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0 KB
- 2021-05-22 发布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人民教育体制的确立,中国的高等教育被划分为几种性质截然
不同的院校。20 所新的多科性工学院在拆散原来大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只有 13 所综合性文、
理科大学被保留下来。这种做法明显借鉴了( )
A.苏联的教育经验 B.国民政府的教育经验
C.美国的教育经验 D.西欧强国的教育经验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借鉴了苏联模式,包括教育模式。为培养工业化建设所需的
人才,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主要是办工科、理科大学,减少了文科专业。故选 A 项。
答案 A
2.下图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赴校证,他能持有该证,可能得益于( )
A.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B.《义务教育法》为其深造打下基础
C.“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D.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影响
解析 A、B、C 三项均是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由“赴校证”上的时间“一九五七年”可推断 D 项为
正确选项。
答案 D
3.观察下图,图中的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
工农兵大学生在清华大学听课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十年建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高考制度被废止。20 世纪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
员”。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C
4.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力量办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希望小学”这一现象的出现最早应不早
于( )
A.20 世纪 60 年代
B.20 世纪 70 年代
C.20 世纪 80 年代
D.21 世纪初
解析 1989 年,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希望工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希望小学”的出现应不早于
1989 年。故选 C 项。
答案 C
5.
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与之密切相关的
是( )
A.1975 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 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 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 年发表“南方谈话”
解析方印中的信息说明邓小平当时分管“科教后勤”,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方针,
与此有紧密的联系。A 项时间不符,排除;B、D 两项与“科教后勤”不符合。故 C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6.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变化情况统计,据此说明我国高等
教育( )
时间 1977
年
1979
年
1984
年
1988
年
2008
年
2011
年
录取
率%
4.8 6.1 28.7 24.6 57 72.3
A.短时期实现全民普及
B.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C.义务教育取得新突破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相悖
解析从 1977 年至 2011 年,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从 4.8%增长到 72.3%,说明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
众教育,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于 1911 年,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 年改建为清华大学。
1934 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
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
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1)根据材料,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
的。
(2)根据材料,说明图 1、图 2 所示清华大学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参考答案(1)第一次:1952 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
人才。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理念: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实际上采取的是“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资
源配置方式。这一状况( )
A.与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状况相适应
B.体现了追求城乡公平的教育政策
C.是“左”倾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D.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育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资
源配置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材料反映的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适应了这种国情,故 A 项正确;当时的国情决定了教育不可能实现城乡公平,
故 B 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未出现“左”倾思想,且当时的教育也培养了一批社会主
义建设人才,故 C、D 两项错误。
答案 A
2.据统计,到 1953 年,主修理、工、医、农专业的学生已达到中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 63%。这表
明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 )
A.犯了严重的急躁冒进的错误
B.已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C.立足于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
D.已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解析理、工、医、农专业的大量设置及大量的招生,是为了适应当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大
量建设人才。故选 C 项。
答案 C
3.“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
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提出该方针的背景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
B.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后期需要对教育进行调整
D.“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解析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选 B 项。
答案 B
4.下表是《1957—1960 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份高校 高中 初中 小学
1957229
2
184
8 912
547
300
1958791
4
144
24
787
776
800
1959841
4
144
16
691
737
400
1960
1
289
4
690
17
115
726
500
A.“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B.“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教育怪象
C.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
D.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
解析根据图表,1958 年开始,从小学到高校数量都迅猛增长,这是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
教育界开展大革命,违背了教育规律,故 C 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于 1957 年,与题干时间
“1957—1960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发生在 1966—1976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
错误;各级学校数量的增加无法反映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1969 年以后几年里,我国许多地方的小学开设政治、语文、算术、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
动等课;中学开设毛泽东思想教育、农业基础、工业基础、革命文艺、军事体育、劳动等课,学
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 60%。这种做法( )
A.促进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B.锻炼了学生能力,值得继承
C.是对“文革”时期文化专制的抵制
D.造成中小学生文化水平的下降
解析学生劳动和参加政治活动占用大量时间,文化课学习所占用时间不足 60%,可以得出这种
做法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 A 项错误;这种做法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但不利
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故 B 项错误;当时仍处于“文革”时期,故 C 项错误;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少,使
中小学生文化水平下降,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1970 年,中共中央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的请示报告,全国部分院校开始从有三年
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和干部中,采取推荐和审核相结合的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这反映出
( )
A.教育领域的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B.教育领域仍贯彻“左”倾教育方针
C.党对教育发展的方向做出调整
D.工农兵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
解析采取“推荐和审核”的方式招收学员,而且学员的范围仅限于工农兵和干部,这带有“左”倾意
识,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 B
7.1970—1976 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造成了有些
学生文化素质差。邓小平复出后,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
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解析“文化大革命”期间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以上大学,这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
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邓小平复出后,果断恢复
被停止的高考,故选 C 项。
答案 C
8.“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这番言论发表于(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全面整顿之中
C.“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中
D.南方谈话中
解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首先恢复高考制度。邓小平的上述谈话,
就发表在其复出之时。
答案 C
9.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
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
是(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解析本题考查“科教兴国”战略。根据材料信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可以判断此决定的核心主张是“科教兴国”,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10.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
A.“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B.《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C.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解析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故 B 项正确。“双
百”方针是 1956 年提出的,而且是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方针,与材料“教育事业发展”不符,排除
A 项;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在 1965 年,排除 C 项;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图中数据变
化有一定联系,但不是最主要的,排除 D 项。
答案 B
11.1985 年 5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解析 1985 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 1983 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 B 项正确。A 项
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排除;D 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的,排除。
答案 B
1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里,我国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大为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进展
突出,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教育在体制改革、
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飞速发展,其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切实体现。上述成就
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B.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
学制的决定》(1951 年)
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把知识分子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
资派”之后,诬蔑为“臭老九”。这是对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知识分子的一种严重丑化。
材料三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
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
(1)材料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事业出现怎样的状况?
(3)除材料三提出的义务教育外,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事业还有哪些重要发展?
参考答案(1)重要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主要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
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等。
(2)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
(3)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95 年中共中央提出“科
教兴国”战略;我国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者内 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 本土文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和忆苦思
容 章 学 甜
篇 数 15 13 9 4
材料二 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
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
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 92 篇,占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
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1 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不同时期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特点:以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偏重反映本土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时代背景:
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争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
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影响。
(2)主要变化:内容更丰富多样;突出经济;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原因: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经济全球化
的影响。
(3)看法:教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它具有时代特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
发展的产物。
相关文档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92021-05-12 21:56:4511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语言文字运用2021-05-12 15:55:58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62021-05-11 01:29:47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92021-05-10 17:26:5912页
- 【英语】2020届二轮英语复习副词的2021-05-10 14:42:29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02021-05-08 15:10:17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322021-04-29 01:24:38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52021-04-28 11:02:45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172021-04-28 09:17:35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32021-04-27 21:09:0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