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5-20 发布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在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共有6个条目,其中包括“牛顿定律的应用”,为II等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由于整合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使得本节成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并且,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后继“动能”和“动量”等复杂物理过程分析的基础,也是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等问题的基本方法,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对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少同学在此感到困惑,疑难较多,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物理过程的分析上,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型,如连接体问题、超重失重问题、皮带传动问题、斜面上的物体运动问题等,学生缺乏针对性训练,更缺少理性的思考和总结。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特征;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2、学会连接体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3、掌握超重、失重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变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时“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建立。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提问、讨论、评价
(一)高三物理(复习)前三章的内容及其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二)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PPT展示: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受力作用的物体存在加速度。我们可以结合运动学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运动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时,一定有加速度,我们可以由加速度来确定物体的受力。
二、知识构建,方法梳理
(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可以求出物体的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在利用物体初始条件(初位置和初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也就是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推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处理方法: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此推断物体受力情况。
(二)动力学问题的求解
1.基本思路
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加速度、质量、合外力的关系,而加速度可以看成是运动的特征量,所以说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纽带和桥梁,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
求解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
可见,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桥梁。
2.一般步骤:
⑴确定研究对象;
⑵进行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分析;
⑶选取正方向;
⑷统一单位,代入求解;
⑸检验结果。
3.注意事项
(1)同体;
(2)同向;
(3)同时;
(4)同单位制(SI制)。
倡导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找到正确解题的关键,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解题习惯。
(三)超重和失重
1.描述:弹簧秤称量物体的重量。原理:二力平衡。
2.演示:物体的平衡、超重、失重。
3.归纳:超重、失重的起因和表现
起因
运算
表现
超重
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F=m(g+a)
F﹥mg
失重
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F=m(g-a)
F
相关文档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1届高三英2021-05-20 20:33:0810页
-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三专题二2021-05-20 20:32:596页
-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氧化还原反应2021-05-20 20:32:4016页
- 课标版2021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核心突2021-05-20 20:32:395页
- 17 奇妙的克隆教案二2021-05-20 20:32:3711页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27卖木雕的少2021-05-20 20:31:494页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搭石第1课2021-05-20 20:31:493页
- 人教版(新起点)英语五下《Last Weeke2021-05-20 20:31:495页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数学2021-05-20 20:31:178页
- 护林员工作总结(Word版)2021-05-20 20:30:5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