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00 KB
- 2021-05-08 发布
[A 组·基础达标练]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提高血糖途径的是( )
A.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B.肝糖原的分解
C.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D.血糖的氧化分解
解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会增加血糖的含量;肝糖原分解产物为葡萄糖,会增加
血糖含量;脂肪等非糖物质可转化为葡萄糖,可增加血糖含量;血糖的氧化分解使血糖含量
下降。
答案:D
2.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 3×10-5~14×10-5 mg/mL,而 1 mg 的甲状腺
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 4 200 kJ。这说明激素( )
A.通过体液运输
B.直接作用于靶细胞
C.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D.微量但调节作用高效
解析:根据题意,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 3×10-5~14×10-5 mg/mL,说明甲状腺激素在
人体中含量很少。由于 1 mg 的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 4 200 kJ,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
用效率高。
答案:D
3.如图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甲由胰岛 A 细胞分泌
B.激素乙由胰岛 B 细胞分泌
C.激素乙分泌不足可能患糖尿病
D.激素甲和激素乙之间相互影响
解析:题中激素甲是胰岛素,由胰岛 B 细胞分泌,激素乙是胰高血糖素,由胰岛 A 细胞
分泌。激素甲(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患糖尿病。胰岛素的分泌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
血糖素的分泌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二者之间相互影响。
答案:D
4.如图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但与大脑皮层无关
B.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C.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能促进新陈代谢
D.给动物注射③,通过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增加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
素。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与大脑皮层感觉中枢有关;
切除垂体后,③的分泌不会立即停止,在垂体原来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会促进甲
状腺分泌③;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都会增加,但由于无甲状腺,不能再分泌③,故
不能促进新陈代谢;给动物注射③,通过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减少。
答案:C
5.对两只生长状况相同、健康的幼兔进行如下处理:甲兔切除甲状腺,乙兔定期注射甲
状腺激素。一段时间后观察,与正常健康幼兔相比( )
A.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生长发育停止
B.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体温较低,心跳较慢
C.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食欲旺盛,身体逐渐消瘦
D.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行动迟缓,食欲不振
解析:甲兔切除甲状腺,不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且行动迟缓,食欲
不振;乙兔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过多,食欲旺盛,机体代谢旺盛,身体逐渐消
瘦,体温较高,心跳较快。
答案:C
6.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
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解析:由“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可知,若人
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则无法传递信息,胰岛素也就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选 A。
答案:A
7.体液调节中,激素从内分泌腺产生之后,通过体液传送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有关
激素与靶细胞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与下丘脑细胞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
C.胰高血糖素与骨骼肌细胞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
解析: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骨骼肌细胞不是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
答案:C
8.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只有通过体液的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
B.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结合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分泌物的靶细胞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垂体细胞也可以成为靶细胞
解析: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靶细胞,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糖蛋白)结合,使细胞的
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
素可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而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也可以是下丘脑和垂体。
答案:C
9.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
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 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 B 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
内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______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
量增加,其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脂肪细胞________(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糖中
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胰岛 B 细胞合成胰岛素并分泌到细
胞外的过程是胞吐;由题意可知,骨骼肌细胞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 ATP,
因此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合成和
分泌增加,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从而促进葡萄糖运入骨骼肌细
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3)胰岛素的作用是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葡
萄糖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类物质,当胰岛素促进糖类转化为脂肪时,作用的靶细胞是脂肪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后,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下降。
答案:(1)胞吐 协助扩散 (2)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被利用,降低血糖 (3)
是 (4)先升高后降低
10.如图表示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相关信息回答以
下问题:
(1)若 a、b 过程表示激素①分泌的分级调节;c、d 的调节过程是: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
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____________作用。若激素①表示性激素,则物质 b
是____________,据图分析,激素①进入靶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
(2)激素①进入靶细胞内,通过Ⅰ、Ⅱ过程影响蛋白质的形成,这个过程主要说明了能通
过影响______________过程而调节生命活动。
(3)若结构乙表示胰岛 B 细胞,结构甲通过释放“某化学物质”可直接影响激素②的形成
与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_;激素②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4) 如 果 丙 器 官 中 细 胞 分 泌 甲 状 腺 激 素 , 那 么 该 激 素 的 靶 细 胞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1)当激素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甲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如果激素①表示的是性激素,物质 b 应是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中的固醇,其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2)由图可知Ⅰ过程是转录,Ⅱ过程是翻译,这
两个过程是基因的表达。(3)结构甲表示下丘脑,可通过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胰
岛 B 细胞,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4)甲状腺
激素可促进几乎全身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还可反馈调节下丘脑、垂体的活动。
答案:(1)抑制(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促性腺激素 自由扩散 (2)基因的表达 (3)神
经递质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4)组织细胞、垂体细胞、下丘脑细胞
[B 组·能力提升练]
11.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对实验动物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 处理方法 胰液分泌量
① 用适宜的电流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 增加
②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当食物经胃进入十二指肠时 增加
③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从另一些动物的胃中取出少量部分被消
化了的食物,导入十二指肠中
大量增加
④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把一些相同成分的食物不经过胃而直接
引入十二指肠中
不增加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
A.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
B.胃内消化的食物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
C.引起胰液分泌量增加的物质是盐酸
D.胃酸刺激神经,使胰液分泌量增加
解析:据实验可知,①说明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②③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体液调节,
②③④说明在胃酸的作用下十二指肠产生的物质会促进胰液分泌;引起胰液分泌量增加的物
质是促胰液素;胃酸能够刺激小肠黏膜,使胰液分泌量增加。
答案:A
12.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 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激素 a 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 b 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 b 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 b 的分泌
解析: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器官乙是肝脏。激素 a、b 分别是胰岛素、胰
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肝糖原的合成。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
也能够提高血糖浓度。血糖浓度升高后,反过来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答案:D
13.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的 3 组健
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
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
别
实验处理
血糖浓度(g/L)
处理前
处理后
30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
甲 胰高血糖素 1.00 1.28 1.20 1.10 1.10
乙 激素 X 1.00 1.01 1.00 0.99 1.01
丙
胰高血糖
素+激素 X
1.00 1.50 1.60 1.56 1.50
A.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
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激素 X 可升高血糖,同时也可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D.可用斐林试剂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
解析:由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以看出,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激素的处理,A 正确;处
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 正确;通过表格中的甲组数据可以看出
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高血糖,乙组中激素 X 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中胰高血糖
素和激素 X 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可见激素 X 的作用是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
作用的发挥,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水平,C 错误;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
D 正确。
答案:C
14.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 a、
b、c 三组狗的体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4 天后,向 a 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
性的甲状腺激素,向 b 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 c 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 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
B.c 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b 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 a 相同
解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给狗注射放射性碘后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具有放射性。
4 天后,a 组狗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使甲状腺功能受
到抑制,从而使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 a 组血液中放射量减少。b 组狗体内
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此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 b 组
血液中放射量增加。c 组起对照作用。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将促进甲状腺分
泌甲状腺激素,所以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 b 相同。
答案:D
15.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功能。
(2) 胰 岛 素 可 以 抑 制 神 经 元 死 亡 , 其 原 因 是 胰 岛 素 激 活 InR 后 , 可 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
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了炎症因
子对 GLUT 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
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___。
解析:(1)由图示可知,胰岛素受体(InR)被激活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变化,例如促进神经元
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变化,该过程体现
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2)胰岛素受体被激活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同时还抑制
了炎症因子的释放,而炎症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变性、坏死。(3)胰岛素受体被激活后可以
促进 GLUT 的功能,同时抑制了炎症因子的释放,而炎症因子能抑制 GLUT 的功能,所以当
胰岛素对胰岛素受体的激活能力下降后,不仅会导致 InR 对 GLUT 转运葡萄糖的促进作用减
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也减弱,即炎症因子对 GLUT 的抑制作用加强。GLUT 被抑
制后,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该类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 InR 的激活能
力下降,导致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弱,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故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1)神经递质 信息交流
(2)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加强 下降 偏高