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00 KB
- 2021-05-22 发布
限时规范训练三
1.下列关于乳酸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乳酸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
B.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 CO2
C.乳酸菌与醋酸菌的细胞结构相似
D.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乳酸菌
答案 B
解析 乳酸菌属于细菌,其遗传物质是 DNA;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
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 CO2;乳酸菌与醋酸菌都属于原核
生物,二者细胞结构相似;泡菜制作主要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发酵过
程。
2.下列有关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
B.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的发酵作用
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果胶
D.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坛盖边沿的水槽中的水
答案 D
解析 在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维持稳定,
A 项错误;泡菜制作中起发酵作用的微生物有乳酸菌和假丝酵母,B
项错误;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将糖类分解为乳酸,C 项错误。
3.下列关于泡菜制作过程中材料和泡菜坛的选择,错误的是( )
A.泡菜坛要选择密封性好的坛子
B.选择的材料应质地鲜嫩,无烂痕,无虫咬
C.坛盖边沿的水槽应保持干燥,防止泡菜腐烂
D.坛盖边沿的水槽中应注满水
答案 C
解析 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在新鲜蔬菜入坛后,要保证其发酵所需
的无氧环境,需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防止空气进入。
4.在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没有腌制的蔬菜中也含有一定
量的亚硝酸盐。在腌制几天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最高峰,
但随着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
的繁殖,使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最后维持稳定。
5.泡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等无机物,既能为人体提供充足
的营养,又能预防动脉硬化等疾病。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不需要控
制的因素是( )
A.腌制时间 B.环境温度
C.食盐用量 D.泡菜坛容积
答案 D
解析 腌制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泡菜的口味,A 项错误;环境温度会影
响微生物的代谢水平,B 项错误;食盐能够抑制杂菌生长,又影响泡
菜的口味,C 项错误;泡菜坛容积对泡菜的质量不产生影响,D 项正
确。
6.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
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C.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 D
解析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
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
形成玫瑰红色复合物,A 项正确;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
将显色后的样品液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
亚硝酸盐的含量,B 项正确;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亚
硝酸盐浓度越大,呈现的颜色越深,C 项正确;由亚硝酸盐检测原理
可知,显色反应过程是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因此显色反应后亚硝酸
盐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D 项错误。
7.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A.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B.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制备溶液——比色
C.制备溶液——制备样品处理液——制备标准显色液——比色
D.制备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答案 D
解析 在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时,先制备溶液,再制备标准显色
液和样品处理液,最后进行比色,因此 A、B、C 三项错误,D 项正确。
8.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问题: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冷却,其目的是________。为了缩
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
泡菜液的作用是________。
(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________的过
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细胞的________中。
(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的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
段 时 间 内 泡 菜 坛 中 乳 酸 菌 和 其 他 杂 菌 的 消 长 规 律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杀灭杂菌 增加乳酸菌数量
(2)无氧呼吸 细胞质基质
(3)温度 食盐用量 腌制时间
(4)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 乳酸菌比杂菌更加适应酸性环
境
解析 (1)盐水中可能含有杂菌,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要煮沸,
以便杀死盐水中的杂菌。陈泡菜液中含有现成的乳酸菌,加入后,可
以增加乳酸菌数量,缩短制作时间。(2)乳酸发酵是乳酸菌进行无氧
呼吸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的细胞质基质中。(3)在泡菜的制
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食盐用量、腌制时间等。
(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品质最佳的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
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数量会逐渐增加,其他杂菌会逐渐减少,原
因是与其他杂菌相比,乳酸菌更加适应酸性环境。
9.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
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
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乳酸菌发酵的初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
B.进入乳酸菌发酵的中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
D.进入发酵中期,泡菜坛内各种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
平
答案 D
解析 在乳酸菌发酵的初期,乳酸菌不断增殖,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
互助,A 项正确;营养物质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使乳酸菌的种
内斗争加剧,B 项正确;密闭的发酵环境中不含氧气,适合乳酸菌生
存,耗氧微生物很难在其中生存,C 项正确;进入发酵中期,泡菜坛
内生物种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使微生物的种类逐渐减少,则其抵抗力
稳定性越来越差,D 项错误。
10.家庭中制作泡菜的方法: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
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
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的地方。下列与此过程相关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
B.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乳酸菌菌种
C.制作泡菜的过程中,坛内有机物的干重和种类将减少
D.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
的发酵过程
答案 C
解析 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陈泡菜水”中含有大量的
乳酸菌菌种,制作泡菜时加入“陈泡菜水”可以达到接种乳酸菌菌种
的目的;制作泡菜的过程中,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有机物的干重减
少,但坛内有机物的种类将增加;若加入的食盐过多,抑制乳酸菌的
发酵,就会使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
11.在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时,发酵过程对氧气的需求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四个过程中,均需氧气参与,无氧时不能完成这四个过程
B.四个发酵过程中只有果酒制作是在完全无氧的条件下完成的
C.泡菜发酵和果酒制作利用了微生物的无氧发酵,而醋酸菌和毛霉则
需在有氧条件下才能正常繁殖
D.腐乳制作时密封发酵进行的是无氧发酵
答案 C
解析 果酒制作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发酵,但在最初阶段需提
供一定量的 O2,促使酵母菌大量繁殖,获取一定数量菌体后再密封;
泡菜制作主要是利用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有氧条件下乳酸发
酵受抑制;酿醋和腐乳的制毛坯过程都需在有氧条件下完成;毛坯腌
制后装瓶发酵利用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脂肪酶等的催化作用。
12.泡菜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
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
A.乳酸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 CO2;气体为
CO2
B.因腌制过程中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缩小,气体被排出;气体为空
气
C.发酵初期酵母菌活动强烈,其利用 O2 产生 CO2;气体为 CO2
D.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
排出;气体为空气
答案 C
解析 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不产生气体;发酵早期的气泡是某些酵
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13.家庭泡菜的制作方法是: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
底清洁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
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最适环境温度为 28~30 ℃。
有时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或“酸而不咸”。在实验室或工厂化
生产泡菜时,还要跟踪检测泡菜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
(1) 泡 菜 制 作 的 原 理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________,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
(4)在发酵初期会有气泡从坛沿水槽内的水中间歇性溢出,这些气泡
来源于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________;发酵后期,乳酸含量继续增
加,当达到 1.2%以上时,发酵速度渐渐变缓甚至停止,主要原因是
________过低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干
重________。
(5)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泡菜制作需配制盐水,按盐与清水的质量比为 4∶1 的比例配制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
紫红色溶液
C.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
响其含量
D.制备样品处理液,先加入提取剂,在摇床上振荡提取 1 h,再加入
NaOH 溶液
答案 (1)在缺氧的环境条件下,乳酸菌发酵可产生大量乳酸
(2)盐过多,抑制了乳酸发酵
(3)消毒 提供乳酸菌菌种
(4)CO2 pH 减少 (5)D
解析 (1)泡菜制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缺氧的环境条件下,可发
酵产生大量乳酸。(2)制作的泡菜如果出现“咸而不酸”,最可能是
盐过多,抑制了乳酸发酵。(3)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加
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乳酸菌菌种。(4)在发酵初期会有气泡
从坛沿水槽内的水中间歇性溢出,这些气泡来源于微生物呼吸作用产
生的 CO2。发酵后期,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当达到 1.2%以上时,发酵
速度渐渐变缓甚至停止,主要原因是 pH 过低抑制了乳酸菌生长。制
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因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而减少。(5)泡菜
制作需配制盐水,按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 4∶1 的比例配制,A 项错
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
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 项错误;泡菜
腌制时间、温度、食盐用量均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其含量先逐渐增
加,后逐渐降低,最后维持稳定,C 项错误;制备样品处理液,先加
入提取剂,在摇床上振荡提取 1 h,再加入 NaOH 溶液,D 项正确。
14.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泡制时间有关。为了测定不同泡制天
数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试剂
及用具包括:刻度移液管、比色管、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亚硝酸盐的显色剂、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等。回答相关问题:
(1)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 标 准 管 的 制 备 :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 样 品 管 的 制 备 : 用 刻 度 移 液 管 分 别 吸 取 一 定 量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
色,得到样品管。③将每个________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
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________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
样品管中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
含量。
(2)如图表示的是泡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趋势。
(3)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________(填“醋酸菌”或
“乳酸菌”)。
答案 (1)①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 ②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
滤液 ③样品管 相同(或接近)
(2)亚硝酸盐含量随泡制时间的变化
(3)乳酸菌
解析 (1)在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中,可使亚硝酸盐与显色剂发生颜
色反应,根据颜色的深浅可大致估算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用不同浓
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与显色剂可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不同颜色深浅对应的亚硝酸钠浓度是已知的;用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
滤液与显色剂反应,制备一系列的样品管,将样品管的颜色与标准管
进行颜色比对,找到与样品管颜色深浅最接近的标准管,所对应的亚
硝酸钠浓度即可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浓度。(2)图示曲线横轴为
时间,纵轴为亚硝酸盐含量,则该曲线表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
泡制时间的变化趋势。(3)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发酵,产酸的细菌
主要是乳酸菌。
15.下图是某生物活动小组记录的三种食盐浓度的泡菜中的亚硝酸盐
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泡菜的发酵主要与________菌有关,该菌属于________生物。在
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用 7%的食盐溶液制作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在
第________天达到最高峰。在泡菜腌制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制的因素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亚 硝 酸 盐 对 人 体 健 康 的 影 响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乳酸 原核 发酵初期酵母菌活动强烈,其利用 O2 产生 CO2
(2)发酵的前几天,蔬菜组织和细菌内的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强,将硝
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4 腌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 亚硝酸盐食
用后可能会导致人体细胞癌变
解析 泡菜的发酵主要与乳酸菌有关。乳酸菌呈短杆状,属于原核生
物。发酵初期酵母菌活动强烈,能利用 O2 产生 CO2。由曲线趋势分析,
用 7%的食盐溶液制作泡菜,在发酵第 4 天,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高
峰。发酵的前几天,蔬菜组织和细菌内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强,将硝酸
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在泡菜腌制过程中必须注意
腌制时间,控制好腌制温度和食盐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
10%、腌制时间过短等,都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
增加。亚硝酸盐食用后可能会导致人体细胞癌变,从而影响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