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50 KB
- 2021-05-08 发布
[基础对点]
知识点一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下列能形成新物种的是( )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 S(灰色)95%变为 s(黑色)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抗虫棉
答案 A
解析 判断是否形成新物种的标准是新形成的物种与原来物种间是否存在生
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已形成了新物种,否则还没有形成新物种。四倍
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又由于四倍体西瓜自交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四倍体西瓜属于一个物种,则四倍
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A 符合题意;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但
未突破种的界限,仍属于同一物种,B 不符合题意;骡子不育,不是一个物种,C
不符合题意;抗虫棉是基因工程产生的,只是多了一个抗虫基因,与不抗虫的棉
花不存在生殖隔离,仍是一个物种,D 不符合题意。
2.明代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
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
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
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 “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选择去掉不好的个体;“分数缸饲养”是
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
3.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
功。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 6 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 6
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 )
A.优胜劣汰 B.过度繁殖
C.生殖隔离 D.性状分离
答案 C
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这两种杜鹃花是不能杂交的,所以存在生殖隔离,不
属于同一物种。虽然人工条件下可杂交成功,但不符合物种的概念。
4.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错误。
5.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
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 1、2 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B.地理隔离导致种群 1、2 与亲本种群之间基因交流受阻
C.种群 1、2 基因库的差异是导致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种群 1、2 受不定向的选择,保留部分个体
答案 D
解析 种群 1、2 出现的突变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相互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A 正确;地理隔离导致种群 1、2 与亲本种群之间基因交流受阻,B 正确;种群 1、
2 基因库的差异是导致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 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 错误。
知识点二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的进化
B.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
C.生物的进化只受非生物环境的影响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错误。
7.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共同进化的实例( )
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B.猎豹捕食斑马
C.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
答案 D
解析 进化过程中的两种生物相互选择,而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
增,正是共同进化的反例。
8.地球上已有的生物约 200 万种,其中只进行无性生殖的原始种类不过 1%
~2%,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关于这一事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有性生殖提高了物种变异的多样性
B.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C.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前
D.有性生殖形成合子,丰富了子代的遗传信息
答案 C
解析 有性生殖提高了变异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快了
生物进化的步伐,而有性生殖是真核生物特有的生殖方式,应出现在真核生物起
源之后。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 B
解析 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与生产者之间的捕食
关系会导致二者共同进化,B 错误。
10.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 C
解析 图中①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②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③是自
然选择学说,④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能力提升]
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D.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不一致
答案 C
解析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实质受选择的是控制性
状的基因,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产生地理隔离的种群之间无法进
行基因交流,导致种群基因库之间存在差异,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B 错误;自
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
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能与生物进化的方向不一致,也可能相同,D 错
误。
12.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
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 a 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
B.b 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
C.①~⑥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
D.品系 1 和品系 2 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立刻形成物种 1 和物种 2
答案 B
解析 图中 a 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
体物种的形成,A 错误;b 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其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
致生物发生定向进化,B 正确;①~⑥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
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C 错误;当品系 1 和品系 2
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形成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 错误。
13.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其祖先原本生活在南美洲大陆,迁移
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分布在不同岛屿上,后来发现分布在不同岛屿上的地雀,
嘴的形状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该过程。
(1)迁移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使不同种群存在
________隔离,由于各岛上的地雀种群会出现不同的______________,因此,不
同种群的________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由于各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
________对不同种群________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会有差别,久而久之,这些种
群的________就会形成明显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不同
物种。
(2) 上 述 过 程 体 现 新 物 种 的 形 成 , 是 经 过 长 期 的 ________ , 最 后 出 现
_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是不是所有新物种都是这样形成的?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理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基因库
生殖隔离
(2)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不是,如二倍体植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植
物,没有经过地理隔离就直接达到生殖隔离。
14.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 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
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 a 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 a、b
和 c 之间形成__________,种群 b 和种群 c 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
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它们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构成物
种形成过程的基本环节。
(2)在对 b 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
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
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 和 dd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在这一
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填“是”或“否”)________,理由是_____。
答案 (1)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2)否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 (2)已经知道 DD 和 dd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10%和 70%,所以 Dd 基因型
频率为 20%,第一年该种群 D 的基因频率是(10%×2+20%)/200%=20%,同理第
二年该种群 D 的基因频率是(4%×2+32%)/200%=20%,所以连续两年的基因频
率没有发生改变,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推断该种群没有发
生进化。
15.如图是某一条大河两岸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河东,下为河西。甲、
乙、丙、丁为 4 个物种,请据图回答:
(1)由甲物种进化为乙、丙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河东的乙物种迂回河西后,不与丙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不同,外部条件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
(3)假如迂回河西的乙物种进化为丁物种,则判断丁物种是否是不同于乙物种
的新物种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2)种群的基因库 生殖隔离
(3)依据: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方法: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自由交
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解析 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物种形成的原因。同一自然区域的甲物种,
由于大河的阻隔,有的生活在河西,有的生活在河东,因河东、河西的环境条件
不同,使得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定向改变。由于地理隔离,
河东生活的种群不能与河西生活的种群自由交配,使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各不相同,
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生物进化成了
两个不同的物种。因此,当乙物种迂回到河西后,不会再和丙物种共同进化为一
个相同的新物种,而是各自独立进化。迂回河西的乙物种是否进化成为丁物种,
就要看乙物种和丁物种之间是否已经形成生殖隔离,即看丁物种能不能与乙物种
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