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1-05-21 发布
第
1
讲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一
重力、弹力
二
摩擦力
基础过关
考点一 弹力的判断和计算
考点二
摩擦力的理解与应用
考点三
摩擦力的“突变”问题
考点突破
一、重力、弹力
1.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
G
=
mg
。
(3)方向:总是①
竖直向下
。
(4)重心:因为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
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基础过关
2.弹力
(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②
恢复原状
,对与它接触的物
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的条件:a.两物体③
相互接触
;b.发生④
弹性形变
。
(3)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⑤
相反
。
3.胡克定律
(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
F
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x
成⑥
正比
。
(2)表达式:
F
=
kx
。
式中的
k
是弹簧的⑦
劲度系数
,单位符号为N/m;
k
的大小由弹簧
⑧
自身性质
决定。
x
是弹簧长度的⑨
变化量
,不是弹簧形变以
后的长度。
二、摩擦力
1.两种摩擦力的对比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定义
两个具有⑩
相对运动趋势
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
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两个具有
相对运动
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
相对运动
的力
产生条件
(必要
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接触处有弹力;
(3)两物体间有
相对运动趋势
(仍保持相对静止)
(1)接触面粗糙;
(2)接触处有弹力;
(3)两物体间有
相对运动
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无关,满足
0<
F
f
≤
F
fmax
;
(2)最大静摩擦力
F
fmax
的大小与正压力大小
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即
F
f
=
μF
N
(
μ
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接触面的
材料
及粗糙程度,
F
N
为正压力)
方向
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相反
与接触面平行,并且与物体相对接触面的滑动方向
相反
2.动摩擦因数
定义:彼此接触的物体发生
相对运动
时,摩擦力和正压力的比值,
即
μ
=
。
1.
判断下列说法对错。
(1)自由下落的物体所受重力为零。
(
✕
)
(2)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
(
√
)
(3)弹力一定产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
(
√
)
(4)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
(
✕
)
(5)
F
=
kx
中“
x
”表示弹簧形变后的长度。
(
✕
)
(6)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劲度系数越大。
(
✕
)
2.
如图所示,在一个正方体的盒子中放有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小球,小球
的直径恰好和盒子内表面正方体的棱长相等,
盒子沿倾角为
α
的固定斜面滑动,不计一切摩擦,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无论盒子沿斜面上滑还是下滑,球都仅对盒子的下底面有压力
B.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右侧面有压力
C.盒子沿斜面下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
D.盒子沿斜面上滑时,球对盒子的下底面和左侧面有压力
3.
(2019福建六校联考)如图所示,有三个质量均为1 kg的木块
a
、
b
、
c
和
两个劲度系数均为500 N/m的轻弹簧
p
、
q
,木块
a
、
b
用轻绳连接,其中
a
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开始时弹簧
p
处于原长,木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现用水平力缓慢地向左拉弹簧
p
的左端,直到
c
木块刚好离开水平地面为
止,
g
取10 m/s
2
。该过程弹簧
p
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是
(
C
)
A.4 cm B.6 cm
C.8 cm D.10 cm
考点一 弹力的判断和计算
考点突破
1.弹力有无的判断
条件法
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
假设法
对于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
状态法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弹力方向的判断
(1)五种常见模型中弹力的方向
(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
3.弹力大小计算的三种方法
(1)根据胡克定律进行求解。
(2)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求解。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例1
(2018四川绵阳检测)如图所示,固定在小车上的支架的斜杆与竖
直杆间的夹角为
θ
,在斜杆的下端固定有质量为
m
的小球,下列关于杆对
球的作用力
F
的判断正确的是
(
D
)
A.小车静止时,
F
=
mg
sin
θ
,方向沿杆向上
B.小车静止时,
F
=
mg
cos
θ
,方向垂直于杆向上
C.小车向右以加速度
a
运动时,一定有
F
=
D.小车向左以加速度
a
运动时,
F
=
,方向斜向左上方,与竖直
方向的夹角
θ
1
满足tan
θ
1
=
解析
小车静止时,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此时杆对小球的作用力
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球的重力
mg
,A、B项错误;小车向右以加速度
a
运动时,设小球受杆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θ
',如图甲所
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sin
θ
'=
ma
,
F
cos
θ
'=
mg
,两式相除可得tan
θ
'=
,
只有当小球的加速度
a
=
g
tan
θ
时,杆对小球的作用力才沿杆的方向,此时
才有
F
=
,C项错误;小车以加速度
a
向左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小球所受到的重力
mg
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为
ma
,方向水平
向左,如图乙所示,所以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大小
F
=
,方向
斜向左上方,tan
θ
1
=
,D项正确。
甲 乙
考向1 弹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
1.
如图所示,小车内一根轻质弹簧沿竖直方向和一条与竖直方向成
α
角的细绳拴接一小球。当小车和小球相对静止,一起在水平面上运动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细绳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
B.轻弹簧一定对小球有弹力的作用
C.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但是轻弹簧对小球一定有弹力
D.细绳不一定对小球有拉力的作用,轻弹簧对小球也不一定有弹力
解析
若小球与小车一起匀速运动,则细绳对小球无拉力;若小球与
小车有向右的加速度
a
=
g
tan
α
,则轻弹簧对小球无弹力。D正确。
考向2 轻绳模型中的“死结”和“活结”问题
2.
(多选)如图所示,用滑轮将质量为
m
1
、
m
2
的两物体悬挂起来,忽略
滑轮和绳的重力及一切摩擦,使得0<
θ
<180
°
,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关
于
m
1
、
m
2
的大小关系应为
(
BCD
)
A.
m
1
必大于
m
2
B.
m
1
必大于
C.
m
1
可能等于
m
2
D.
m
1
可能大于
m
2
解析
结点
O
受三个力的作用,如图所示,系统平衡时
F
1
=
F
2
=
m
1
g
,
F
3
=
m
2
g
,所以2
m
1
g
cos
=
m
2
g
,
m
1
=
,所以
m
1
必大于
。当
θ
=120
°
时,
m
1
=
m
2
;当
θ
>120
°
时,
m
1
>
m
2
;当
θ
<120
°
时,
m
1
<
m
2
。故选B、C、D。
考向3 轻弹簧模型中胡克定律的应用
3.
(2019山东威海月考)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
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
F
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
①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
F
的拉力作用;③弹
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弹簧的左端拴一小
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质量都为零,以
L
1
、
L
2
、
L
3
、
L
4
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
D
)
A.
L
2
>
L
1
B.
L
4
>
L
3
C.
L
1
>
L
3
D.
L
2
=
L
4
解析
由于弹簧质量不计,这四种情况下,
F
弹
都等于弹簧右端拉力
大小
F
,因而弹簧伸长量均相同,故选D项。
考向4 轻杆模型中的铰链问题
4.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
AB
、
BC
均为轻质杆,各图中杆的
A
、
C
端
都通过铰链与墙连接,两杆都在
B
处由铰链连接,下列关于受力的说法正
确的是
(
C
)
A.甲图中的
AB
杆表现为拉力,
BC
杆表现为拉力
B.乙图中的
AB
杆表现为拉力,
BC
杆表现为支持力
C.丙图中的
AB
、
BC
杆均表现为拉力
D.丁图中的
AB
、
BC
杆均表现为支持力
解析
在甲图中,对
B
点进行受力分析,
B
点受到
AB
杆的拉力、
BC
杆
的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三力平衡,A项错误;在乙图中,对
B
点进行受力
分析,
B
点受到绳子竖直向下的拉力,则
BC
杆应表现为支持力,由平衡条
件可知
AB
杆应表现为支持力,B项错误;在丙图中,对
B
点进行受力分析可
知,
B
点受到绳子向下的拉力,
AB
杆提供斜向上的拉力,
BC
杆应提供向右
的拉力,C项正确;在丁图中,对
B
点进行受力分析可知,
B
点受到绳子向下
的拉力,
AB
杆提供拉力,
BC
杆提供支持力,D项错误。
名师点拨
1.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三种方法
(1)假设法
考点二 摩擦力的理解与应用
(2)运动状态法
此法关键是先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平衡或求出加速度),再利用平衡
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3)牛顿第三定律法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
方向,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2.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1)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静摩
擦力的大小。
②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
F
f
=
ma
。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
受其他力,则
F
合
=
ma
,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
F
f
=
μF
N
来计算,应
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μ
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F
N
为
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
1.
(2017课标Ⅱ,16,6分)如图,一物块在水平拉力
F
的作用下沿水平桌
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保持
F
的大小不变,而方向与水平面成60
°
角,物
块也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C
)
A.2-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物体受力分析、滑动摩擦力、物体的平衡。
物块在水平力
F
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其受力如图甲所示
甲
乙
由平衡条件得
F
=
f
、
F
N
=
mg
而
f
=
μF
N
=
μmg
则
F
=
μmg
当
F
的方向与水平面成60
°
角时,其受力如图乙
由平衡条件得
F
cos 60
°
=
f
1
f
1
=
μF
N1
=
μ
(
mg
-
F
sin 60
°
)
联立解得
μ
=
,选项C正确。
2.
一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木块按如图所示方式放置,质量均为
m
的
A
、
B
两物体用轻质弹簧相连放在倾角为30
°
的直角边上,物体
C
放在
倾角为60
°
的直角边上,
B
与
C
之间用跨过定滑轮的轻质细线连接,
A
、
C
的质量比为
,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已知物体
A
、
B
与斜面间的动
摩擦因数相同(
μ
<1)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弹簧弹力大小为
mg
,
C
与斜面间无摩擦,则
(
C
)
A.物体
A
、
B
均受到摩擦力作用且受到的摩擦力等大反向
B.物体
A
所受摩擦力大小为
mg
,物体
B
不受摩擦力作用
C.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A
、
B
两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均为
mg
,方向均沿
斜面向下
D.剪断弹簧瞬间,物体
A
一定加速下滑
解析
对
A
分析: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为
mg
,静摩擦力
F
f
A
≤
μmg
cos 30
°
<
mg
,
F
弹
=
mg
,因此弹簧弹力方向沿斜面向上,摩擦力方向沿斜
面向下,如图甲所示,
则
F
f
A
=
F
弹
-
mg
sin 30
°
=
mg
。
对
B
分析:细线对
B
的拉力
F
=m
c
g
sin
6
0
°
=
2
mg
>
F
弹
+
mg
sin 30
°。
所以
B
所受摩擦力沿斜面向下,如图乙所示,
F
f
B
=
F
-
F
弹
-
mg
sin 30
°
=
mg
,故
A、B错误,C正确;剪断弹簧,
A
受摩擦力向上,且满足
F
f
A
'=
mg
,故
A
仍处于
静止状态,D错误。
1.判断摩擦力方向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没有必然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一定的夹角。
(2)分析摩擦力方向时,要注意静摩擦力方向的“可变性”和滑动摩擦力方向的
“相对性”,考虑不同方向时的两种情况。
2.计算摩擦力大小的三点注意
(1)分清摩擦力的性质:静摩擦力或滑动摩擦力。
(2)只有滑动摩擦力才能用计算公式
F
f
=
μF
N
计算大小,注意动摩擦因数
μ
,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及其粗糙程度有关,
F
N
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静摩擦力通常只能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求解。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方法技巧
考点三 摩擦力的“突变”问题
当物体的受力情况发生变化时,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往往会发生变
化,有可能导致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之间的相互转化。常见的摩擦力
突变模型如下:
分类
“静—静”
突变
“静—动”
突变
“动—静”
突变
“动—动”
突变
案例
图示
在水平力
F
作用下物体静止于斜面上,
F
突然增大时物体仍静止,则物体所受
静摩擦力的大小或方向将“突变”
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作用在物体上的水平力
F
从零逐渐增大,当物体开始滑动时,物体受水平面的摩擦力由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
滑块以
v
0
冲上斜面做减速运动,当到达某位置时速度减为零而后静止在斜面上,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
水平传送带的速度
v
1
>滑块的速度
v
2
,滑块受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当传送带突然被卡住时,滑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突变”为向左
例2
长直木板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
动(即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
α
变大),另一端不动,如图所示,则铁块受到的
摩擦力
F
f
随角度
α
的变化图像可能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
摩擦力)
(
C
)
【审题指导】 找到物体摩擦力的突变“临界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析
设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增大到
θ
时,铁块开始滑动,显然当
α
<
θ
时,铁块与木板相对静止,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铁块受到的静摩擦力
的大小为
F
f
=
mg
sin
α
;当
α
≥
θ
时铁块与木板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设
动摩擦因数为
μ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得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F
f
=
μmg
cos
α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
考向1 “静—静”突变
1.
兴趣课堂上,某同学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个条形磁铁水平放在
粗糙的水平木板上(N极正对),如图所示,并缓慢抬高木板的右端至倾角
为
θ
,这一过程中两磁铁均保持静止状态。请对该同学提出的说法进行
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B
)
A.甲受到的摩擦力相对木板的方向可能发生变化
B.乙受到的摩擦力相对木板的方向可能发生变化
C.继续增大倾角,甲、乙将会同时滑动
D.若减小甲、乙间距,重复上述过程,增大倾角时乙会先向上滑动
解析
因两条形磁铁N极正对,相互排斥,在
θ
较小时,乙有沿斜面向
上运动的趋势,且随
θ
的增大,乙所受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逐渐减小,可能
出现反向增大的情况;而甲一定具有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趋势,且随
θ
的增
大,甲所受摩擦力增大,不可能出现摩擦力方向变化的情况,故A错误,B
正确;增大倾角
θ
或减小甲、乙间距时,最易发生相对滑动的为甲,故C、
D均错误。
考向2 “静—动”突变或“动—静”突变
2.
(多选)将力传感器
A
固定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测力端通过轻质水平
细绳与滑块
m
相连,滑块放在较长的小车
M
上,如图甲所示。传感器与计
算机相连接,可获得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一水平轻质细绳跨过光滑的
定滑轮,一端连接小车,另一端系沙桶,整个装置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在
滑块与小车分离前缓慢向沙桶里倒入细沙,力传感器采集的
F
-
t
图像如
图乙所示。则
(
BD
)
A.2.5 s前小车做变加速运动
B.2.5 s后小车做变加速运动(假设细沙仍在加注中)
C.2.5 s前小车所受摩擦力不变
D.2.5 s后小车所受摩擦力不变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在F变化的阶段,沙桶和细沙的总质量在由
小变大,滑块与小车之间没有相对滑动,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属于静摩擦
力,所以2.5 s前小车、滑块均静止,A项错误;2.5 s后小车受恒定的摩擦
力,但是随沙桶和细沙总质量的增大,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增大,则合外力
增加,因此小车做变加速直线运动,B项正确;根据上述分析,2.5 s前小车
受静摩擦力,且静摩擦力在变化,2.5 s后小车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故
C项错误,D项正确。
考向3 “动—动”突变
3.
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10
m
/
s
运动,已知它与水平面成α=37
°
,如
图所示,PQ的长度L=16
m
,将一个小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在P点,小物体与
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已知g=10
m
/
s
2
,
sin
37
°
=0.6,
cos
37
°
=
0.8。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小物体运动到Q点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当传送带逆时针转动时,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重力mg、支持
力N和摩擦力f(方向沿传送带向下)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α+μmg
cos
α=ma
1
代入数据解得a
1
=10 m/s
2
(方向沿传送带向下)
故当经过时间
t
1
=
=1 s后,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相同。此时物体运动了
s
=
a
1
=5 m,则在此后的过程中摩擦力f的方向沿传送带向上
则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sin
α-μmg
cos
α=ma
2
代入数据解得
a
2
=2 m/s
2
(方向沿传送带向下)
由运动学公式得
L-s=vt
2
+
a
2
解得
t
2
=1 s(另一个解舍去)
综上所述用时为
t
总
=
t
1
+
t
2
=2 s
弹力中胡克定律的应用
例
3
(2018
课标
Ⅰ,15,6
分
)
如图
,
轻弹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
上端
放有物块
P,
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
F
作用在
P
上
,
使其
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x表示P离开静止位置的位移,在弹簧恢复
原长前,下列表示F和x之间关系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
A
)
热点题型探究
解析
设物块静止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x
0
,则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
kx
0
=mg
,在弹簧恢复原长前,当物块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k(x
0
-x)-mg=ma
,由以上两式解得
F=kx+ma
,显然F和x为一次函数关系,且在
F
轴上有截距,则A正确,B、
C、D错误。
1.
(2017课标Ⅲ,17,6分)一根轻质弹性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水平天花板
上相距80
cm
的两点上,弹性绳的原长也为80 cm。将一钩码挂在弹性绳
的中点,平衡时弹性绳的总长度为100 cm;再将弹性绳的两端缓慢移至
天花板上的同一点,则弹性绳的总长度变为(弹性绳的伸长始终处于弹
性限度内)
(
B
)
A.86 cm
B
.92 cm
C
.98 cm
D
.104 cm
解析
设弹性绳总长度为100 cm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θ
,则
cos
θ
=
,故
sin
θ
=
。弹性绳总长度为100
c
m时,其弹力
F
=
kx
1
,设弹性绳的两端
移至天花板同一点时的弹力为
kx
2
,则
kx
1
sin
θ
=
kx
2
,得
x
2
=12
c
m,则弹性
绳的总长度为92
c
m 。故B项正确。
2.
(多选)如图所示,将两相同的木块a、b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
一轻弹簧连接,两侧用细绳系于墙壁。开始时a、b均静止,弹簧处于伸
长状态,两细绳均有拉力,a所受摩擦力F
f
a
≠
0,
b
所受摩擦力
F
f
b
=0。现将右
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
(
AD
)
A
.F
f
a
大小不变
B
.F
f
a
方向改变
C
.F
f
b
仍然为零
D
.F
f
b
方向向右
解析
剪断右侧绳的瞬间,右侧绳上拉力突变为零,而弹簧对两木
块的拉力没有发生突变,与原来一样,所以
b
相对地面有向左的运动趋势,
受到的摩擦力
F
f
b
方向向右,C错误,D正确。剪断右侧绳的瞬间,木块
a
受
到的各力都没有发生变化,A正确,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