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00 KB
- 2021-05-08 发布
综合检测(二十)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79年春,甘肃干部张浩致函《人民日报》,明确反对包产到户。时任国家农委主任王任重函告《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要报社“站出来说话”。第二天头版发了张浩来信,加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重要按语”。这表明( )
A.经济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包产到户不符合中国实际
C.改革开放在争议中前进 D.“左”倾错误思想未被纠正
解析:选A 由材料“1979年春,甘肃干部张浩致函《人民日报》,明确反对包产到户”,可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故选A项;包产到户符合中国实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包产到户的贯彻情况,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纠正“左”倾错误思想,排除D项。
2.1979年四川省委允许部分试点企业,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产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可以进入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不经过物资部门直接订立供货合同,也可以在市场上采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也可以自销一部分产品。这体现了( )
A.国家对计划经济取向的全面否定
B.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
C.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中逐步建立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可知,四川省委允许部分企业部分产品进入市场,企业间可以直接订立供货合同,可以在市场采购物品,这体现了在传统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故B项正确。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产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因此这不是对计划经济的全面否定;C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的,1979年时尚未提出;D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2019·日照模拟)1981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规定》指出:个体经济“一是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规定》的发布表明( )
A.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的管理加强
B.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C.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发生转变
D.国家鼓励城镇劳动者自主创业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个体私有经济的支持,也就说明了国家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在改变,故C项正确;《规定》是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管理的放宽而非加强,故A项错误;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明确定位是在1997年的十五大,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自主创业的问题,故D项错误。
4.《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第一条规定,延长土地承包期,鼓励农民增加投资,实行集约经营;鼓励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社员在承包期内,可以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也可以经集体同意协商转包。这一规定( )
A.体现中央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路线
B.积极引导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C.表明国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新途径
D.推动了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方式的改变,这属于国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新途径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非农业集体化的路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5.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为此,我国政府( )
A.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B.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
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选B 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这违背了市场规律,导致“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其解决办法是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故B项正确;乡镇企业与粮食生产无关,故A项错误;1980年已经开始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且对外开放战略与粮食生产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1978年底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 )
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解析:选B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面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了思想,故B项正确;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思想与开放浦东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7.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年
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
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市场经济认识不断深入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C 材料的起始时间是1979年,“文革”是1966~1976年,故A项错误;1984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C项正确;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8.下表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单位:元)。据此可知( )
项 目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农村人均
可支配收入
133.6
1 577.7
2 253.4
4 761.0
5 153.0
城镇人均
可支配收入
343.4
4 283.0
6 280.0
15 781.0
17 175.0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解析:选D 材料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故消费水平当高于农村,排除A项;材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排除B项;我国目前尚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排除C项;由时间“1978年”“2009年”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故选D项。
9.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 )
A.经济体制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
C.分配制度的变革 D.盐业自主权扩大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食盐价格全面放开”,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所有制、分配制度的变革,故B、C两项错误;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经济体制变革的表现,并非本质,故D项错误。
10.下列某城市人口变化示意材料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 )
A.经济特区发展迅速
B.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解析:选A 材料表明,1980年以本地人口为主,以后外地人口逐年增加,到1996年,外地人口远远多于本地人口,这符合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而吸引外地人口,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2019·黄冈中学模拟)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这说明此决策( )
A.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
B.加快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保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
解析:选D 材料“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说明建立经济开放区是为了以对外贸易促进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由此可以得出该做法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经济开放区不仅涉及对外开放,还涉及对内改革的内容,故A、C两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
12.如图为1978~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的GDP比重变化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C.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优越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选D 由材料可以得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进出口谁占优势,得不出出超还是入超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的是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不能体现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状况,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建立了一套非常详尽的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和户籍制度。日本实行典型的“户籍随人走”的制度,人口流动虽然自由,但户籍制度很严格,任何人无论走到哪里,其行踪都在政府控制之下。这种制度便于人口流动,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合法身份,都可以落地生根。注重居民身份管理不仅保证了日本人口流动的有序进行,而且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意识,使他们在享受当地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注意遵守当地的行政措施和法令。
——摘编自朱冬梅《发达国家人口管理
办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农业成为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七项人口登记制度。该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也限制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模式”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由此也衍生了长期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户口的“一等公民”与农业户口的“二等公民”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李平《中国户籍制度变迁50年》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1997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出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资料来源自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户籍制度的主要差异,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形成的背景。(14分)
(2)对比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1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日本……‘户籍随人走’”“便于人口流动”“合法身份”、材料二“以法律形式……限制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从是否允许人口流动、城乡之间的户籍权益是否平等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人民公社的建立、工业化建设开展、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得出,一是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二是缩小了农村与城市户口的差异,这两个趋势也是针对建国初期我国户籍制度所存在的两个问题;第二小问,主要从推动城市化、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更平等也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主要差异:①日本户籍制度允许人口流动,中国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迁移流动;②日本户籍制度保护公民的合法身份和平等待遇,中国户籍制度存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不平等差异。
背景:①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②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③对农业的改造以及人民公社的建立。
(2)主要趋势:①放松对人口流动的控制;②缩小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差异。
意义:①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②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一览表
时间
美国
中国
世界
1970
73.60%
17.38%
35.90%
1980
73.70%
19.39%
39.10%
1990
78%
26.41%
43%
2000
79.10%
36.22%
46.70%
2010
82.10%
49.95%
50.8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解析:解读材料,从材料涉及的美国、中国、世界城市化发展方面提炼观点,例如“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结合相应史实对所选观点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观点: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阐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大量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涌现,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
示例二:观点: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阐述:经过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美国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推动,加快了美国城市化水平;世贸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增加,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推动美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示例三: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阐述: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后,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过后,它们的城市化水平再次提高,促进了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相对缓和,各国政局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有利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