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1 MB
- 2021-05-22 发布
第
5
讲 地球的公转
2017
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
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水平
3
-
4]
1.
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
综合思维
]
2.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人地协
调
观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
[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
[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太阳
1
.
定义:
绕
________
的
运动。
3
.
周期: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叫作一
个
________
年
。
逆时针
顺时针
恒星
4
.
轨道与速度
7
慢
北
夏
1
快
南
冬
[
易误辨析
]
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
1
月初,冬至日为
12
月
22
日前后;远日点为
7
月初,夏至日为
6
月
22
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
含义
地球
公转轨道面
(
即黄道面
)
同
__________
的
交角。目前,其大小
是
_________
。
示意图如下:
赤道平面
23°26′
赤道
黄道
2.
影响
(
1)
引起太阳直射点
在
___________
之间
往返运动。
南北回归线
6
月
22
日
3
月
21
日
9
月
23
日
12
月
22
日
(
2)
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①
_________
度数
=黄赤交角的度数。
②
______
的
度数=
90°
-黄赤交角的度数。
(
3)
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①
_____________
之间
有直射现象。
②
___________
以内
有极昼极夜现象。
[
易误辨析
]
2.
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
1°
,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
黄赤交角增加
(
减少
)1°
,热带范围增加
(
减少
)2°
,寒带范围增加
(
减少
)2°
,温带范围缩小
(
增加
)4°
。
回归线
极圈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昼弧与昼长、夜弧与夜长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如果昼弧长于夜弧,则
昼
____
夜
____
;
如果昼弧短于夜弧,则
昼
____
夜
_____
;
赤道上昼弧等于夜弧,
昼夜
_______
。
长
短
短
长
等长
2.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
分布规律:直射点所在半球,
昼
_____
夜
_____
,
且纬度越高昼
越
_____
;
与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长
短
长
(
2)
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移向哪个半球,该半球昼
变
____
夜变
_____
,
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
越
_____
;
与直射点位置无关。
[
易误辨析
]
3.
太阳直射的地方,昼最长夜最短吗?
提示
不一定。例如,北半球各地只有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长
短
大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
如图甲所示
)
。一天中太阳
高度
______
值
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
如图乙所示
)
。
最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1)
纬度变化规律
直射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二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_________
由
_____________
向
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__________
由
_____________
向
南北两侧递减
规律
总结
“
近大远小
”
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纬线
(90°)
向南北
两侧
_____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
递减
(2)
季节变化规律
最值
变化
北回归线
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
最
____
值
冬至日达
最
____
值
冬至
→
二分
→
夏至逐渐
增
____
南回归线
以南地区
______
日
达最大值
______
日
达最小值
夏至
→
二分
→
冬至逐渐
增
____
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
____
次
最大值
(
直射时
)
,夏至日或冬至日达
最
_____
值
直射点移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
增
_____
规律总结
“
来增去减
”
规律: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正午太阳
高度
______
;反之
_______
大
小
大
冬至
夏至
大
两
小
大
增大
减小
[
易误辨析
]
4.
春秋分时,
40°N
和
40°S
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吗?
提示
相同,因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两条纬线与赤道间隔相同,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更替
夏至
舂分
冬至
秋分
(1)
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随
________
的
变化而变化。
(3)
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
:
____________
月
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季节
夏
冬
过渡
3
、
4
、
5
2.
五带的划分
北温
热
南温
[
易误辨析
]
5.
北极极昼天数为什么比南极多?
提示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不同
(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较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较快
)
,北极圈内的极昼天数
(186
天
)
比南极圈内的天数
(179
天
)
多。
【例
1
】
(2017·
全国文综
Ⅲ
)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
: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
: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
: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
: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
考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和四季
据此完成下题。
当天可能是
(
)
A.4
月
28
日
B.6
月
28
日
C.9
月
2
日
D.11
月
2
日
[
尝试自解
]
________
[
错因诊断
]
对信息理解不全,不能准确判断半球。
[
解题步骤
]
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
“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
第二步,思维路径:极光应该是在
高
纬度,向北望去,应该位于
北
半球。此时应为北半球
冬
半年。
第三步,筛选答案:
D
1.
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
北半球冬季
(1
月
)
北半球夏季
(7
月
)
地球
公转
规律
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
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
直射
点位置
太阳直射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太阳直射北半球,向赤道方向移动
昼夜
长短
变化
12
月
22
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6
月
22
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正午
太阳
高度
12
月
22
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6
月
22
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
太阳
升落
方位
东南升西南落
(
极昼区域除外
)
东北升西北落
(
极昼区域除外
)
日出、
日落
时间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
6
时,日落时间早于
18
时
(
地方时
)
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
6
时,日落时间晚于
18
时
(
地方时
)
2.
其他判断季节的依据
判断
季节的依据,除地球运动相关规律外,还有气温和气压、季风、天气和气候、洋流和水文特征、山地植被和雪线变化、农事活动和极地考察等。
(2019·
苏锡常镇四市调研
)
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左图是天赤道与黄道示意图,右图是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图。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该节气太阳最接近左图中的
(
)
A
.
甲
B.
乙
C
.
丙
D.
丁
2.
关于节气与农事、气象的连线,正确的是
(
)
A
.
春分
——
江淮地区播种小麦
B.
谷雨
——
东北地区采摘茶叶
C
.
大暑
——
长江流域伏旱天气
D.
霜降
——
天山南北油菜花开
解析
第
1
题,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该节气是白露节气,位于秋分日前约
15
天。结合左图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地球公转到最左侧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丙、乙之间是秋分日,丙在秋分之前,太阳最接近左图中的丙地,
C
项正确。第
2
题,春分,我国东北地区种植小麦,江淮地区是秋分左右播种冬小麦,
A
项错误。谷雨节气,江南地区采摘茶叶,东北不产茶叶,
B
项错误;大暑,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是伏旱天气,
C
项正确;霜降,天山南北大雪封山,
D
项错误。
答案
1.C
2.C
【例
2
】
(2016·
上海地理
)
北京
(40°N)
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
(
见下表
)
。
考点二 昼夜长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50°
40°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
尝试自解
]
________
[
错因诊断
]
①
不会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②
不能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
[
解题步骤
]
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
“
40°N
”“
连续三个月
”
;图表信息
“
正午太阳高度
”
。
第二步,思维路径:在连续
3
个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在递减;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
90°
-
(
当地纬度
±
直射点的纬度
)
计算,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
北
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
赤道
,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
南
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
短
夜渐
长
,至昼短夜长。
第三步,筛选答案:
D
1.
昼夜长短分布和变化的三大规律
(
1)
昼夜长短分布
——
抓
“
直射点位置
”
太阳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2)
昼夜长短变化
——
抓
“
移动方向
”
此处的
“
移动方向
”
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
(
南、北
)
移动,哪个半球
(
南、北半球
)
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3)
极昼极夜范围
——
抓
“
直射点的位置
”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
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
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
(
北半球早于
6
时日出
)
西北
(
北半球晚于
18
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
(6
时日出
)
正西
(18
时
日落
)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
(
北半球晚于
6
时日出
)
西南
(
北半球早于
18
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2018·
湖北八校联考
)
下表所列的是
2015
年
12
月
22
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
3
~
4
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昼长
5
小时
30
分
9
小时
09
分
11
小时
25
分
13
小时
56
分
3.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
A
.
甲地
B.
乙地
C
.
丙地
D.
丁地
4.
四地按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
A
.
甲乙丙丁
B.
甲乙丁
丙
C
.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解析
第
3
题,
12
月
22
日
(
冬至日
)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即昼长超过
12
小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
12
小时。第
4
题,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
即为
12
小时
)
。丙、丁两地相对来说离赤道较近,昼夜长短变化比甲、乙两地小,而且丙地更接近赤道,纬度更低。甲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纬度最高。
答案
3.D
4.B
【例
3
】
(2018·
天津文综
)
天津广播电视塔
(
简称
“
天塔
”
)
高度约
415
米。
读图文材料,回答
(1)
~
(2)
题。
考点三 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应用
(1)
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
(
北京时间
)
最可能介于
(
)
A.5
:
00
~
7
:
00 B.8
:
00
~
10
:
00
C.12
:
00
~
14
:
00 D.15
:
00
~
17
:
00
(2)
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
)
A.1
月
15
日到
2
月
15
日
B.3
月
1
日到
3
月
30
日
C.5
月
15
日到
6
月
15
日
D.10
月
1
日到
10
月
30
日
[
尝试自解
]
(1)________
(2)________
[
错因诊断
]
①
不知道塔影朝向,导致时间计算错误;
②
不知道计算正午太阳高度。
[
解题步骤
]
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
“
塔高度约
415
米
”
;图像信息
“
天塔影子此时朝向
”“
比例尺
”
。
第二步,思维路径:第
(1)
题,对比图
2
中的梯形凸出与图
1
中的梯形平台,可知天塔位于梯形平台的正南方。可推断
“
天塔
”
影子此时朝向
西北
方向,说明太阳位于该地的
东南
方向,结合太阳一天中的位置变化可知,此时应是当地上午,天津的地方时接近北京时间。第
(2)
题,结合上题分析,
“
天塔
”
的影长可以通过比例尺计算得出大约为
200
米,
“
天塔
”
高
415
米,说明该日天津太阳高度较大,此时并非正午,正午日影应更短,即太阳高度应更大,天津位于
40°N
附近,太阳高度较大的时间应是太阳直射点位置靠近北回归线的时段,即靠近夏至日。
第三步,筛选答案:
(1)B
(2)C
1.
理解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1)
太阳高度日变化
极点上
非极点地区
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的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没有变化,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有变化,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
(
地方时
12
时
)
,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回归线
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
90°
,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
即
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回归
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
90°
,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
即
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值
回归线
至极点
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
90°
,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
高度
最大
值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
确定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是地方时
12
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2)
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一般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房屋朝北。
(3)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且日影背向太阳;反之,日影越长。
(4)
计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通过下图可以看出,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
α
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H
是互余的,即二者的关系为
α
+
H
=
90°
时效果最佳。
(5)
计算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
h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H
,其关系为:
tanH
=
h/L
。
(2019·
天津十二校二模
)
天津王先生的家是一个高层建筑的二楼,令他苦恼的是因为南楼遮挡,寒冬的正午直到
1
月
16
号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朋友李先生家的顶楼阳台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为了更好地采光晾晒衣服,李先生家的伸缩式晾衣架的高度在不同季节绳索距离楼顶的高度还是要调一调,
据此完成
5
~
6
题。
5.
王先生家的阳台正午时分每年大约有多长时间没有阳光射入
(
)
A.18
天
B.36
天
C.25
天
D.50
天
6.
与上海的同等情况相比较,李先生家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
)
A
.
冬季长,夏季短
B.
冬季长,夏季长
C
.
冬季短,夏季长
D.
冬季短,夏季短
解析
第
5
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南楼产生的影子越长,北楼被遮挡的时间越长。由材料分析可知,王先生家在冬季的正午直到
1
月
16
号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可知,
12
月
22
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天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之后逐渐变大,由此推算,
1
月
16
日距离
12
月
22
日相差
24
日,因此在
12
月
22
日之前的
24
天内,也没有阳光照到阳台,即一共
48
天左右,故答案选
D
项。第
6
题,上海的纬度较天津低,因此冬季和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影子较短,所以在晾晒衣物时,相同情况高度晾衣竿的高度可以低一点,绳索则需要长一点,因此,天津李先生家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较短,故答案选
D
项。
答案
5.D
6.D
1.
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
(40°N)
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
人地协调观
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哪个?请说明理由。
答案
③
更好。图示地区位于华北,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南方。根据图中太阳能热水器朝向可知,房子左侧为北,右侧为南。落叶阔叶树冬季树木落叶,利于阳光照进房屋。夏季遮荫效果好,布局在南侧;冬季,华北地区盛行偏北风,常绿针叶树防风效果好,布局在北侧。
下图为某小区甲、乙两楼的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若上图为南京某小区的楼房分布,为了使住宅楼一楼正午也始终有阳光照射,最好的观察日期是
(
)
A
.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
秋分日
D.
冬至日
2.
甲楼房位于北纬
21°34′
,欲在乙处建一新楼,如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
X
最少应是
(
)
A.10
m B.15 m
C.20
m D.25 m
解析
第
1
题,一年中正午都有太阳光照射,只需保证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有太阳照射就好,南京位于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第
2
题,保证乙楼全年采光充分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
(
冬至日
)
可以采光,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90°
-
|21°34′
+
23°26′|
=
45°
,由图可知甲楼高
20 m
,故甲、乙楼距
X
最少应是
20 m
。
答案
1.D
2.C
2.“
曼哈顿悬日
”
是指在纽约
(
约
40°N
,
74°W)
曼哈顿出现的妙境,由于街道大多呈现棋盘式布局,并且高楼林立,日落时就有阳光洒满某条大街的
“
悬日
”
现象,下图为
2014
年当地时间
7
月
11
日的现象。
综合思维
判断图示景观所在街道的大致走向,并说明理由。
答案
大致东南
—
西北向。
7
月
11
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图示为日落悬日景观,故街道和日落光线平行,为东南
—
西北向。
(2017·
全国文综
Ⅱ
)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
(
位置见下图
)
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
据此完成下题。
3.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
A
.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
12
时
解析
最佳测试期为
11
月至次年
4
月,该时段内该测试场太阳基本上每天从东南方升起,但春分日当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春分日之后到
4
月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该测试场纬度在
68°N
以北,且最佳测试期包含冬至,则肯定出现了极夜现象,因此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该测试场主要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该测试场冬至日昼长为
0
时
(
极夜
)
,春分日昼长为
12
时,春分日之后至
4
月期间,其昼长大于
12
时,因此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大于
12
时。故选
B
。
答案
B
3.
近几年,鸟类学家研究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微型光感定位仪是研究的工具。工作原理是通过记录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即日出日落变化
(
记录时间为北京时间
)
,进而估测鸟类所处的地理位置
(
某地某日昼长有资料可查
)
。
区域认知
说明估测鸟类所处的经纬度计算原理。
答案
经度值:先算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中间值,再根据中间值应为当地地方时
12
点,确定经度;
(
也可根据算出的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
纬度值:依据当天的日出日落时间算出昼长,结合日期确定当地纬度。
下图所示的是我国某楼盘的方位和北京时间
15
时的太阳光线,该日该楼盘南面阳台能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长为
9
小时
40
分钟。
据此回答
4
~
5
题。
4.
该楼盘最可能位于
(
)
A
.
上海
B.
北京
C
.
成都
D.
乌鲁木齐
5.
该地该日昼长约为
(
)
A.9
小时
40
分钟
B.10
小时
40
分钟
C.12
小时
40
分钟
D.13
小时
40
分钟
解析
第
4
题,该楼盘位于北半球,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当北京时间为
15
时,该地太阳光线从南偏西
40°
直射阳台,说明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
12
+
2
小时
40
分=
14
时
40
分,与北京时间相差
20
分钟,从而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为
115°E
,所以
B
正确。第
5
题,首先以二分日为例计算南北阳台光照时间。二分日昼长
12
小时,日出正东,当太阳光线东偏南
40°
时,南阳台才能被太阳光照到,结合地球自转速度可知,需要时间
2
小时
40
分钟,据此可以计算出南阳台二分日时被阳光照射的时间为
9
小时
20
分钟。该日南面阳台太阳能够照射的时间为
9
小时
40
分钟,比二分日长
20
分钟,说明下午太阳照射时间比二分日长
20
分钟,则昼长比二分日长
40
分钟,为
12
小时
40
分钟。
答案
4.B
5.C
4.
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天文观测,于太阳直射
5°S
当日北京时间
12
时
16
分测得
2
米直立杆子的杆影长恰为
2
米,杆影朝向如下图所示。
地理实践力
绘出甲地两分日地平线以上太阳运动轨迹,并在地平圈与运动轨迹间注明正午太阳高度角,说出甲地相对于北京的方位。
答案
轨迹如图;
50°
;西北
(
西、西偏北
)
。
6.
(2018·
浙江学联
8
月调研
)
下图为一游客在比萨某日正午时从高空拍摄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景观图,该塔高
55
米。
该游客游览比萨斜塔后的以下观点,判断其是否可信并说明理由。
观点一:拍照后的几小时内,塔影将向图中的
M
方向移动。
观点二:一年中某段时期的正午,建筑物
N
处的底层朝南窗户将被塔影遮盖。
答案
观点一可信。据拍照时间可知,正午塔影朝向北方,即图的左面是北方,右面是南方,上面是东方,下面是西方;正午后,太阳向西移动,位于西南方向,塔影将向东北方向移动。
观点二可信,冬至日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
23.5°
,此时塔影最长,若正午太阳高度
30°
估算,影长大约是
95
米,已遮盖。
地球运动与生产、生活
在没有现代天文学知识及精密观测仪器的情况下,古人利用一种简单易行的观测方法和一种相应的观测仪器来确定节气。这种观测方法称为高表测影法,相应的仪器就是圭表。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正午时处于最高的位置。但季节不同,正午太阳的高度也不相同,夏季时太阳高一些,冬季时低一些。
热点一 古人利用圭表确定节气
因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了太阳高度变化造成的物体影长变化与岁月周期变化的相关性,进而确立了最早的几个节气
——
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由于我国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当正午时,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圭表中的圭尺朝南北方向放置,垂直的表因太阳照射形成的影子正好落在圭尺上。到了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影子最长;而到了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影子最短。经过长期的反复观测记录正午日影,确定了一年中影子最长最短的位置,因此确立了夏至与冬至。
而两次冬至或夏至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回归年。在确定了回归年周期之后,人们把一年的时间再二十四等分,即得出了二十四节气,古人把这种方法叫
“
平气法
”
。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
我国古人利用冬至日间隔来计算回归年,所测量计算的结果十分精确。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时间精度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由于圭表中表的高度与测量精度呈正比,所以,在我国有一部分的圭表设计的非常高大,比如河南的登封观星台。
(2019·
福建泉州单科质检
)
位于河南省贾湖遗址
(33.5°N)
中发现贾湖先人将骨笛和叉形器组合起来,做成原始
“
圭表
”
,观测正午日影。下图示意该原始
“
圭表
”
使用原理
(
图中
①②③
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时的日影末端位置
)
,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贾湖先人利用骨笛和叉形器观测时,应将
(
)
A
.
两根木桩按东西对位,叉形器置于东端
B
.
两根木桩按东西对位,叉形器置于西端
C
.
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南端
D
.
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北端
2.
当贾湖先人进行农作物春播时,骨笛上正午日影末端位于
(
)
A
.
①
、
②
之间,正在向
②
处移动时
B
.
①
、
②
之间,正在向
①
处移动时
C
.
②
、
③
之间,正在向
③
处移动时
D
.
②
、
③
之间,正在向
②
处移动时
解析
第
1
题,我国河南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其正南方,日影朝正北,因此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南端。故
C
正确。第
2
题,读图可知,
①
处日影最长,应代表冬至日;
③
处日影最短,应代表夏至日,
②
位于
①③
之间,为二分日。一般我们把
3
、
4
、
5
月份视为春季,因此贾湖先人进行农作物春播的时间应选在春分与夏至之间,即
②
、
③
之间,正在向
③
处移动时。故
C
正确。
答案
1.C
2.C
(2018·
安徽蚌埠第二次质检
)
圭表
(
下图
)
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直立的标杆为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刻板为圭。用其测量正午表影长度,可确定节气、划分季节和制定历法等。据《淮南子
·
天文训》记载: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八尺之景,修径尺五寸
(tan31.6°
=
0.62
;
tan79.40
=
5.3
;
tan58°
=
1.6)
。
据此完成
3
~
4
题。
3.
《淮南子
·
天文训》中记述的圭表,其位置可能接近
(
)
A
.
广东省广州市
(23°06′N
)
B.
江西省南昌市
(28°40′N)
C
.
河南省开封市
(34°35′N)
D
.
辽宁省沈阳市
(41°48′N)
4.
若当地
“
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五尺
”
,则适逢的民族节日是
(
)
A
.
汉族元宵节
(
农历正月十五
)
B
.
傣族泼水节
(
公历清明节前后
)
C
.
苗族龙舟节
(
农历五月下旬
)
D
.
鄂伦春族篝火节
(
公历六月下旬
)
解析
第
3
题,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如冬至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α
,则可知
tanα
=
8/13
=
0.62
,对照材料可知,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31.6°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则可以算出该地纬度为
58.4°
-
23.5°
=
35.9°
,结合选项,其位置可能接近河南省开封市。第
4
题,若当地
“
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五尺
”
,可知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58°
,根据上题计算出该地纬度为
35.9°N
,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
3.9°N
,即为春分之后一段时间,结合四个选项,则适逢的民族节日是清明节前后的傣族泼水节。
答案
3.C
4.B
1.
地转偏向力与轨道的磨损
受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会向右偏转,火车会对前行方向右侧的铁轨磨损加大。如:京广线上的火车自北京向广州疾驶时,西侧的铁轨更容易受到磨损。
2.
对港口建设的影响
受
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在运动过程中,会向右偏转,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如长江下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
热点二 地转偏向力与生产生活
5.
从宁波开往杭州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是
(
)
A
.
对北边铁轨磨损较严重
B.
对南边铁轨磨损较严重
C
.
两边铁轨磨损一样严重
D.
对两边铁轨都无磨损
解析
地球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从宁波开往杭州的列车自东向西行驶,所以列车右侧铁轨磨损比较严重,即北边的铁轨磨损较严重。
答案
A
(2018·
天津市五区县高三模拟
)
读四川盆地某河段示意图,
完成下题。
6.
该河段的主航道位于
(
)
A
.
①②
B.
①④
C
.
②③
D.
③④
解析
主航道应该位于河流的侵蚀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受物体运动惯性的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段的主航道选择河道较深的一侧
(
受到侵蚀的河岸
)
。据图可知:
①
位于河道的凹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
③
位于河道的凸岸,受流水的堆积作用;
②
、
④
河岸比较平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右偏转,
④
岸受流水侵蚀作用,
②
岸受流水堆积作用,所以该河段的主航道位于
①
、
④
,
B
项正确。
答案
B
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
α
与正午太阳高度角
H
是互余的,即二者的关系为
α
+
H
=
90°
时效果最佳。
热点三 太阳能板的调整
(2019·
邯郸高三检测
)
为节能减排,邯郸市新建区全部安装可以通过电脑调控太阳能板与水平面夹角的路灯和路口红绿灯。下图为拍摄的邯郸市红绿灯照片。
读图完成
7
~
8
题。
7.
邯郸市太阳能路灯的太阳能板一年中的调整角度范围是
(
)
A.90
° B.66°44′
C.23°26
′ D.46°52′
8.
当邯郸市太阳能板与水平面夹角最小时
(
)
A
.
黄河下游河段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B
.
我国东北小麦播种正忙
C
.
河北高三学生正进行
9
月摸底考试
D
.
开普敦正值多雨期
解析
第
7
题,邯郸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能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太阳能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大;该夹角的调整范围就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即为
46°52′
。第
8
题,当太阳能板与水平面夹角最小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开普敦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处于冬季,温和多雨。黄河下游河段可能出现凌汛现象在冬春或秋冬过渡时期;东北小麦播种多在春季。
答案
7.D
8.D
天安门广场每日升降国旗的时间是根据北京天文台提供的北京地区太阳出没时间表确定。太阳上缘露出地平线,下缘恰好离开地平线的时刻为升旗时间,下缘落入地平线开始至上缘恰好消失的时刻为降旗时间。天安门广场每次升旗的时间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确定为
2
分零
7
秒。从
6
月
22
日至
12
月
30
日,升旗时间由
4
时
46
分逐渐推迟到
7
时
36
分,平均每天推迟
52
秒钟。
热点四 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
每天清晨,有许多人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如果天安门广场连续三天的升旗时间
(
北京时间
)
如下表所示,
据此回答下题。
升旗时间
第一天
5
:
49
第二天
5
:
50
第三天
5
:
51
9.
关于这段时间里,下列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
A
.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减慢
B.
我国北方气温逐渐升高
C
.
我国南方可能有冻雨出现
D.
天津的正午日影渐长
解析
根据
3
天以来,北京天安门的升旗时间都早于
6
点,判断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升旗时间越来越晚,判断此时北半球的昼长越来越短,说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
答案
D
北京
(116°E)
天安门广场每天早晨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时刻而定时。
据此回答
10
~
11
题。
10.
春分日,天安门广场升旗时北京时间为
(
)
A.6
时整
B.6
时
16
分
C.5
时
44
分
D.6
时
8
分
11.
下列节日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
)
A
.“
五一
”
劳动节
B.“
七一
”
建党节
C
.“
八一
”
建军节
D.“
十一
”
国庆节
解析
第
10
题,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故全球昼夜平分,日出时间都为当地
6
点,故
116°E
为
6
点,北京时间为
120°E
的地方时,故地方时早
16
分钟。第
11
题,升旗最早即日出最早,即昼长最长,北半球昼长最长为夏至日
(6
月
22
日
)
,越接近夏至日昼长越长。
答案
10.B
11.B
相关文档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2 00:00:4643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21 12:22:57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1 11:31:061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5:30:34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4:23:5834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5-20 12:10:4011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20 11:55:02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5-20 02:07:187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5-13 03:09:5943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5-12 15:50:2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