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50 KB
- 2021-05-22 发布
专题十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2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2017
课标全国
Ⅰ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
,
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
,
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
,
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
,
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
,
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
,
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
,
中方要求美国主持
,
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
,
中美双方同意
,
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
;
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
,
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
;
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
,
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
,
中方深以为然
,
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
,
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
,
美方表示同意。此外
,
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
——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
3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
,
说明其意义。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参考答案
(1)
内容
:
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
,
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
,
归还中国。
意义
:
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
;
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
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
;
中美合作
;
处置日本
;
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
;
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
4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2
.(2017
课标全国
Ⅱ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
,
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
20
年代
,
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
,
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
·
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
:“
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
,
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
,
法国总理白里安于
1929
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
“
欧洲联邦
”
计划
,
后又发表备忘录
,
着重强调政治行动
,
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
,
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
,
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
,
甚至表示反对。最后
,“
欧洲联邦
”
计划不了了之。
——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
5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白里安
“
欧洲联邦
”
设想提出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
“
欧洲联邦
”
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
,
战后欧洲明显衰落
;
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
,
复兴欧洲
;
《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
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
,
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
;
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
;
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
6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3
.(2017
课标全国
Ⅲ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
1931
年起
,
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
年初
,
日本大肆宣扬
“
满蒙
”(
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
)
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
,
提出
“
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
的口号。
1938
年
11
月
,
日本政府发表声明
,
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
“
东亚新秩序
”,“
日满华
”
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
年
7
月
,
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
,
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
,
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
提出了建设
“
大东亚新秩序
”
的口号。不久
,
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
“
大东亚共荣圈
”
。
——
摘编自
[
日
]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
7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参考答案
(1)“
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
”
口号提出后
,
发动九一八事变
,
侵占中国东北
;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
,
企图灭亡中国
,
提出
“
东亚新秩序
”
的口号
;“
大东亚共荣圈
”
口号提出后
,
发动太平洋战争
,
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
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
;
掩盖侵略战争本质
;
蛊惑本国民众
;
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
8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9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10
-
真题再现
探规寻律
-
11
-
一、正确认识
20
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动
1
.
三次变动及原因
(1)
第一次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
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
调整了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
形成了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2)
第二次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
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削弱
,
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
,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
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
,
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等的基础上
,
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规定的基本原则
,
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
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
12
-
(3)
第三次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
,
两极格局瓦解
,
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
,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
两极格局随之结束
,
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2
.
认识
(1)
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
,
世界经济的发展
,
打破了旧的力量对比
,
推动了新的政治力量的平衡
;
主要原因在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对比和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
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
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
直接原因是主角对本国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
13
-
二、用通史的视角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
1
.
政治上互相协作
:
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
,
反法西斯联盟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
,
特别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之间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战争期间共召开四次三国首脑会议
,
协调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
,
对当时和战后的形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
经济上互相支持
:
为了充分发挥盟国的经济优势
,
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盟国在经济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
如美国《租借法》的通过等。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与合作
,
对提高盟军的作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4
-
3
.
军事上互相配合
(1)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在战略上拖住日本陆军的主力
,
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
使日本无力和德、意进行战略上的配合。中国修建了滇缅公路
,
并出兵协同英军作战
,
支援了英军的东南亚战场
,
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2)
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
为了减轻苏联的压力
,
英美盟军在西欧和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予以配合。
(3)
在北非战争和西西里岛登陆战中
,
英美盟军密切合作
,
获得重大胜利
;1944
年诺曼底登陆
,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盟军攻入德国境内时
,
苏军攻克柏林
,
美、苏、英、法等盟军相互协作
,
迫使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在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
,
中、美、英相互协作
,1945
年
8
月
8
日
,
苏联对日宣战
,
迫使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
15
-
三、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1
.
战争是一柄双刃剑。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损失
,
但是由于世界大战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
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
,
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世界大战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
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
而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了否定战争本身的强大力量。因此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
中国政府所倡导的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接受。
-
16
-
2
.
人类开始更加理性地用谈判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西方大国更加注重谈判的方法
,
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
英、法、美等国无原则的妥协
,
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到来。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
各国开始采用既有原则又灵活务实的谈判方法。
“
冷战
”
无疑说明了这一点。
3
.
经过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
“
冷战
”,
人类社会进入矛盾重重的新世纪
,
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
人类只有充分运用理性的方法
,
抛弃极端观念
,
抛弃
“
冷战
”
思维
,
本着宽容的心态
,
积极地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
才有可能维护一个和平发展繁荣的新世界。
-
17
-
1
2
1
.(2017
山东济南二模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而在同一年
(1917
年
)
的早些时候
,4
月
1
日的夜间
,
美国总统威尔逊忧心忡忡地向世界日报的柯布尔先生讲了下面的一番话
:“
战争会使我们所知道的世界翻身。只要我们不参加战争
,
则中立主义还可以有优势地位
,
假使我们加入了协约国方面
,
则世界就会离开了和平的基础
,
而进入了战争的基础了。那就是说我们也和旁人一样的丧失了头脑
,
不再有是非的考虑
,
那也就是说这个半球上的大多数人民都会发了战争狂
,
放弃了冷静的思考
,
而集中其精力来从事于毁灭。
”
威尔逊又说美国的宣战
,
其意义即等于德国已经被击败了
,
而且是相当的惨败
,
所以结果将是一个指定的和平和胜利的和平。
-
18
-
1
2
威尔逊的这种矛盾的心理
,
没有能挡住美国公众对惩罚德国的义愤
,
美国终于参战了。不过
,
欧洲的政治家们不是像威尔逊总统一样
,
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称为
“
胜利的和平
”
或
“
指定的和平
”,
而是尖锐地指出
:
欧洲失去了无胜利有和平的机会
,
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
——
摘编自王苏波《恶魔在徘徊
——
对
20
世纪战争的回顾与反思》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威尔逊的矛盾心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欧洲人
“
得到了有胜利而无和平的结局
”
的理解。
-
19
-
1
2
参考答案
(1)
参战可以镇压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
迅速结束战争形成一个和平的局面
;
惩罚德国对美国商船的袭击
;
但是破坏美国的孤立主义
;
而且会使世界形成一种用战争处理国际事务的传统。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受到战胜国的分赃式制裁
,
引起德国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
;
战胜国之间也因为分赃不均而加剧各种矛盾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
德意法西斯上台
,
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20
-
1
2
2
.(2017
福建三明二模
,45)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京审判
,
是继纽伦堡审判之后的又一重要审判
,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
,
从
1946
年开庭到
1948
年宣判终结
,
历时超过两年
,
其间共开庭
818
次
,
法庭纪录共计
48
412
页
,
出庭作证的证人达
419
人
,
出示文件证据
4
000
多件
,
判决书长达
1
213
页
,28
名日本战争首恶分子被列为甲级战犯接受了法庭的审判
,
包括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在内的七名罪大恶极者被送上了绞刑架。
但是
,
由于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
美国在东京审判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
东京审判留下了缺憾
,
被称为
“
没有完成的审判
”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
一是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二是对犯有严重细菌战罪行的主要战犯
——
日本七三一部队的罪魁、陆军中将石井四郎
,
没有审判。三是没有清除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
——
摘编自《东京审判的遗憾
:
最大
战犯日本
天皇为何逃过审判》
-
21
-
1
2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东京审判的合理性
,
并分析
“
东京审判留下了缺憾
”
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东京审判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合理性
:
日本侵略中国、东南亚及发动太平洋战争
,
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
日本是战败国
,
服从波茨坦公告
,
无条件投降。
原因
:
美国出于冷战和维护其战略利益的需要。
(2)
意义
:
清算日本法西斯的战争罪行
;
警示后人
,
维护和平
;
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不足
:
放松对部分重大战犯战争责任的追究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京审判的应有效果
;
没有清除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
,
容易导致军国主义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