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77 KB
- 2021-05-21 发布
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质地貌原理
特别微专题一 冲淤平衡问题
黄河临河段地处河套平原,河床宽浅,河道横向变化幅度大。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
。
如
图
示意
1988
~
2014
年黄河临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
(
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
)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答案
解析
1.
该河段河道明显变宽的年份
是
A.1989
年
B.1991
年
C.2000
年
D.2013
年
12
13
√
解析
读
图可知,
1991
年左岸与右岸均为正值,说明以侵蚀为主,河流两岸均受侵蚀,说明河道变宽,故选
B
。
2.2006
~
2007
年期间,该
河段
A
.
流速增快
B
.
输沙量增大
C.
结冰期延长
D.
径流量变小
答案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
解析
解析
读
图可知,
2006
~
2007
年期间,该河段左岸侵蚀减弱,右岸淤积增强,说明外力以淤积为主,径流量变小,
D
对
。
流速
增快,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应以侵蚀为主,
A
、
B
错
。
结冰
期长短与气温变化有关,与淤积和侵蚀关系不大,
C
错。故选
D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3.2001
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的主要原因
是
A
.
上游流域降水的年际变化
大
B
.
上游流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C.
上游水库对河流的调节作用增强
D.
宁夏平原灌溉引黄河水增多
答案
解析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解析
读
图可知,
2001
年后,该河段河道宽度变化幅度小,是由于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小所致,极有可能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或者植被恢复有关,故选
C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2018·
西安八校一联
)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
——
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
“
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
”
,右图为
“
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
”
。据此完成
4
~
5
题。
答案
解析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4.
干旱地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地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
是
A.
干旱地区冲积扇面积大
B.
干旱地区河流落差小
C.
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大
D.
湿润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
√
解析
干旱
区冲积扇形态明显,主要原因是冲积扇形成后受到的流水侵蚀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了河流出山口,而不会被流水搬运更远。而湿润区河流落差不一定小,如西南地区;湿润区河流流量更大,搬运能力更强,所以湿润区的冲积扇形态不显著。故选
D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5.
干旱地区的聚落适宜布局
在
A.
冲积扇扇缘
B
.
冲积扇扇中
C.
冲积扇扇顶
D
.
山谷中
答案
解析
解析
根据
流水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因此冲积扇扇缘的土壤颗粒小;冲积扇地形是出山口
(
扇顶
)
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聚落多分布于此。故选
A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
(2018·
湖南怀化模拟
)
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
(
沙坎
)
,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下图为
“
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
”
。据此回答
6
~
8
题。
答案
解析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6.
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
区
A.
径流量大,来沙量
多
B
.
河流的堆积作用强
C.
海水侵蚀作用
强
D
.
盐度低,水位高
√
解析
甲
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泥沙为陆地径流流水侵蚀形成,外侧细泥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近,且外侧为细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流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
A
、
B
错误
;
海流
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
C
正确
;
河口
受海水影响更明显,盐度上升,
D
错误。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答案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解析
√
解析
从
图中可读出,由甲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
,
A
正确
。
7.
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
沙
A
.
外坡受侵蚀
B
.
高度降低
C.
向外海推移
D
.
体积增大
8.
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
有
A
.
利于海水自净
B.
增强航行安全
C.
阻碍鱼类洄游
D.
不利泄沙排洪
答案
解析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解析
整治
拦门沙能够增强航行安全。
读
“
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
5m
等深线变化图
”
,完成
9
~
10
题。
答案
解析
9.2004
~
2007
年等深线位置不断变化,原因最可能
是
A.
上游过度砍伐
B.
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
C.
中游围湖造田
D.
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解析
等深线
是从水底到水面的高度值,一般而言,越靠近陆地,等深线的数值越小,离陆地越远,等深线数值越大。影响河底深度的因素就是泥沙的淤积程度,泥沙淤积越少,等深线数值越大。看图可知,
5
米等深线越来越靠近陆地
(
沙洲
)
部分,说明泥沙淤积越来越少,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可拦蓄泥沙,使下游泥沙淤积减少,故答案选
B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10.2014
年
2
月,长江口遭受史上最
长
时间
咸潮影响。下列应对咸潮的措施
,
最
合理的
是
A.
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B.
申请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流量
C.
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
D.
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
答案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解析
三峡
水库增加下泄水量可以减轻咸潮影响。
√
解析
长江九江段位于江西省北部边缘,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
1963
~
2002
年期间,该河段在人工护岸堤的作用下,两岸堤线已稳定。该河段河床演变受长江中上游来水来沙影响显著,河床水深最大的部位称为深水槽,深水槽是河流的主航道。下图示意
1963
~
2002
年长江九江段某断面河水深度变化。据此完成
11
~
13
题。
答案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11.
从
1963
~
1972
年河床断面的总体变化表明长江中
上游
A.
毁林现象严重
B
.
森林覆盖率提高
C.
含沙量减少
D
.
水库数量大增
√
12.
与
1972
年相比,
2002
年该河床断面深水槽位置的南北变化产生的影响
是
A
.
河床不断变窄
B.
河床不断变宽
C.
主航道变深
D
.
主航道南移
答案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
13.
针对
1963
~
2002
年期间该河床断面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措施
是
A.
北岸要加强堤防工程建设
B.
南岸要加强护岸工程建设
C.
长江中上游水库要加强拦水拦沙
D.
长江下游要加强节约用水
答案
√
1
3
4
5
6
7
8
9
10
11
2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