
用地。
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
,
正确的是
(
)
A.
甲
——
流速慢
——
沉积作用
——
仓储用地
B.
乙
——
流速快
——
侵蚀作用
——
住宅用地
C.
乙
——
流速慢
——
沉积作用
——
交通
(
港口
)
用地
D.
甲
——
流速快
——
侵蚀作用
——
水利设施
(
防洪堤
)
用地
◇
要点导学◇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点
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
(
冲
)
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成因
地势低
,
气候温暖
,
土壤肥沃
,
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
,
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
,
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
农业发达
;
河网密布
,
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
原等
【
温馨提示
】
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常成为聚落密集区。但是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还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
比如亚马孙平原地区
,
气候闷热潮湿
,
居住条件差
,
人烟稀少
,
聚落极少。
◇
题组例练◇
(2016
·
上海市奉贤区二模
)
“
莫问桑田事
,
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
,
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
,
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
,
人世更悠悠
”
。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
,
结合右图
,
回答
(1)
~
(2)
题
: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
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2)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
A.
流量
B.
流向
C.
汛期
D.
含沙量
解析
: (1)B
(2)B
第
(1)
题
,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
,
可以得出当地地势总体北高南低
,
河流总体自北向南流
,
河流一般在中下游进入形成的中期或后期成熟阶段
,
会出现河湾
,
并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
由此可知乙地泥沙堆积
,
为
“
数家新住处
”
的形成提供条件
,
所以
B
正确。第
(2)
题
,
结合所学的知识
,
可以得出内力作用对河流的影响往往表现为先影响某地地形
,
并由地形的高低起伏影响河流流向
,
所以
B
正确。
图表判读
析图表
·
强应用
河流地貌示意图的判读与应用
【
判读方法
】
1.
判读河流的上中下游
一般情况下
,
河流的上游支流汇入多
,
到中下游支流逐渐减少
,
且流速逐渐降低。图中
A
处河段为上游
,B
处河段为中游
,C
处河段为下游。
2.
判读河段及主要的流水作用类型
一般情况下
,
河流的上游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
;
河流的中游以流水的搬运作用为主
,
也有侵蚀和堆积作用
;
河流的下游以流水的堆积作用为主
,
也有搬运作用。图中河流上游的
A—A′
处
,
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
河流中游的
B—B′
处
,
凹岸侵蚀
,
凸岸堆积
;
河流下游的
C—C′
处主要是堆积作用。
3.
判断河谷形态
(1)
图中河流上游的
A—A′
处
,
河谷横剖面呈“
V”
型。
(2)
图中河流中游的
B—B′
处
,
此处凹岸侵蚀
,
凸岸堆积
,
使河流更加弯曲
,
河谷拓宽。
(3)
图中河流下游的
C—C′
处主要是堆积作用
,
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型。
4.
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
迁移应用
】
1.
根据河流地貌判读区域地形、地势等特点。
2.
根据河流地貌进行区位
(
聚落、农业、工业等
)
选择。
章末整合
地理系统构建
理脉络
·
建体系
点击进入 课时集训
相关文档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2 00:00:4643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21 12:22:57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1 11:31:061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5:30:34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4:23:5834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5-20 12:10:4011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1:55:02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0 02:07:187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13 03:09:5943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5-12 15:50:2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