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1 MB
- 2021-05-22 发布
历 史
大二轮复习
衡中学案
第二部分 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
Ⅰ
、必考内容
二、近代中国
专题十一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向分析
网络构建
知识重构
热点素养
专题训练
考 向 分 析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1
.
1840
~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辛亥革命
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非常频繁,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题型上,非选择题的形式占有较高比重,难度相对较大。本专题内容与
“
中国梦
”
等社会热点问题关系密切,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
网 络 构 建
知 识 重 构
关键词:
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瓜分狂潮
1
.列强侵华史实
(1)
鸦片战争
①
原因:英国
___________
后需要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
结果:签订了
《
___________
》
等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③
影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
________________
社会。
考点一
1840
~
1900
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工业革命
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
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
___________
,扩大侵略权益。
②
过程:
1856
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
___________
。
③
结果:签订了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等不平等条约。内容涉及割地、赔款、开放十一处通商口岸等。
④
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侵害;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中国市场
圆明园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3)
甲午中日战争
①
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
过程:
1894
~
1895
年,经历了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之战和威海卫战役,
___________
全军覆灭。
③
结果:签订了
《
___________
》
;内容涉及割地、赔款、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和投资设厂等。
④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
___________
的狂潮。
北洋舰队
马关条约
瓜分中国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②
过程:
1900
年
6
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从
___________
出发,占领天津,攻陷北京。
③
结果:签订了
《
辛丑条约
》
。内容有赔款
4.5
亿两白银、划定北京
___________
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派兵驻守北京到
___________
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改总理衙门为
___________
等。
④
影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沽口
东交民巷
山海关
外务部
2
.
中国人民多种形式的反侵略斗争
(1)
清政府中爱国官兵的抵抗
①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②
甲午中日战争中
___________
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
___________
阻击侵略者。
(2)
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
①
鸦片战争中定海、
___________
等地人民的英勇抵抗,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②
甲午战争后
___________
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北洋舰队
廊坊
三元里
台湾
(3)
义和团运动
①
背景: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
概况:义和团提出了
“
___________
”
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但最终被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
③
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扶清灭洋
【
规律认识
】
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1)1840
~
1894
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的优势。
(2)1894
~
1931
年:在军事和政治上,以
“
以华治华
”
为主
(
扶植傀儡政权
)
,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3)1931
~
1945
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4)1945
~
1949
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对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主要认识
(1)
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属于列强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列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从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3)
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的变化,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从以欧洲为中心到向其两侧转移的趋势;同时,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涉及地区不断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深。
(4)
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密切相关。例如,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要求,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列强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的特点,瓜分中国的狂潮则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分割世界的要求。
(5)
列强侵华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尽管列强侵华客观上带来了西方近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但其破坏性是主要的。
〔
跟踪训练
〕
1
.
(2018·
广东二模
)19
世纪前期,
《
澳门新闻报
》
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
)
A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
.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
.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D
【
解析
】
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
A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鸦片走私禁绝,故
B
项错误;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故
C
项错误。
2
.
(2018·
天津卷
·5)
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
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
这表明当时
(
)
A
.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
.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
.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
.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A
【
解析
】
依据材料中
“
要求外商具结承诺
”“
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
”“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
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
B
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
C
项排除;是否
“
享有治外法权
”
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排除。
关键词:
《
天朝田亩制度
》
、
《
资政新篇
》
、绝对平均主义、三民主义、中华民国、
《
临时约法
》
考点二 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背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连年的自然灾害
民族危机加深;
______________
发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过程
金田起义,运动爆发;定都天京,建立政权;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___________
陷落,运动失败
中国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建立民国;颁布
《
___________
》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纲领
《
天朝田亩制度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民族、民权、民生
)
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失败
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对势力的联合镇压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帝国主义的破坏;袁世凯反革命两面派手法
天京
临时约法
资政新篇
三民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意义
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
推翻了
___________
,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
___________
观念深入人心
局限
利用宗教形式发动;领导者小农意识浓厚;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
_____________
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认识
近代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封建帝制
民主共和
反帝反封建
用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
(1)
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现代化史观
①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
③
思想上: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
社会史观: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如
“
断发易服
”
、文明礼仪等,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
跟踪训练
〕
3
.
(2018·
滨州二模
)19
世纪末,义和团民面对侵略喊出了
“
扶清灭洋
”
的口号;
“
二十一条
”
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
“
五九国耻
”
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
“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
.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
.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C
.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B
【
解析
】
题干由
“
扶清灭洋
”
到
“
五九国耻
”
再到
“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呈现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
B
项正确;选项
A
的表述不符合事实,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共识,时间至少是在中共二大之后;其次,题干突出的是反侵略,也看不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项也不正确;选项
C
与题干主旨不符,且因果逻辑不清。
4
.
(2018·
高考历史模拟卷一
)1912
年
1
月颁布的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
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
“
统治全国
”
等各项权力;而
1912
年
3
月颁布的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
“
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
。
《
临时约法
》
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
)
A
.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B
.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C
.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D
.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A
【
解析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刚建立的时候,实行的是总统制,后来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故规定
“
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
,目的在于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故
A
项正确;责任内阁制限制了总统权力,没有加强总统权力,故
B
项错误;
《
临时约法
》
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非革命党内部的斗争引起,故
C
项错误;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对象是袁世凯,旧官僚目的在于建立专制政府,和限制总统权的思路相违背,故排除
D
项。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民主革命纲领、三大政策、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道路、长征、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双十协定
》
、三大战役
1
.五四运动
(1)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的
____________
的革命运动。
(2)
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
意义: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标志着
_______________
的开端。
考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反帝反封建
新民主主义革命
2
.
中国共产党成立
(1)
条件: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_____________
的帮助。
(2)
标志:
1921
年中共
“
一大
”
的召开。
(3)
纲领:最高纲领
(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和最低纲领
(
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
______________)
。
(4)
意义:是新型的
___________
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共产国际
民主共和国
工人阶级
3
.
国民大革命
(1)
性质:以
___________
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
国共合作
①
1923
年,中共
“
三大
”
确定了与中国
___________
合作的方针。
②
1924
年,国民党
“
一大
”
召开,改组国民党,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③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
___________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国共合作
国民党
三民主义
(3)
北伐战争
①
1926
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
___________
流域。
②
基本上推翻了
___________
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奠定了革命继续发展的基础。
(4)
失败原因:帝国主义的干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
长江
北洋军阀
4
.
国共十年对峙
(1)
工农武装割据
①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___________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
八七会议
”
: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
秋收起义:
1927
年
9
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
④
开辟革命新道路: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
___________
道路
(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
人民军队
井冈山
(2)
红军长征
①
原因:
“
左
”
倾错误的发展;第五次反
“
围剿
”
的失利。
②
时间:
1934
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
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
___________
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③
转折:
1935
年
1
月召开的
___________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
“
围剿
”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会宁
遵义会议
(3)
西安事变
①
概况: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
___________
,共同抗日。
②
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
___________
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5
.
抗日战争
(1)
日本侵华
①
局部侵华:从
1931
年日本发动
___________
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②
全面侵华:
1937
年
___________
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停止内战
合作抗日
九一八
七七
(2)
侵华日军罪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
“
七三一
”
部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
“
大扫荡
”
,推行奴化教育,殖民掠夺与统治,妄图征服中国。
(3)
全民族抗战
①
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②
三种势力和三个阶段:日本、国民党与共产党;战略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
③
战略战术: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
④
胜利保证: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⑤
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
________________
,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
双重性
)
;两个战场并存;持久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⑥
意义: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
___________
空前提高;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地位
6
.
解放战争
(1)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
②
重庆谈判,国共签署了
《
双十协定
》
,确定了
___________
的方针。
③
1946
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
人民解放战争
①
1946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进攻
___________
解放区,内战爆发。
②
1947
年,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和平建国
中原
③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
___________
,开始战略反攻。
④
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1
月,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⑤
1949
年
4
月,北平和谈破裂后,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
___________
,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南京国民政府。
7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
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
(2)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勇气。
(3)
是马列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大别山
南京
【
规律认识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两次历史性转变
一、从大革命失败向土地革命战争的转变: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中共主张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推翻国民党反革命政权,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二、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在民族危机之下,中共摒弃前嫌,主张与国民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实现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多元视角看中国梦
——
近代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
(1)
从国家关系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
(
革命史观
)
(2)
从政治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
(
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
)
,追求建立民主政体,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
(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
(3)
从经济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
旧民主主义革命
)
和同盟军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争取独立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
〔
跟踪训练
〕
5
.
(2018·
福州三模
)
近代的上海曾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出版
300
多种出版物,都带有社会主义色彩。这主要得益于上海
(
)
A
.印刷技术较先进
B
.城市开放程度较高
C
.民族工商业发达
D
.系中共中央所在地
【
解析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上海印刷业比较先进、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这些体现出上海开放程度比较高,从而使上海成为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故
B
项正确,
A
、
C
两项是
B
项的具体表现;上海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
“
近代的上海曾是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活动中心
”
的具体表现,故
D
项排除。
B
6
.
(2018·
肇庆三模
)
蒋介石宣称,如果日本无休止的进攻,中国政府便不能不抵抗,这便给
“
窥伺于中国国民党之后
”
的势力以可乘之机。其结果,日本会被拖垮,国民政府也会因内外交侵而倾覆,双方
“
同归于尽
”
。这种看法
(
)
A
.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决心
B
.延缓了日本侵华的步伐
C
.顺应了广大民众的呼声
D
.阻碍了全民族团结抗日
【
解析
】
“
给
‘
窥伺于中国国民党之后
’
的势力以可乘之机
”
说明蒋介石害怕由于日本的侵略导致中国共产党势力大增,这种思想显然不利于全民族团结抗日,
D
项正确;材料说明的不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
A
项错误;该政策并不会延缓日本侵华,
B
项错误;该措施只是国民政府声音,显然不会顺应广大民众的呼声,
C
项错误。
D
热 点 素 养
一、考查近代前期日本侵华的史实,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素养。
(2016·
全国卷
Ⅰ
·29)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C
【
解析
】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考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由材料中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
”“
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等信息结合所学并联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可知,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
C
项正确;当时洋务运动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排除
A
项;集权制度使军队在战场上缺乏灵活性,排除
B
项;
D
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2018·
全国卷
Ⅱ
·28)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
“
不应阻贡
”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
。这说明当时
(
)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D
【
解析
】
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
,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
D
项;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
A
项与题意不符;由
“
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
”
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
B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
C
项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2018·
全国卷
Ⅰ
·28)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
包装
”
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
“
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C
【
解析
】
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的支持,而清政府则无动于衷,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即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
D
项是对材料信息
“
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
的误读,排除。
二、考查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新政等自救运动。
(2017·
天津
·5)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
“
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
”
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C
【
解析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海权意识。根据材料信息
“
19
世纪后
”“
近代中国
……
并未真正认识
”“
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
”“
呈现出
‘
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
’
的状态
”
可知,清政府发展海军是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能反应,是被动的和短视的,故
C
项正确;
“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
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
A
项;
B
、
D
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2016·
全国卷
Ⅲ
·29)1903
年,张之洞等拟
《
奏定学堂章程
》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
“
团体
”“
膨胀
”“
舞台
”“
影响
”“
组织
”“
运动
”“
报告
”“
观念
”
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
解析
】
本题考查清末教育改革,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
1903
年
”
可知,当时处于清末
“
新政
”
时期,清政府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
A
、
C
两项错误,排除;
B
项不是根本目的,排除;学习西方新知识和禁止使用新名词的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故
D
项正确。
D
三、考查辛亥革命相关史实,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追求。
(2018·
江苏
·8)
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
“
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
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B
【
解析
】
“
光绪二十八年
”
是
1902
年,
“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
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
B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
1851
年,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故
C
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
1924
年,故
D
项错误。
(2018·
全国卷
Ⅱ
·29)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
“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
其意在
(
)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C
【
解析
】
由
“
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
”
、
“
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
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
C
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
A
、
B
两项;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
D
项。
四、考查长效热点抗日战争,渗透考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2016·
全国卷
Ⅰ
·30)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
《
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
,把
“
亲日派
”“
长征时代
”“
争取民主
”“
国共合作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等归为
“
谬误名词
”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
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D
【
解析
】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专制政策,旨在考查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国民党想通过这一举措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并不是为了塑造政府形象,故
D
项正确,排除
B
项;材料中国民党的做法会激化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
A
项;抗战领导权在形式上本来就属于国民党,排除
C
项。
(2017·
全国卷
Ⅰ
·30)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
……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
这一精神的贯彻
(
)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B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旨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并进行对应性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信息
“
共同利害
”“
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
”
等内容可知,中共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
“
革命
”
,
A
项错误,排除;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
C
项;材料与
“
反抗国民党政府
”
无关,排除
D
项。
(2018·
全国卷
Ⅱ
·30)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
——
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
……
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
……
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A
【
解析
】
由题干中的
“
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
”
、
“
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
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
“
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
”
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
A
项;由
“
是否减租减息
”
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
B
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
项;由题干中的
“
抗日根据地
”
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
C
项;
D
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