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1.50 KB
- 2021-05-22 发布
第 7 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 1 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
A.物种内生物多样性 B.物种内生物适应性
C.适者生存 D.遗传和变异
解析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
答案 D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解析拉马克否定了神创论,认为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且提出
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但是具有局限性,没有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没有摆脱神
学的束缚。其进步之处在于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答案 C
3.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 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B.A→B 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
C.B→C 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解析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图中 AB 段下降
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C 段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
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农药的作用不是产生抗药性,抗药性早已存在于该种群,只是将抗药性弱
的个体淘汰了。
答案 D
4.在某小岛上具有不同喙长的某种啄木鸟的个体数量情况如图甲,该种啄木鸟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
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分布在树干中的深度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
度的说法合理的是 ( )
A.都比亲代的喙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
B.都比亲代的喙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C.不一定比亲代的喙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
D.不一定比亲代的喙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
解析由自然选择学说可知,生物的进化是漫长的过程,因此仅一代时间之后的性状是无法判断的,不一
定比亲代的喙长。
答案 C
5.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
风的海岛上,它们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例说明( )
A.突变多数是有害的
B.突变多数是有利的
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
解析突变产生的个体能否存活,决定于环境。对环境适应的变异就是有利变异,对环境不适应的变异
就是不利变异。
答案 C
6.如下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A.适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每一种生物都能产生很多后代,即过度繁殖,众多的后代要想生存下来,
就要获得必需的生活条件如食物、空间等,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就要发生生存斗争;生存斗争
使大量个体死亡,少量个体生存下来;所以曲线理论值与实际值有较大的差距。
答案 B
7.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 。长颈鹿的颈
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表明生物变异是 。变异提供生物进化
的 。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
做 ,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
指 。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 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
的过程。适应是 的结果。
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 不定向的 原材料 (2)自然选择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3)性状 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 自然选择
能力提升
1.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蟹的数量为什么会差别
这么大呢?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中间色个体更适应环境,不易被天敌捕食
B.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生殖能力弱
C.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色个体是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新物种
解析蟹群个体间存在体色差异,在生存斗争中,与环境颜色相适应的中间色个体不易被天敌捕食而得
以生存,A 项正确。体色不同的蟹仍是同一物种,它们的生殖能力没有多大差别,B 项错误。不同体色
的蟹的食物来源基本一致,C 项错误。中间色个体适应性强,但其与浅色蟹和深色蟹仍属于同一物种,
不是新物种,D 项错误。
答案 A
2.一年生植物到秋天死亡,它们却能利用种子过冬,就像许多昆虫利用卵过冬一样,这都是对寒冷气候
的适应,这种现象用达尔文的观点来解释,是( )
A.适者生存的结果 B.遗传变异的结果
C.生存斗争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用这种学说
解释上述现象:生物表现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因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
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答案 D
3.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着状态相同的某种细菌,将
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大小相同)放置在不同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
果抑制该细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 1 中里面的圈),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 1
图 2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 。
(2)图 1 中抑制细菌最有效的是 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 2 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 点。
②细菌种群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 ,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 (填
“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
中 。
解析(1)本实验是研究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大小,可用抑菌圈的大小作为衡量指标。(2)通过抑
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能力越强。(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有抗药性的
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 B 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环境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③在细菌种群中,
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极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选择 ③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4.在实验室里,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某种果蝇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种群,电离辐射能导致雄果
蝇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
(1)图中属于电离辐射对果蝇处理的曲线为 。
(2)用杀虫剂处理,可使果蝇群体中的个体在短期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三代开始个体数量逐渐
回升,这是因为群体中少量的个体具有 ,能 杀虫剂这个环境,在定向的
中得到保存,继续繁殖具有 的后代。
(3)用电离辐射使雄性果蝇不育的处理方法,在遗传学上称为 。
(4)电离辐射与杀虫剂消灭害虫的方法相比,除效果好外,还可防止 ,这对保护环境是
有利的。
解析电离辐射导致雄果蝇不育,使果蝇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数量的降低;若用农药处理这种果蝇,
其数量会暂时下降,但在种群内变异是不定向的,对农药有抗性的个体适应环境,会大量繁衍后代,因
此,一段时间后,果蝇的数量会回升。
答案(1)b (2)抗药性 适应 自然选择 抗药性 (3)人工诱变 (4)农药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