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 MB
- 2021-05-21 发布
第
2
讲
地质环境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1
地壳的物质组成
1
.
地壳的物质组成
(a)
地壳由岩石组成
,
岩石由矿物组成
,
矿物
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
.
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b)
(1)
矿物
:
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
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矿物有气态
(
天然气
)
、液态
(
石油、天然汞
)
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石英
(
二氧化硅
)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
,
就称为矿产。
(2)
岩石
: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矿物集合体。按照成因可分成
岩浆岩
(
火成岩
)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3)
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典例
1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
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有
3 000
多种
,
其中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有几十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
)
A.
矿物
B.
岩石
C.
矿产
D.
矿床
(2)
下列四种地壳物质的组成排列中
,
合理的一组是
(
)
A.
地壳
→
化学元素
→
岩石
→
矿物
B.
地壳
→
矿物
→
化学元素
→
岩石
C.
化学元素
→
矿物
→
岩石
→
地壳
D.
矿物
→
化学元素
→
岩石
→
地壳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叫矿物。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
矿物的集合体叫岩石。第
(2)
题
,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
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
,
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
就是矿物
;
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岩石
;
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答案
解析
关闭
(1)A
(2)C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3
.
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
(b)
(1)
分类
: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1)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
,
但具有层理构造不一定是沉积岩。
(2)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等的总称。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
,
表示温暖的浅海环境。
(3)
花岗岩和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4)
岩浆岩既可地表形成也可地下形成
,
沉积岩主要在地表形成
,
变质岩主要在地下形成。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典例
2
(2016
浙江绍兴一中高二期中
)
读下图
,
完成下列各题。
(1)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
A.
地表
B.
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
地幔
(2)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
,
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根据图可判断此为火山
,
火山由岩浆喷出而形成
,
其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故选
D
项。第
(2)
题
,
根据题意
“
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
”,
该山体岩石为岩浆岩
,
在地球表面受外力作用
,
易形成沉积岩。故选
C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1)D
(2)C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2
地壳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
(c)
(1)
能量来源
: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
地壳物质循环图
(
以下图为例
)
。
①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判断。
岩浆
:
三进一出
;
变质岩和沉积岩
:
二进二出
;
岩浆岩
:
一进三出。
注
:
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
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②
判断箭头含义。
A.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
——
冷却凝固
,
是内力作用。
B.
指向沉积岩的箭头
——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
是外力作用。
C.
指向变质岩的箭头
——
变质
作用
,
是内力作用。
D.
指向岩浆的箭头
——
重熔再生作用
,
是内力作用。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③
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
,
如下所示。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典例
3
(2015·9
浙江学考
,17~18)
图
1
为某地玄武岩石柱林景观图
,
图
2
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
数码代表内、外力作用。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1)
玄武岩属于
(
)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2)
该玄武岩石柱林的主要形成过程与图
2
中数码直接相关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
,
即喷出岩。第
(2)
题
,
图
2
中甲为岩浆岩
,
乙为沉积岩
,
丙为岩浆
,
①为冷却凝固作用。
答案
解析
关闭
(1)B
(2)A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3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a)
(1)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
一是内力作用
,
二是外力作用。
(2)
各种地表形态
(
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
)
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典例
4
(2016
浙江嘉兴一中高一期中
)
以下为镇江某中学生收集的四幅景观图。读图
,
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1)
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
,
可知
(
)
A.
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
B.
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
,
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C.
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根据题意
“
主要受内力作用
”,
结合选项①为火山
,
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②为石林
,
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
属外力作用
;
③为褶皱
,
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④为峡谷
,
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
属外力作用。故选
C
项。第
(2)
题
,
内力作用有进行较快的
,
如火山
;
也有进行慢的
,
如褶皱。火山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故选
D
项。
答案
解析
关闭
(1)C
(2)D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4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a)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1)
划分
: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
,
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一般来说
,
板块的内部
,
地壳比较稳定
;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
地壳比较活跃。图中
①
为
美洲
板块
,
②
为太平洋板块
,
③
为欧亚板块
,
④
为
印度洋
板块
,
⑤
为非洲板块
,
⑥
为
南极洲
板块。
(2)
性质
:A
、
B
两处
,
地壳较稳定的是
A,
原因是位于板块内部
;
而
B
处比较活跃
,
原因是位于板块交界处。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2
.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b)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
,
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如下。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典例
5
(2016
浙江温州质检
)
读图甲与图乙
,
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1)
图甲的
①②③④
四处中
,
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
)
A.
海沟
B.
海岭
C.
褶皱山
D.
裂谷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图乙显示的是大陆板块的张裂运动
,
是岩浆上升形成岩石之处
;
图甲中①④处为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
,
③处为海洋上的板块张裂运动
,
②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
,
地壳运动形式与图乙最相符。第
(2)
题
,
张裂边界一般易形成裂谷、海洋和海岭
,
再结合图中断层箭头运动方向
,
可判断张裂处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
故最可能形成裂谷。
答案
解析
关闭
(1)B
(2)D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3
.
地质构造的类型
(a)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
“
痕迹
”,
主要类型有
褶皱
和断层。
(1)
褶皱
:
图中
A
、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
,
形成褶皱。其中
A
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
,
叫
背斜
;B
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
,
叫向斜。
(2)
断层
:
图中
C
处岩层发生断裂
,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
称为断层构造。其中
E
处叫地垒
,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
;D
处叫地堑
,
常发育成
盆地
或
谷地
。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4
.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c)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1)
褶皱初始状态山峰是背斜构造
,
山谷是向斜构造
,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
,
有可能背斜成谷、向斜成峰。
(2)
断层的判断关键看有没有断裂面
;
背斜、向斜的判断主要看岩层的弯曲形态
;
构造地貌关键根据地表
(
最上一条线
)
判断凹凸
;
根据岩层的错位状态判断断层的移动方向。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典例
6
(2015·10
浙江学考
,19~20)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地区进行考察
,
记录结果如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1)
花岗岩形成过程中
,
与其两侧接触的沉积岩可能会变质成
(
)
A.
大理岩、板岩
B.
片麻岩、大理岩
C.
石英岩、板岩
D.
石英岩、片麻岩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花岗岩两侧为砂岩和页岩
,
砂岩受热变质为石英岩
,
页岩受热变质为板岩。
答案
解析
关闭
C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2)
符合学生往东南方向行进时观察到的岩石的地质构造剖面是
(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2)
题
,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
,
东北
—
西南方向只有一种岩石
——
石灰岩
,
故
B
、
C
两项错。西北
—
东南方向按顺序排列为①②③④③⑤②①
,
因此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解析
关闭
D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5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c)
(1)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图示如下。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2)
外力作用与对应的地表形态。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3)
图示河流地貌。
一般而言
,
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
,
以侵蚀作用为主
,
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
,
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因此
,
上游为高山峡谷
,
中游河道变宽
,
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
,
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典例
7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或砂岩
,
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
(
见图
1)
很多只露出
“
腰身
”,
干旱地区丹霞地貌
(
见图
2)
几乎是
“
全裸
”
的
,
甚至变得
“
圆头圆脑
”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1)
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
“
腰身
”
的主要原因是
(
)
A.“
腰身
”
被雨水冲刷严重
,
植物易遭破坏
B.
河流下切作用强烈
,“
腰身
”
陡峻挺拔
C.“
腰身
”
地势陡峻、土壤浅薄
,
植物难以生长
D.
岩石硬度不同
,
风化作用差异显著
,“
腰身
”
耸立
(2)
干旱地区丹霞地貌
“
圆头圆脑
”
的形成条件是
(
)
A.
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
光照强烈
,
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
气温日较差大
,
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
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第
(1)
题
,
在湿润地区
,
外力作用主要以流水作用为主
,
湿润地区降水丰富
,
再加上山腰处地势陡峻
,
土壤流失较为严重
,
土层浅薄
,
植物难以生长。第
(2)
题
,
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
,
昼夜温差大
,
气温的剧烈变化会导致岩石的崩解破裂
,
即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
干旱地区由于地表植被缺乏
,
风沙较大
,
大风吹扬起碎石等
,
对较大的岩石块进行磨蚀
,
使其最终形成
“
圆头圆脑
”
的形态。
答案
解析
关闭
(1)C
(2)A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6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c)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有些是合理、有利的
,
有些则是不合理的
,
甚至是有害的
,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填海造陆能解决土地紧张状况
,
但也会破坏海岸带的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