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3.50 KB
- 2021-05-21 发布
第 5、6 章 章末评估检测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一个自然群落中的一条普通食物链的顺序是 ( )
A.自养生物→食草动物→异养生物
B.自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C.异养生物→食草动物→次级消费者
D.自养生物→次级消费者→异养生物
解析:普通食物链: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植物是自
养生物,所以选 B。
答案:B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
河豚欲上时。”诗中体现了下列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
④分解者
A.①② D.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水暖”体现温度和水,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竹”和
“桃花”等体现生产者,“鸭”和“河豚”体现消费者,没有体现出分
解者。
答案:C
3.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解析: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的,而不能倒过来流动,A 正确;
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多,原因是能量逐级递减,
前一种生物的能量只有 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
都损耗掉,B 正确;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
错误;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D 正确。
答案:C
4.碳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下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随着工业的发展,①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③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
D.①②③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
解析:①②③过程中,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转移,但是能量不能
循环利用。
答案:D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遗物中的能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有四个去向:被生产者自身呼
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利用,A、B 不符合题意。
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草食动物摄入草的能量-粪便的排遗物中的
能量,C 符合题意。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草食动物呼吸消耗的能
量+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D 不
符合题意。
答案:C
6.(2018·全国卷Ⅲ)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
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成分与功能等
相关知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趋光性昆虫属于消费者,A 正确;黑光
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对于有趋
光性的昆虫,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以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
度,也可以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 正确。
答案:B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解析: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来说能够传递某种
信息,即行为信息,A 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B 错
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有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
用,C 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即化学信息)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可降
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 正确。
答案:B
8.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入侵滨海湿地后,低矮的本地
草本植物逐渐被替代。同时,互花米草入侵也可以改变蟹类等底栖动
物的物种丰富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
争优势
B.某些底栖动物能够摄食植物幼根,加速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C.采用样方法对蟹类进行调查,往往会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D.引进外来物种时应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答案:B
9.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池塘生态系统 B.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解析:池塘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则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
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
靠地衣来维持生活,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降雨
量高,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有助于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因此
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地区,因此该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与热
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少,群落的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
弱。
答案:C
10.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
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
C.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
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
D.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
解析: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兔子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
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不能简单等同于单个个
体。
答案:B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
节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
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D
12.科研人员研究了某种定居型蜘蛛(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流动过
程,并构建了下图所示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蜘蛛在生态系统中至少属于第二营养级
B.流经蜘蛛的总能量是 477.4 kJ·m-2·a-1
C.排粪能和遗体残骸中的能量都属于蜘蛛同化能的一部分
D.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能可能会大于 87.7 kJ·m-2·a-1
解析:该蜘蛛是肉食性动物,至少属于第三营养级,流经蜘蛛的
总能量(其所同化的能量)=摄食能-排粪能=2 119.5-1 642.1=
477.4(kJ·m-2·a-1);排粪能属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能量中的一部分;同
化能=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由题图
可知 X 包含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能应小
于 87.7 kJ·m-2·a-1。
答案:B
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生 X1 过程的生物是具有叶绿体的生物
B.X3 过程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有机物中的能量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通过 Z2 传递给分解者加以利用
D.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 X3/X2 表示
解析:能利用太阳能固定 CO2 的生物还包括没有叶绿体的蓝藻等
原核生物,A 错误;X3 表示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 错误;初级消
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通过 Z1 传递给分解者加以利用,C 错误;能量传递
的效率为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例,D
正确。
答案:D
14.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
来
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会导致温室
效应,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还会导致酸雨,A 正确;引入外来
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若引入不当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
平衡,B 正确;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坚持走科教兴
国的道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
护好耕地,C 错误;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
源有机结合起来,D 正确。
答案: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全部
选对的得 5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5.(多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C.流经某食物链的物质可再次回到这个食物链中,但能量不能
D.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正反馈调节往往会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解析: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合成
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 正确;初级消费者排
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B 正确;生态系统中
的物质可以循环,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流经某食物
链的能量不能再回到这个食物链中来,C 正确;正反馈调节往往使生
态系统偏离稳态,D 正确。
答案:ABCD
16.(多选)某森林地区 U 型山谷地表植被遭严重火灾,人工栽种
植物(甲坡面)和自然恢复(乙坡面)多年后,前者植被覆盖率和物种数明
显大于后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人工栽种植物提高了甲坡面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如果时间允许、气候适宜,两坡面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
C.随时间推移,群落中先存在的物种会被后侵入的物种完全替代
D.人工栽种植物加速了甲坡面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解析:人工栽种植物提高了甲坡面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
错误;如果时间允许、气候适宜,两坡面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B 正
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就叫
作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群落中先存在的物种会被后侵入的物种优势
替代,但是并不意味着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彻底消亡,C 错误;人工
栽种植物加速了甲坡面物质的循环利用,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
错误。
答案:ACD
17.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
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
物,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的传递( )
A.物理和化学信息 B.行为和化学信息
C.物理和营养信息 D.物理和行为信息
解析:这属于海龟的特殊行为,是行为信息;因为是利用舌尖的
红色突起模仿小虫蠕动,引起其他小虫的注意,所以也是物理信息。
答案:D
18.(多选)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分布着酢浆草、马鞭草、蝼蛄、角马、
狮子等生物,某科研小组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这些生物进行了研究。下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酢浆草和马鞭草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B.利用蝼蛄具有避光性的特点,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其种群
密度
C.一头狮子通过捕食角马的方式,获得这头角马体内 10%~20%
的能量
D.碳在马鞭草、角马、狮子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解析:酢浆草和马鞭草均为生产者,因此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条食
物链中,A 正确;利用动物的趋光性的特点,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调
查其种群密度,B 错误;一头狮子通过捕食角马的方式,获得这头角
马体内大部分能量,C 错误;碳在不同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流动,D 正确。
答案:BC
19.(多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抵抗力稳定性越差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越强
解析:生物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抵抗力稳定性高,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A
项正确;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项错误;生
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
内容,C 项错误;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现相反
的关系,但在自然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两者往往都比较弱,如北极苔
原生态系统,D 项错误。
答案:BCD
20.(多选)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家畜只采食一种牧草会减弱该牧草的竞争力
B.放养的家畜数量可根据牧草的种群密度确定
C.越长的放牧间隔越有利于牧草的可持续增长
D.禁止放牧一定能增加草地物种多样性
答案:AB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40 分)
21.(10 分)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可传播登革病毒,雌蚊吸血,雄
蚊不吸血而吸植物汁液。某科研团队培育了携带新型共生菌的白纹伊
蚊,其中的雄蚊与野生雌蚊交配,产生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该团队在
试点小岛上大量释放携带新型共生菌的雄蚊,降低了野生白纹伊蚊的
种群数量。该实验探索出的防治白纹伊蚊的新途径,有助于控制登革
病毒的传播。
(1)研究人员释放雄蚊后连续监测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变化,以检
验实验效果。该实验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小岛而不是更开放的环境作为
试点,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考虑,其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担忧降低白纹伊蚊数量后,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
响。而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该举措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这
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调
节。
(3)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蚊的方位,
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请据此原理设计一个降低白
纹伊蚊种群数量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防治的应用及相关的生物学原理,结合白纹
伊蚊的治理,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调
节的相关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
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
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影响种群密度
的直接因素。
(1)该实验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小岛而不是更开放的环境作为试点,
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考虑,主要是防止外来的白纹伊蚊的
迁入或迁出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2)有人担忧降低白纹伊蚊数量后,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
响,而多年的实验结果表明该举措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较小,这
主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
(3)根据题意,雄蚊可通过感知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辨别雌
蚊的方位,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据此可以通过模
拟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吸引雄蚊,杀灭雄蚊,从而达到降低白
纹伊蚊种群数量的目的。
答案:(1)防止外来白纹伊蚊的迁入和迁出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2)自我调节 负反馈
(3)信息传递 模拟雌蚊扇动翅膀发出的声波来吸引雄蚊,杀灭雄
蚊,从而达到降低白纹伊蚊种群数量的目的
22.(10 分)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但有些地方也因此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小型湖泊旁边有很多荒地,图甲表示某荒地在春季时主要生
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乙是图甲相应的能量金字塔。
图甲 图乙
在图甲中,鸟与昆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蛇在图乙中属于
________(字母)营养级层次。在春季,随着植被越来越茂盛,昆虫的数
量也随之增加,昆虫总体上会呈__________型增长,原因之一是在生
态系统中普遍存在________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由于新农村建设在此选址,部分荒地被房屋、道路代替,部分
荒地被用于种植、放牧,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未经严格的处理就排放,使荒地的土壤和
湖泊的水体受到了污染,对土壤和水体中的生物造成了影响。在调查
土壤污染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影响时,常用____________的
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图丙表示污水排放量对湖泊中各种生物的生物
量的影响。
图丙
在污水排放量较小时,生物量的变化不大,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
一定的____________稳定性,随着排污量增加,最终生态系统崩溃,
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
解析:(1)在图甲中,鸟与昆虫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蛇占据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在图乙中属于 A、B 营养级层次。在
自然状况下,由于空间资源有限和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等,各生物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新农村建设使群落结构发生显
著变化,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调查土壤动
物类群丰富度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
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答案:(1)捕食和竞争 A、B “S” 负反馈
(2)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取样器取样 抵抗力 有一定限度
23.(10 分)如图 1 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
位为 kCal/(m2·a)。图 2 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
鹰构成的食物网,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
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请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图 1
图 2
(1)图 1 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
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 1 数据反映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
阶段,判断依据是能量输入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能量输出。
(3)图 2 所示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
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
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
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1)图 1 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
为 380/3 370≈11.3%。(2)图 1 所示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为第一营养
级所固定的太阳能 20 810,输出能量为 4 600+11 980+1 890+316+
13=18 799,所以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其中生物群落会变得更复杂。
(3)植物中的能量传递给鹰的食物链有 4 条;鹰所处的营养级有第三和
第四营养级;兔与人都以植物为食,有竞争关系,人又以兔为食,故
关系为竞争和捕食;鼠疫杆菌寄生在人体内从而使人患病。(4)鼬与鼠
的关系是捕食,跳蚤与鼠之间的关系是寄生,通常情况下,捕食关系
对鼠数量的影响大于寄生关系;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的数量增加,种
内斗争增强。(5)蘑菇是分解者,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分解者体内
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
答案:(1)11.3 (2)大于 (3)4 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竞争与捕食
寄生 (4)大于 增强 (5)不能
24.(10 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
四县,最高峰海拔 2 178 米,森林覆盖率达 83%,有国家濒危珍稀保
护植物 24 种,一二类野生保护动物 28 种,是我国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保护区山麓到山顶,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这属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是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
样性、______________3 个层次对生物进行保护。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保护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直接价值________(填“大于”或“小
于”)其间接价值。
解析:(1)从保护区山麓到山顶,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类型的
动植物,这属群落的水平结构。
(2)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是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
样性、基因多样性 3 个层次对生物进行保护。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保护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
对稳定的能力。
(4)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直接价值小于其间接价值。
答案:(1)水平 (2)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4)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