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39 KB
- 2021-05-12 发布
《孟子》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积累古今异义的文言词语。
3、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4、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
证方法。
5、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ß 看注释,试译全文;
ß 编提纲,试背全文。
检查预习
孟子,(约前372
一前289),名轲,
字子舆,邹人,思
想家,教育家,是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物,地位仅次于孔
子,后世常“孔孟”
并称。
走进作者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
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
“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
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
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
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
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
专集。
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翻译课文学:对照书下注释,
学生独立思考
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ß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ß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ß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ß 环:围。
ß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ß 坚利:坚固锋利。
ß 池:护城河。
ß 委:放弃。
ß 去:离开。
ß 域: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是限
制。
ß 固国:巩固国防
ß 威:震慑。
ß 至:极点。
ß 道,即指仁政。得道,即指施行
仁政
ß 寡:少。
ß 畔:同“叛”。
ß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
家里的人。今义指直系亲属。
ß 顺:归顺,服从。
虚词解释
1、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地”。第二个“而”
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
2、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3、然而 不胜者
这样,可是。
4、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5、亲戚畔之
代词,他。
6、寡助之至
动词,到。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解释为“凭、靠”。
翻译课文逐段疏通并翻译
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ß 全文中心论点:
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ß 全文结论:
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ß (借论战争,阐明治国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课文结构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ß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
江》、《陈涉世家》等。)
ß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
否主张打仗?
ß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ß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课文特色
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善用排比,
加强语势。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
用三句,铺排而下,从反面否定了“封疆
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使后文主旨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眼前,突出
“人和”的实质是要施行仁政,即“得
道”,而并非此三者。了解孟子文章的铺
排气势,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意,也有利于
掌握背诵的条理性
文章小结
ß 本文采用层层推理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
行论证的。开头1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了“人和”
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为了证明这
一论点,在第2段以攻城为例,论证“天时
不如地利”,第3段又以守城为例,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最后一段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一步推论
“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文章结
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
说服力。
ß 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ß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
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作业
相关文档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与小2021-05-12 10:54:3119页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习作:猜猜2021-05-12 10:49:0818页
- (五四制)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9 明天2021-05-12 10:47:0353页
- 七年级上语文课件社戏 (16)_鲁教版2021-05-12 10:45:506页
-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课件-2021-05-12 10:44:4010页
- 202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匆匆2021-05-12 10:43:5520页
-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2021-05-12 10:40:3822页
-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新教材鲁教2021-05-12 10:34:5621页
- 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课件4_5_3定积2021-05-12 10:34:0330页
- 2020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口语交2021-05-12 10:30:23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