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7.00 KB
- 2021-05-22 发布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50.0分)
1.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
A. 腐蚀品 B. 易燃液体
C. 剧毒品 D. 爆炸品
【答案】A
【解析】
【详解】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无毒、不能燃烧,属于腐蚀品,应用腐蚀品标志, B为易燃液体标志,C为剧毒品标志,D为爆炸品标志,故选A。
2.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但该粒子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不是原子,故A错误;
B.最外层为3个电子,没有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故B错误;
C.该粒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但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故C正确;
D.该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但该粒子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不是原子,故D错误;
故选C。
3.液体燃料电池相比于气体燃料电池具有体积小,无需气体存储装置等优点.一种以肼(N2H4)为燃料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电池用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KOH作为电解质.下列关于该燃料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电流从右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电极
B. 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N2H4+4OH--4e-=N2+4H2O
C. 该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应采用多孔导电材料,以提高电极反应物质在电极 表面的吸附量,并使它们与电解质溶液充分接触
D. 该燃料电池持续放电时,K+从负极向正极迁移,因而离子交换膜需选用阳离子交换膜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该燃料电池中,右侧通入氧化剂空气的电极b为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即电流从右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电极,故A正确;
B.通入燃料的电极为负极,负极上燃料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N2H4+4OH--4e-=N2↑+4H2O,故B正确;
C.因为电池中正负极上为气体参与的反应,所以采用多孔导电材料,可以提高电极反应物质在电极表面的吸附量,并使它们与电解质溶液充分接触,故C正确;
D.该原电池中,正极上生成氢氧根离子,所以离子交换膜要选取阴离子交换膜,故D错误;
故选D。
4.若把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号取消,由左到右按原顺序编为18列。如碱金属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第14列元素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B. 第10列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C. 第18列元素单质全部是气体
D. 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3列元素中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各有15种元素,所以种类最多,第14列元素中包括碳元素,碳元素可形成有机物,故化合物的种类最多,A正确;第10列为过渡元素,全部是金属,故B正确;第18列元素为稀有气体元素,单质全部为气体,故C正确;D项,除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外,其他如He、部分过渡金属元素最外层也是2个电子,错误。
5.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 HClO B. Ba(OH)2 C. Na2O2 D. Ar
【答案】C
【解析】
【详解】A、HClO中只含有极性共价键,错误;
B、Ba(OH)2 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极性共价键,错误;
C、Na2O2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正确;
D、Ar中不含化学键,错误。
6.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装置①中溶液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
B. 装置②可用于吸收SO2气体,并防止倒吸
C. 装置③中液体蒸干后停止加热
D. 装置④可用于制取蒸馏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酒精与水互溶,不分层,故A错误;
B.用图②装置起不到防倒吸的作用,应用四氯化碳,故B错误;
C.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要停止加热,要利用余热将其蒸干,不能等到液体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否则会引起固体颗粒迸溅,故C错误;
D.冷凝水下进上出,可以制取蒸馏水,所以D选项是正确。
答案选D
7.镭是周期表中第7周期第ⅡA主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性质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化合物中呈+2价 B. 镭比钙的金属性强
C. 氢氧化物呈两性 D. 碳酸盐难溶于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镭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合物中呈+2价,故A正确;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镭的金属性较强,故B正确;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镭的金属性比Ba强,镭的氢氧化物应是强碱,故C错误;
D.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碳酸钙不溶于水,则碳酸镭难溶于水,故D正确,
故选C。
8.1999年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 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 该元素位于ⅢA族
D. 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各周期含有的元素种类分别是2、8、8、18、18、32、32(排满),即第七周期最后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18,所以114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ⅣA族,A正确;
B、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ⅣA族,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B正确;
C、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ⅣA族,C错误;
D、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则中子数=298-114=184,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14,D正确;
答案选C。
9.为了验证Fe3+
的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设计错误的是( )
A. 只有④ B. 只有③
C. ③和④均错误 D. 全部错误
【答案】C
【解析】
【分析】①铁与铁离子反应生成浅绿色的亚铁离子;
②硫氰化钾与铁离子反应溶液显示红色;
③硫酸铜为蓝色溶液,硫酸铜与氯化铁不反应,溶液不会变成无色;
④硝酸银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白色沉淀为氯化银,该性质是氯离子性质;
⑤氢氧化钠与铁离子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
【详解】①铁离子与铁反应生成浅绿色的亚铁离子,故①正确;
②铁离子与硫氰化钾溶液反应显示红色,据此能够检验铁离子,故②正确;
③硫酸铜与氯化铁不发生反应,混合后溶液不会变成无色,故③错误;
④氯化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该性质不是铁离子的性质,故④错误;
⑤铁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据此可以检验是否存在铁离子,故⑤正确;
故选C。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几个( )
①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②同一元素的核素种数由中子数决定
③18gH2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0NA
④标准状况下,等体积CH4和HF所含的分子数相同
⑤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之间的相互转化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但微粒可能为原子、分子、离子等,如Na+、NH4+的质子数都是11,HF、Ne的质子数都是10,但不是同种元素,故①错误;
②核素是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原子,因此同一元素的核素种数由中子数决定,故②正确;
③18gH2O的物质的量是1 mol,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中子数为8NA,故③错误;
④标况下HF不是气态,则等体积CH4和HF所含的分子数不相同,故④错误;
⑤16O与18O之间的转化中没有产生新物质,因此不可能通过化学变化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故⑤错误;
①③④⑤错误,故选C。
11.根据下列各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H2SO3+I2+H2O=2HI+H2SO4
②2FeCl3+2HI=2FeCl2+2HCl+I2
③3FeCl2+4HNO3=2FeCl3+NO+2H2O+Fe(NO3)3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H2SO3+I2+H2O=2HI+H2SO4中,I元素的化合价降低,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H2SO3为还原剂,还原性H2SO3>HI ;
②2FeCl3+2HI=2FeCl2+2HCl+I2中,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I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HI为还原剂,还原性HI>FeCl2;
③3FeCl2+4HNO3=2FeCl3+NO↑+2H2O+Fe(NO3)3中,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FeCl2为还原剂,还原性FeCl2>NO;
因此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2SO3>HI>FeCl2>NO,故选B。
12.如图所示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Z、N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
B. X、N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相比,前者较低
C. Z的氧化物能分别溶解于Y的氢氧化物和N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中
D. 由X与M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能与水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前7种元素处于第二周期,后7种元素处于第三周期,由原子序数可知,X为氧元素,Y为Na元素,Z为Al元素,M为Si元素,N为Cl元素,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A.Z、N两种元素的离子分别为Al3+、Cl-,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Al3+<Cl-,故A错误;
B.X为O元素,N为Cl元素,H2O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沸点较高,故沸点性H2O>HCl,故B错误;
C.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故C正确;
D.由X与M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SiO2,能与强碱反应,能与氢氟酸反应,但不与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句( )
①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本质都是静电作用;②任何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③氢键是极弱的化学键;④离子键就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⑤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⑥任何共价键中,成键后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⑦验证化合物是否为离子化合物的实验方法是可以看其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⑧两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可能含有离子键;⑨化学键断裂,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离子键与共价键均为化学键,本质都是静电作用,正确;
②稀有气体中没有化学键,错误;
③氢键不是化学键,错误;
④阴、阳离子之间存在静电吸引力和静电斥力,离子键就是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错误;
⑤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存在电子转移、形成阴离子和阳离子,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能形成离子键,正确;
⑥BF3中B原子周围只有6个电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错误;
⑦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时能电离,所以能导电,共价化合物在熔融时不电离,不能导电,所以判断化合物是否为离子化合物的实验方法是看其熔化下能否导电,正确;
⑧两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例如NH4H,错误;
⑨化学变化中存在新键的断裂和旧键的形成,只存在化学键的断裂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共价键被破坏,但是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答案选C。
14.五种短周期元素的某些性质如表所示(其中只有W、Y、Z为同周期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元素代号
X
W
Y
Z
Q
原子半径(×10-12m)
37
64
66
70
154
主要化合价
+1
-1
-2
+5、-3
+1
A. 由Q与Y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
B. Z与X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具有还原性
C. 由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
D. W的最高正价为+7
【答案】B
【解析】由表可知X、W、Y、Z、O分别为氢、氟、氧、氮、钠。A.
由Q与Y形成的化合物过氧化钠中存在共价键,故A错误;B. Z与X之间形成的化合物氨、肼等具有还原性,故B正确;C. 由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硝酸铵的水溶液呈酸性,故C错误;D.元素中氟的非金属性最强,所以氟没有正化合价,故D错误。故选B。
15.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与X可生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Z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
B. Y与其他三种元素分别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有离子键
C. 四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D. W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W、X、Y和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W与X可生成一种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W是N,X是O;Y的周期数是族序数的3倍,因此Y只能是第三周期,所以Y是Na;Z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W的电子总数相同,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个,Z是Cl,结合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的性质解答。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W、X、Y和Z分别是N、O、Na、Cl。则
A. 氧元素与其N、Na、Cl三种元素均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二元化合物,例如NO、NO2、Na2O、Na2O2、Cl2O7、ClO2等,A正确;
B. 过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B错误;
C. N、O、Na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均是10电子,氯离子是18电子微粒,C错误;
D. 亚硝酸为弱酸,D错误;
答案选A。
16.胆矾(CuSO4•5H2O)高温时发生反应:2CuSO4•5H2O2CuO + 2SO2↑+ O2↑+ 10H2O。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可用于胆矾分解
B. 可用于检验产物是否含H2O
C. 可用于收集SO2
D. 可用于吸收胆矾分解的S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装置达不到高温,所以达不到实验目的,故 A错误;
B.无水氯化钙吸水没有明显现象,达不到实验目的,应改为无水硫酸铜,故B错误;
C.SO2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短进长出达不到实验目的,应改为长进短出,故C错误;
D.SO2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尾气吸收要防倒吸,装置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
正确答案:D。
17.下列有机物中,既能发生加成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还能被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的物质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CH3=CH-CHO,分子中没有-OH或-COOH,不能够发生酯化反应,选项A错误;
B、CH3CH2COOH,分子中没有醛基,不能被新制的Cu(OH)2氧化,选项B错误;
C、分子中没有醛基,不能够被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选项C错误;
D、CH2OH(CHOH)4CHO分子中含有羟基、羟基,既能发生加成反应,又能发生酯化反应,还能被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8.下列物质一定互为同系物的是( )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A.CH4和C3H8都属于烷烃,结构相似,分子间相差2个CH2原子团,互为同系物,故A正确;
B.C2H4和C4H8,前者为乙烯,含有碳碳双键,而后者可能为丁烯或环丁烷,结构不一定相似,不一定互为同系物,故B错误;
C.CH2O2和C2H4O2,前者为甲酸,含有官能团羧基,而后者可能为乙酸,有可能为甲酸甲酯,结构不一定相似,不一定互为同系物,故C错误;
D.C3H4和C4H6,前者为丙炔,含有碳碳三键,而后者可能为丁炔,也可能为1,3-丁二烯或环丁烯,结构不一定相似,不一定互为同系物,故D错误;
故选A。
19.将足量的O2和NH3混合成448 mL,通过预先加热的催化剂三氧化二铬充分反应后,再通过足量的水,最终收集到44.8mL的无色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体积可能是(氨全部被氧化;气体体积均已换算成标准状况)( )
A. 231.5 mL B. 268.8 mL C. 287.5 mL D. 56 mL
【答案】B
【解析】
【详解】将O2和NH3的混合气体通过加热的三氧化二铬,发生反应:4NH3+5O24NO+6H2O,充分反应后,再通过足量的水,发生反应4NO+3O2+2H2O=4HNO3,将两个方程式叠加得总反应方程式:NH3+2O2=HNO3+H2O,因为最后收集到44.8mL的无色气体,若最后得到的气体是NO,则氧气完全反应,发生反应消耗的气体的体积是448mL-44.8mL=403.2ml,其中含有的氧气是V(O2)=403.2ml×2/3=268.8mL,若最后剩余的气体是O2,则O2
应该是反应消耗的和剩余的两部分,氧气的体积是:V(O2)=403.2ml×2/3+44.8mL=313.6mL,所以B正确。
故选B。
20.向2.0 L 浓度均为1.0 mol·L−1 的 CuSO4、Fe2(SO4)3 和 H2SO4 的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铁粉有剩余,此时溶液中 Fe2+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A. 1.5 mol·L−1 B. 2.0 mol·L−1
C. 3.0 mol·L−1 D. 5.0 mol·L−1
【答案】D
【解析】
【详解】混合溶液中n(Cu2+)=2.0 L×1.0 mol·L−1 =2.0mol,n(H+)=2.0 L×1.0 mol·L−1 ×2=4.0mol,n(Fe3+)=2.0 L×1.0 mol·L−1 ×2=4.0mol;
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铁粉有剩余,则硫酸铁、硫酸铜、硫酸都完全反应,发生的反应有:
2Fe3+ + Fe = 3Fe2+
4.0mol 6.0mol
Cu2+ + Fe = Fe2+ + Cu
2.0mol 2.0mol
2H+ + Fe = Fe2+ + H2↑
4.0mol 2.0mol
此时溶液中 Fe2+ 的物质的量n(Fe2+)=6.0mol+2.0mol+2.0mol=10.0mol,故c(Fe2+)= =5.0mol/L,
答案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1.已知X、Y、Z都是短周期的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而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三倍,Y和Z可以形成两种以上气态化合物,则:
(1)X是______,Y是______,Z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2)由Y和Z组成,且Y和Z的质量比为7∶20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
(3)由X、Y、Z中的两种元素组成,且与
分子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两种离子是______和______
(4)X、Y、Z可以形成一种盐,此盐中X、Y、Z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比为4∶2∶3,该盐的化学式(分子式)是______
【答案】(1). H (2). N (3). O (4). (5). (6). (7).
【解析】
【分析】由X、Y、Z都是短周期的元素,这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小于等于18;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它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X是H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三倍,Z是O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Y和Z可以形成两种以上气态化合物,知Y是N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X、Y、Z分别是H、N、O,故答案为:H、N、O;
(2)Y和Z的质量比为7∶20,其原子个数比为∶=2∶5,O元素的电负性大于N元素的电负性,该化合物中氮元素显正价,氧元素显负价,化学式为N2O5,故答案为:N2O5;
(3)X2Z的化学式为H2O,该分子有10个电子,由X、Y、Z中的两种元素组成,有10个电子的离子有:OH-和NH4+,故答案为:OH-;NH4+
(4)X、Y、Z可以形成一种盐,且这三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所以阳离子只能是NH4+,此盐中X、Y、Z元素的原子的个数比为4∶2∶3,所以酸根是NO3-,所以该盐的化学式是NH4NO3,故答案为:NH4NO3。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2.X、Y、Z均为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下:
请回答:
(1)若X为淡黄色固体,Z是单质。
①组成Z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
②取少量X与水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
c.当有1 molX参加反应时,共转移2mol电子
(2)若X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比电子层数多3,另一种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与X的组成元素相同。
①X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②X与O2混合通入水中,恰好生成4molZ,则通入的X为____mol,O2为____mol。
【答案】(1). 第二周期第ⅥA族 (2). ab (3). 3NO2+H2O=2HNO3+NO (4). 4mol (5). 1mol
【解析】
【分析】根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原理分析解答;根据二氧化氮化学性质分析解答;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分析解答。
【详解】(1)若X为淡黄色固体,Z是单质,能与水反应的淡黄色固体是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所以X是Na2O2,Z是O2,组成Z的元素即O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第ⅥA族,该反应有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生成NaOH使溶液显碱性,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呈红色,当有1 mol Na2O2参加反应时,共转移1mol电子,故ab正确;故答案为第二周期第ⅥA族,ab;
(2)若X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电子层数多3,则该元素为N元素或硫元素,另一种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该元素为O。Y与X的组成元素相同,根据反应流程可推断出,X是NO2,不可能是二氧化硫,Y是NO,Z是HNO3,即X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物质X即NO2,与O2混合通入水中,恰好生成4molHNO3,反应方程式为:4NO2+O2+2H2O=4HNO3,即反应生成4molHNO3时,需要通入NO2 4mol,需要通入氧气1mol,故答案为4mol,1mol。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0分)
23.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O2、Fe2O3、MgO等杂质)中提取氧化铝的两种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写名称).
(2)铝土矿与过量烧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电解熔融氧化铝可制得两种单质,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指出流程乙的一个缺点是____________.
(5)氧化铝与焦炭的混合物在氮气中高温加热反应,制得新型非金属材料AlN与一种中学常见气体X.已知每转移6.02×1023个电子,有0.5mol化合物X生成,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二氧化硅 (2). Al2O3+2OH_=2AlO2_+ H2O (3). SiO2+2OH_ =SiO32﹣+H2O (4). 2Al2O3==4Al+ 3O2↑ (5). 氧化铝中含有二氧化硅杂质 (6). Al2O3+N2+3C2AlN+3CO.
【解析】流程甲:铝土矿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SiO2与盐酸不反应,Al2O3、Fe2O3、MgO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反应方程式为Al2O3+6H+===2Al3++3H2O;Fe2O3+6H+===2Fe3++3H2O;MgO+2H+===Mg2++H2O;反应液中加入过量烧碱,Al3+变为AlO2-,Mg2+、Fe3+变为Mg(OH)2 和Fe(OH)3 沉淀,过滤后,滤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了Al(OH)3沉淀;反应方程式为AlO2-+CO2+2H2O=Al(OH)3↓+HCO3-。流程乙:铝土矿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Fe2O3、MgO与氢氧化钠不反应,SiO2、Al2O3均与强碱反应生成硅酸钠和偏铝酸钠,过滤,滤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Al(OH)3沉淀和硅酸。
(1)综上所述,固体A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正确答案: 二氧化硅。
(2)铝土矿中Al2O3、SiO2均与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和硅酸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l2O3+2OH-=2 AlO2-+ H2O 、 SiO2+2OH_ =SiO32﹣+H2O;正确答案:Al2O3+2OH_=2AlO2-+ H2O 、 SiO2+2OH_ =SiO32﹣+H2O。
(3)电解熔融氧化铝可制得金属铝和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2Al2O3==4Al+ 3O2↑;正确答案:2Al2O3==4Al+ 3O2↑。
(4)SiO2、Al2O3均与强碱反应生成硅酸钠和偏铝酸钠,过滤,滤液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Al(OH)3沉淀和硅酸,加热后,得到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即氧化铝中含有二氧化硅杂质 ;正确答案:氧化铝中含有二氧化硅杂质。
(5)氧化铝与焦炭的混合物在氮气中高温加热反应,制得新型非金属材料AlN与一种中学常见气体X,根据元素守恒可以知道X中应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已知每转移6.02×1023个电子即1mol电子,有0.5mol化合物X生成,由电子转移守恒,可得在X中C的化合价为,所以X是CO,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N2+3C2AlN+3CO;正确答案:Al2O3+N2+3C2AlN+3CO。
2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生铁(含碳)与浓硫酸反应情况及产物的性质,设计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名称______________;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及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实验过程中,装置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装置C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是____(填化学式)。
(2)装置A中还会产生CO2气体,请写出产生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装置A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CO2,应先从下列①~④中选出必要的装置(最简单)连接A装置中c处管口,从左到右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然后再进行的操作是从a处多次鼓入N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石灰① 品红溶液② 高锰酸钾溶液③ 澄清石灰水④
(4)某同学通过验证实验后期装置A中产生的气体中还含有H2,理由是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答案】(1). 分液漏斗 (2). 品红试纸褪色,石蕊试纸变红 (3). BaSO4 (4). C+2H2SO4(浓)CO2↑+2SO2↑+2H2O (5). ③②④ (6). 赶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的CO2影响实验 (7). Fe+2H+= Fe2++H2↑
【解析】
【分析】(1)由装置图可知,仪器b为分液漏斗,生铁(含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可使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把二氧化硫通入硝酸钡溶液,会生成硫酸钡沉淀;
(2)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与水;
(3)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应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由于装置有空气,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开始鼓入氮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CO2影响实验;
(4)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Fe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详解】(1)由装置图可知,仪器b为分液漏斗,生铁(含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可使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把二氧化硫通入硝酸钡溶液,溶液显酸性,硝酸根离子把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因此会生成硫酸钡沉淀;
(2)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2H2SO4(浓)CO2↑+2SO2↑+2H2O;
(3)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应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即从左到右的顺序为③②④;由于装置有空气,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开始鼓入氮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CO2影响实验;
(4)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Fe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