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5-22 发布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 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
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 二十六
我们的中华文化
(建议用时 30 分钟)
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2018·石家庄模拟)“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
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
十四节气”的世代相传说明 ( )
A.中华文化独领风骚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世代相传的“二
十四节气”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B
入选;A、C、D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017 年 4 月 15 日,第 34 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山东省潍坊市开幕。
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22 支
代表队放飞风筝。风筝是由古代中国人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
今已 2 000 多年。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
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
材料揭示了我国的风筝文化 ( )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是民族的,亦是世界的
③内容丰富,无所不包 ④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 A。从材料中得知风筝文化的历史悠久,涉及的领域之广
泛,内容之丰富,说明风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当选;我国的风
筝“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22
支代表队放飞风筝,说明风筝文化是民族的,亦是世界的,②当选;③
中的“无所不包”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 年 8 月 17 日晚,《汉字风云会》第六期如约而至,字词难度再
创新高,来自新疆、上海、青海、香港的四支队伍展开了激烈的一对
一脑力大 PK,高难度的字词题目引发全场热烈讨论和热情参与。《汉
字风云会》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是基于汉字
( )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 D。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
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①④正确;②错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是文字的发明,而不是汉字;③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
展示。
【知识拓展】《汉字风云会》
《汉字风云会》是一档汉字听写类节目,在全国范围内海选出 36 支
由小学生组成的各个地区的代表队,经历初赛、半决赛、冠军赛,决出
冠军。在播出节目的同时,观众可通过电视遥控器参与答题,该设置使
观众参与到答题中来,增强观众的带入感,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
4.2017 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
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之趣。此节目不仅摘得收视率桂冠,
也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背诵古诗词的热潮,其原因在于
( )
①优秀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②中华韵味民族认同,雅俗共赏
③声像合一新颖创新,引人入胜
④吟诗赏词全民动员,古诗新作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 A。《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国民众掀起了一股学习背诵
古诗词的热潮,原因在于源远流长的古诗词的独特魅力得到了人民群
众的认可,①②符合题意,入选;③中的“声像合一”、④中的“古诗新
作”在材料中未体现,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鼓浪屿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
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龙头路商
业街诸多火热商铺都在贩卖各种厦门特色小吃,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
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
乡”。2017 年 7 月 8 日鼓浪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鼓浪屿的申遗成
功 ( )
①说明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②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同
③有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④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 A。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材
料中鼓浪屿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和“钢琴之岛”体现了①;在鼓
浪屿中外文化相得益彰,和谐发展,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
展,③正确;②不符合现实情况,④传统文化有优秀和落后之分,均应
排除。
6.溯源、寻根、铸魂,凝聚两岸华人心。2017 年 8 月 10 日,陕西省台
办、省祭陵办、黄帝陵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丁酉年海峡两岸千名青年黄
陵大祭祖活动在黄帝陵隆重举行。通过开展这次活动,有利于 ( )
①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④坚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 B。黄陵大祭祖活动的举办可以“溯源、寻根、铸魂,凝
聚两岸华人心”,从而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
的归属感,①③符合题意;认为黄陵大祭祖活动的举办能增强全民族文
化创造活力,夸大了黄陵大祭祖活动的作用,②排除;勤劳勇敢是中华
民族的立业根基,④错误。
7.(2018·烟台模拟)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其中许
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的语言,如,“胡同”来自蒙古语,“饽饽”“萨
其马”来自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
言的谐音。这说明 ( )
①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②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③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④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 A。根据材料“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
其中许多词汇源于少数民族的语言”“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
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中
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也体现了其开放性与包容性,①②符合题意,
入选;③与题意不符,排除;④中的“消除”夸大了其作用,排除。
8.宋锦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苏州,其质地精美、工艺独特,有“锦绣
之冠”的美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在 2017 年世博会上,“上久楷”宋锦因承载“过去”千
年宋锦百年品牌的文化传统、开启“现在”宋锦产业的创新与时尚,
所以被推荐作为中国馆贵宾礼。这表明
( )
①全盘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④政治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 C。材料中“宋锦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苏州,其质地精美、
工艺独特”,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入选;材料“开启
‘现在’宋锦产业的创新与时尚,所以被推荐作为中国馆贵宾礼”体
现了③;①表述错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非全盘继承;④表述错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
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
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知识拓展】宋锦
宋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之一。开始于宋代末年(约公元 11 世
纪),产品分重锦和细锦(此两类又合称大锦)、及匣锦、小锦。重锦质
地厚重,产品主要用于宫殿、堂室内的陈设。细锦是宋锦中最具代表
性的一类,厚薄适中,广泛用于服饰、装裱。宋锦,因其主要产地在苏
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赋予
中国“锦绣之冠”,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
名锦。2006 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
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钱小萍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2009 年 9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又将宋锦
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9.胡同、特色小吃以及京剧等,都是“老北京”文化的标志。然而,这
些文化并非北京土生土长的文化。胡同是蒙古人入主中原的产物,蒙
古族建立元朝政权后,带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相互冲
击碰撞,形成了新型中华文化;老北京小吃深受满族、回族饮食影响,
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等,都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
历史上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东迁中国,伊斯兰清真食品也随之传入
北京。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意义。
(2)上述老北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我们今天发展中华文化有哪些启
示?
【解析】第(1)问,审读材料可知,老北京文化是对其他民族文化兼收
并蓄的结果,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依据教材知识说明中
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即可。第(2)问,根据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结
合材料说明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即可。
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
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老北京文化是在实践基础上,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创新发展的结果。
发展中华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要立足
实践,包容互鉴,不断推动文化的创新。
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